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山东州、县排名,看寿光的发展之路
前段时间,从网络上看了一篇文章,写的是民国时期,山东的州县有个排名,把一百单八县分为六等。我的家乡寿光县划为了六等县,而且还是六等县的最后一名。名单的出处,说是来自民国《续修巨野县志》,为了验证真伪,我也查阅了巨野县志,但巨野县志只是记录了山东一二三等州县的名单,但也说明了至少寿光县不在这三等之列。当然作者也有些质疑,比如怀疑是不是把“寿光县”和“寿张县”弄混了,寿光县应该是四等县,寿张县应该是六等县。
不管是四等县还是六等县,至少说明了当时的寿光县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影响力都是羸弱的。
现在,当我看到这个排名时,作为寿光人,我却没有一点自卑感,因为现在的寿光市已经是跻身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三十九,山东排名前五。如果还按民国时期的州县重新排一次“座次”的话,(山东有水浒一百单八将,正好还有一百单八县,这是巧合吗)寿光绝对能稳坐一等县的“交椅”。
这一切都得益于“寿光蔬菜”!在没有普及冬暖式蔬菜大棚之前,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寿光一点也不为过!盐碱地占了全境面积的三分之一,粮食能做到自给自足就算是不错的了,笔者的老家位于寿光与昌乐的交界处,八十年代,昌乐县都比寿光发达,昌乐县的村庄通电、通自来水、(村庄自建水塔)修沙子路、都比寿光早了好几年。
蔬菜种植以及冬暖式大棚的普及,让寿光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由原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由默默无闻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了“蔬菜硅谷”。简简单单的一棵蔬菜,带动了各项产业齐头并进,种苗、建材、农资、物流、就业、研发……田间地头的蔬菜成了寿光的源头活水,小蔬菜带动了大产业!
富裕起来的寿光人,心胸是开阔的,他们把蔬菜种植及大棚建设的技术播撒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是走出了国门。
当然,不是拥有了寿光的蔬菜种植技术就一定能成功,寿光人的基因里还有“吃苦、耐劳,实干、能干、拼命干……”。这就是有些地方虽然引进了寿光蔬菜种植技术却没有成功的原因,关键的一点还是受不了“寿光人吃的苦和没白没黑的干”。
如果说蔬菜是寿光腾飞的起点,那么“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的举办就是技术支撑和助推剂。相对于寿光周边市区的各种“会”,比如“潍坊风筝会”、“昌乐宝石节”“青州花卉博览会”……寿光的“菜博会”最接地气!有外行人看的热闹,比如各种蔬菜造型;有内行人看的门道;比如新种苗,新技术,新科技……
当下,流行着“心灵鸡汤”、励志语录、以及穷屌丝的逆袭之路的故事和实例……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
所幸,我的家乡寿光市就经历了这么一条逆袭之路,由民国时期的排名垫底,到现在的“鹤立鸡群”!这不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真真切切的励志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