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桑田乡绵福里,有这么一座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潮汕特色建筑——潮汕祠堂。这座恢宏的潮汕祠堂,据说造价上亿元。
这座祠堂,是由崇弘公子孙在其家乡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镇兴建,这座祠堂气势之宏伟,格局之大气,占地面积之宽广,一个小小的乡村如此大规模的建筑,实属罕见,说是乡村祠堂之最一点也不为过!令人叹为观止,也不禁让人感慨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带大家来领略着一座新世纪建造的中国潮汕祠堂精湛的工艺!
民间有一句话:潮汕厝,皇宫起。俯瞰这座建筑,是一座四马拖车的潮汕建筑风格。驷马拖车是潮汕地区有名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蔡泽民的《潮州风情录》对“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格局和功能作了详细描写:“'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洞,俗称‘门楼肚'。进大门,中间是过渡厅,有道‘反照'挡在正中。左右各一间房子,称为‘前房'。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通廊前端各有一门通火巷,左廊的门便叫‘青龙门',右廊的门称‘白虎门'俗称为‘龙虎门'。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厅的前后各由八扇禅门隔起来。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天井左右各有一爿南北厅,南北厅前后两端都有‘厝手间’,相接前后进的大房。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库左右有门通后包。主体建筑两边各有一列与它平行的房子称作火巷,由龙虎门及厝手间的内外子孙门连接主体建筑。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祠堂大门旁,墙上左右石壁描金篆刻:崇九牧继往开来绵世泽,弘十德承先启后振家声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集居住与祭祀于一体的以宗祠为中心的祠宅合一的建筑,就规模气势而言,“驷马拖车” 式的绵福里虽说与古代京都帝王府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建筑结构,却是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府第式”民居,这种以宗祠为中心,左右有护厝和后包围护的中轴对称的“从厝式”民居群落,是从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宫殿“府第”衍变而来的古老的建筑形式,因保留了一些古代“京都帝王府”的遗制及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而有“潮州厝,皇宫起”之说法。就材质言之,绵福里内外装饰大致有木雕、石雕、壁画、嵌瓷、漆画;就形式言之,有通雕、平雕、半浮雕、泥金漆画、水墨浅绛,大青绿设色;就装饰题材言之,有戏曲人物、历史故实、神话故事,山水花鸟、虫鱼走兽等吉祥题材,如双龙抢宝,双凤朝牡丹,双狮滚绣球,福禄寿喜,百鸟朝王,凤鸣朝阳,松鹤延年,麒麟送宝,狮子戏球,仕农工商,渔樵耕读,童子抱书,五子登科,鲤鱼跃龙门,花开富贵,八骏图,状元游街,八仙图等等。这些集传统民间艺术精华的装饰,寄托着对传统的尊重,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赞美!在这些装饰门类中,最耀人心目的是绵福里崇弘公祠承德堂惊彩绝艳的金漆木雕装饰。潮州金漆木雕,简称潮州木雕,是一项中国民间雕刻艺术,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得名,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中国两大木雕体系。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漆木雕始于唐,盛于宋。在庙宇建筑中,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的木雕工艺,往往带有故事性,蕴含发人省思的意义;而供人祭拜的神像,也常是木头雕刻,甚至贴上金箔以显示尊贵以樟木为主要原料进行雕刻,并在其上髹漆、贴金的木雕。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这里无论从梁架、额枋、梁桁、柱间、檐角、门窗、屏风、隔闪等的陈设和装饰中都大量采用黑漆装金、五彩装金等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工艺。这些精美绝伦的金漆木雕装饰,每一个细部都处理得十分妥当熨贴,故虽雕梁画栋、流金溢彩但繁而不杂,满架辉煌而无俗气,精巧玲珑而不小气,显得华贵雍容,雅致多姿。绵福里数量众多的石雕工艺,则在围墙、照壁、梁柱、门框、门肚、墙裙、台阶、露台等外部空间等得到广泛的应用。嵌瓷是潮汕和邻近地区特有的种建筑装饰形式, 由于滨海的地理与气候,使潮汕屋顶塑像易受风雨侵蚀,聪明的艺人们便用打碎的彩色瓷片,调上灰泥糖水和桐油,将其粘在已塑好的粗坏上,使之成为晶莹剔透的嵌瓷。它不但可抵御近海强风酸雨的侵蚀,而且经雨淋日晒之后,更显得熠熠生辉。绵福里的嵌瓷不但形式多样,造型各别,而且精致艳丽,璀璨夺目,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精品!五行山墙,顾名思义,可知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样式来装饰的山墙,这大概是源于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之道吧,这种最具潮汕建筑风格的装饰样式,是和鱼露一样离开潮汕便找不到的“东西”。如果你在外地或国外,偶见有如此装饰风格的屋宇,那位屋主一定是潮人了,因为她那独特的装饰风格,让人一望便知,而且印象深刻。五行山墙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马祖、金门以及台湾之民居。潮州古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二气的兹长变化和“相生”、“相克”衍生了世上一切有形或无形事物,并以此解释地理位置的东、南、西、北和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现象;方位前、后、左、右、中在“五行”中也有其相对的位置: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这些在我国历代相沿,影响广泛,受到世代人们的推崇,而营造村落,民居广泛使用。同时,在“五行”学说中,还人为地将山峰坡形态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有人简单概括为“金木水火土,圆陡长尖平。”潮汕工匠根据这些五行规则,在营造建筑中演变出了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种基本形式墙头。潮汕各县的五行山墙的装饰情况总的来说其风格是一致的,所不同者仅是有的山墙小些、有的大些;有的豪华点,有的简朴点。“金”式的山墙特别多,不知是屋主们真的五行“缺金”,抑或是建“金”式便意味着财源滚滚来呢?按传统的五行山墙装饰,其讲究是非常严格的;建屋前,要请风水先生考察,风水先生则要根据屋主的生辰八字,以五行之法推算,才能决定该屋应该采用哪种式。我们所见到的山墙,有的采用“金”式,有的采用“木”式或“水”式,有的则用“双土”式,有的认为普遍的“水”式不够意思,则来个“大水星”式。大户人家的宅院,则诸式并用,各取所需而各显其“能”。
有钱的人家厝角头讲究有“三线三肚”,下带浮楚,即楚花。线指的是模线,窄的为线条,宽的为板线。流畅的板线模线沿左右两边倾泻而下,线与线之间留下一个个被称为“肚”或“板肚”的装饰空间,“肚”根据题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花鸟肚”,“山水肚”,“人物肚”。其上用彩画、灰望或嵌瓷作为装饰。采用这些装饰后,使潮汕传统建筑原本比较简单的“厝角头”有明显的明暗和色彩变化,丰富了潮汕传统建筑立面的艺术效果。由此也可窥见老屋曾经主人的显赫家世。而墙头正中下方成为“肚腰”,肚腰下面的花纹即使“楚花”。
厝角头之所以是潮汕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因为它很“大众化”。无论是花窗灰塑嵌瓷或木雕,很多都是只有在祠堂庙宇或富豪的住宅才能见识一番,而厝角头是所有传统民居都具备的,不论屋主的贫富。贫富间只差别个大小装饰罢了。
这种独特的五行建筑装饰,就这样一代一代年复一年地在潮汕大地默默地留传下来,成为我们潮汕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文化。理气宗盛行的福建一带多见此类山墙,潮汕之地与闽南接近,互为影响。
关于五行山墙有这样的话:金者头圆而足阔,木者头圆而身直,水者头平而生泥,平行则如生蛇过水,火者头尖而足阔,土者头平而体秀。“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光旖旎,气象万千潮汕大地的绵福里,是崇弘公子孙特别是季子学雄成就丕业之后,丕承先志,垂裕后昆所建的公祠。西洋风格的别墅建筑,将西方建筑文化和东方建筑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文化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