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式英语课堂到底有没有效果?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
今天我们常说的浸入式语言学习,其实是一种算不上教学法的方法。从人类迁徙开始,就不得不去掌握这种语言习得的技能,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浸入式语言学习并非100%成功,我们先来看3个故事:
01
学阿拉伯语的Julia
Julia是一名英国妇女,嫁给了一位埃及人,21岁的时候去开罗定居。此前她从未学习过阿拉伯语,但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她居然通过了阿拉伯语为母语的课程,到底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在她到达开罗的第9天,丈夫临时被征兵役,她独自留在家里45天,家里的亲戚们都不会说英语,她只能根据交流场景和手势动作来理解和表达,在这个初始阶段,她所处的语言环境就像儿童自然习得。当丈夫回来的时候,她已经能用简单的句式和习语与公婆交流。
6个月后,她的阿拉伯语已经相当流利。当她在埃及的一所学校开始工作的时候,这种浸入式学习的状态还在持续。三年后,阿拉伯语彻底取代了英语,成为她与丈夫和孩子的家庭语言。
02
移民的Alberto和Wes
哥斯达黎加人Alberto在移民到波士顿一年半之后,英语水平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因为他一直无法融入当地主流的英语环境中。
另一位居住在夏威夷的日本移民Wes虽然对当地环境融入得很好,但事实上,三年里英语并没有什么长进,不过因为日常社交还不错,以至于很多熟悉他的人都对他的英语评价甚好,但他的英语老师却并不认同。
03
自学成才的Marcos
智利人Marcos在他19岁的时候来到纽约,他为自己设计了许多主动学习英语的策略,比如在马路上找那些看起来并不匆忙的老人,以问路为由和他们聊天,他把所有遇到的生词都记下来,以便日后在恰当的场景下使用;他把看电视、读报纸,以及用英语描述身边发生的事情,当作掌握语言的一种习惯。若干年后他成了当地著名的电视主持人。
通过上面3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于Alberto和Wes,Julia和Marcos显然是成功的学习者。虽然浸入式学习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但并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成功。成功的学习者在被动沉浸之外,还需要想办法主动去“推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策略。
像Julia那样,看似被突然沉浸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不得不自然而然地习得新语言,从而取得了成功。但初期她会在本子上做些记录,包括诸如动词结尾等语法知识,以及任何她确认理解正确的单词或表达。这些初期常用的公式化的语块,帮助她实现了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真实交流,而亲戚们及时纠错也让她受益匪浅。所以,Julia和Marcos成功的关键,就是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来过滤和记录语言输入,注意及时纠正,并有计划、有目的去运用到日常交流中,也就是语言输出。
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动机,最典型的是Julia的例子,因为她别无选择,只能学好阿拉伯语才能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虽然Julia和Marcos都是目标语言的成功使用者,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判定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样成功。全浸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但读写能力通常不会同步提高,因为在非学术环境下,学习者难以大量接触书面文本,所以也没有太多机会进行读写技能的实践训练。
# SUMMARY
虽然浸入式学习是语言学习的有效方法,但在课堂上完全复制浸入式语言环境并不一定成功。只有一部分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语言天赋的学生才能真正在浸入式学习中受益。所以在提供浸入环境之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养成适合的学习策略,这才是浸入式语言教学的关键。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国际英语教学大师Scott Thornbury的《英语教学30法》,在2017年出版的这本书中,他以不同教学法的共性特点进行分类,从五个维度系统梳理了目前国际上主流的30种英语教学法,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张敏老师在Scott Thornbury原著的基础上,设计了这门30讲的课程,每一讲通过讲解+举例的方式讲解一个教学法,站在中国英语老师的视角和教学特点上,帮助老师们彻底理解这些教学法的概念、用途,尤其是适用的教学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