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 一个用针灵救人的故事

用针灵救人的故事

文:高占峰

编:刘燕飞

引言:

小雪将至,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来临。每年此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多发季节,尤其加上今年的新冠疫情,大家都变得有点“谈肺色变”,其实对于经典中医来说跟治感冒是一样的。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用针灵在飞机上抢救“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故事,或许对您有所启发。

2019年的7月5号,我去广州学习乘深圳到济南的飞机回来的路上,听到广播说:“有病人需要急救,请医生过来帮忙!”我一看随身携带的包里有针具,就急忙来到患者面前。当时患者的样子很可怕!身体半卧,在使劲张大口吸着氧气,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瘦得皮包骨头,非常虚弱的模样。我握住她冰凉的手,安慰她不要紧张,闭上嘴巴尽量正常呼吸。

患者今年62岁,被西医诊断为间质性肺炎 。需要每天吸氧15个小时,今天飞机起飞晚了四十分钟,不能及时吸氧所以出现胸闷气短。我出示了自己的相关证件,经病人家属同意才实施治疗。

治疗过程:

把脉细弱游丝,说明气血不足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从脉像的整体分析,先转中轴把中焦的气血转起来,又用了命门针法,然后又补经渠一针。五分钟后左脉有点变大,此时病人就感觉胸闷轻了。留针25分钟后双手脉平,手变温暖,面色恢复正常,试着停止吸氧观察一会儿,尽管呼吸音还是有点粗,但可以跟我聊天了。
以下是家属和患者诉说这几年生病后的求医问药的经历,大家了解一下,对比自己的治病过程是否有相似之处。
患者是临沂平阴人,从年轻时就脾胃虚弱,常感冒咳嗽,用抗生素激素输液消炎,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最后就成了“间质性肺炎”。因女儿在深圳工作,就在深广两地的中医院吃中药治疗,她说还找到过钟南山教授的学生治疗了半年多。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也吃中药近一年,就感觉自己身体无力,特别怕冷,脾胃吸收差,就不能继续服中药了。现在深圳的专家让她每天吸氧达15小时,离开氧气瓶不应。这次因飞机延误不能及时吸氧所以才发生紧急状况。
大家想想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一直在比较好的治疗条件下治病,怎么最后竟治成了每天要15个小时背着氧气袋续命,那活着还能干啥呢?谈什么生活质量?问题出在哪呢?我觉得在于“治病”和“治人”的根本区别。

感悟:

中医是整体观的医学,这个患者本身脾胃虚弱,根据阴阳五行原理是土不生金,容易得肺病,治疗关键首先要把脾胃调理好,估计她的治疗方案肯定是主要针对肺部症状。而且常年吃中药脾胃越来越差,身体不能吸收营养,虚寒怕冷,整个人冰冷单薄的样子不禁令我想起鲁迅小说中描写的肺痨病人,尤如“风中飘零的一片树叶”。
回顾五年来,曾治好不少肺炎和哮喘病患者。有的人一到秋冬季节就开始频繁感冒咳嗽,一直延续到第二年初夏才见好。这些肺病患者大都脾胃不好而且肾气不足,假如治疗是奔着症状去的,舍本求末,身体只能越来越差,最终结果跟上面那个患者差不了多少。经典中医治疗是整体观,通过把脉找到疾病根源。只要脉调平了,症状就好了!连多年的肺病哮喘病都能治好,哪里还用得着天天吸氧。
故事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从中受点启发,中医最核心的是“气”,这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针灸其实就是调能量,生命的延续必须需要能量,有能量气血才能推动,身体才能温暖。为什么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过劳死”?就是因为长期透支没有能量续命了!医院治病不是养生,乱吃保健品对身体也有害无益。只有中医治未病是从根本上既能治已病也可养生,所以现在来我们治未病中心养生保健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国家也特别重视中医治未病的发展。

【结语】

针灵是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针灸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迅捷的特点。因此于2017年被深圳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引进为急救新技术,这种事情在一个三甲西医院是绝无仅有的。也正说明了针灵在急救方面具备的优势。而且因针灵的针小针少无痛感的特点,还可以通过调脉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