季羡林:老子能让最有哲学素养的民族发狂

外国人为什么更推崇老子?

在国内,老子和孔子阴阳互补,儒家在朝堂,道家在闾巷;在国外,《老子》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老子在殿堂,孔子也吃香。

借季羡林先生话说:老子在欧洲,自来走红运。

老子能让最有哲学素养的民族发狂。

当我们跳出固有文化圈,从全球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化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道家思想不光在中国具有“疗治”的效果,而且在国外一样是用来“治病”的,而且治的都是“大病”:信仰危机病、文明缺陷病。

克拉克就把老子比作一代圣医:“道家……提供新话语、新洞识、新范式,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有助于西方人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态度的转变,道家治疗的哲学对西方人有关真理观、我、别认同等的反思有积极作用,对诊治西方虚无主义的顽症具有显著疗效。”

我们举一个很特殊的例子,他可以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界一个案例。

黑格尔是“欧洲中心论”的坚定支持者,在他们眼里,欧洲是世界文明的心脏和发动机,近东、中东、远东,离欧洲越远,特别是离哲学国度的德国越远,就越野蛮,越没有文明。

他在《哲学史讲演录》里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他做了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

在中国思想家里,黑格尔唯独对老子进行了正面评价,认为老子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老子的道文化就是一个可行的世界管理理念,人类现在所传播的就是这个理念和具体的做法,让每个接触这个理念的人都心里充满希望,充满阳光,更加热情幸福、合乎自然的去生活。

季羡林先生说:只有老子能让这个最有哲学素养的日耳曼民族发狂。

其实,在西方社会,持有这种观点的不仅仅一个黑格尔,整个西方思想文化界对于老子和孔子的评价,跟中国正好相反:老子被推崇到了孔子在国内享有的待遇,老子及其道家文化被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的尊崇地位,是“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德国全德大学教授进修中心主席赫伯特·曼纽什)”。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首都,雅典人文学院的贝尼特哲学博士,认为老子是“最符合国际标准的顶级哲学家”。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则在他的《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更是把老子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海德格尔认为老子的“道”,“要比西方人讲的'理’、'精神’、'意义’等更原本”。

黑格尔是一个特例,他的评价,也许只能代表一部分西方哲学精英们的偏见,但是在西方思想界,老子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顶级科学家的推崇,会帮我们读懂老子的科学精神。

跟国内更不同的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对老子怀有一种虔诚的态度,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卡普拉认为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普利高津说: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汤川秀树:老子是人类文明的先知,他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以及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那些科学研究领域的创始人,比如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认为: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国道家关于然界中的组织与和谐的传统观点一致;

协同论创始人哈肯在《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的序言中说:“协同学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

突变理论的创始人托姆在《转折点》一文中说:“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会了解突变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

自发秩序理论创始人哈耶克,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化;我好静,而民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

西方人尊老信道的原因

英国著名哲学家克拉克对中西文化对比方面,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在《中国道家思想在西方》一书中,就对老子和道家思想在西方受推崇的原因进行了基本总结:

老子是自然主义的无为大师,他主张自然无为,倡导和谐平等,这些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工商业发达的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空白,这一思想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始终,人类社会越是高度文明,竞争越是激烈,人心就越是浮躁,也就越需要精神的抚慰。

同时,随着文明层次的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愈加丰富,除了了解人类自身,还要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倾向于人生终极追问,以实现自身价值,享受美好人生。而老子提供了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的古老智慧,它能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根与魂,嫁接现在与未来。

老子挑战了皇权文化,否定了上帝与神,他将眼光投放到了无尽的宇宙空间,在人类社会和“上帝”之外,发现并建立了“道”论体系,理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而“道”是这个“无极”世界的“唯一”和“超然”存在,为“二元论”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人类文明点亮了一盏明灯。

同时,老子给给人类提供了通往更高层次,打开更广视野,提供了方法途径。他让不同的人让能够站在更广阔、更高的维度来审视自我,审视这个世界,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灵需求。

#道德经从黄河走向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