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2篇  中国史前玉器和谐功能初探

摘要:中国史前玉器最早出现于7000多年以前,中经延续发展,到距今5000多年以前至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已经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诸考古学文化先后选择玉器作为礼的主要承栽体,使形制不一、内涵丰富的玉礼器成为史前玉器的代表。“和”的滥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明发生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承栽体是以玉礼器为代表的史前玉器。和谐功能是中国史前玉器的显著特点之一,主要由天地人神之和、阶层之和以及多元一体之和等三个方面予以体现。
中国史前玉器最早出现于7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中经诸多考古学文化的延续发展,到了距今5000多年以前至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已经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诸考古学文化先后选择了“得天地之精”(《淮南子·俶真》)的玉器作为礼的主要承载体,使形制不一、内涵丰富的玉礼器成为史前玉器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是以礼乐制度为显著特征的中国文明的发生形成期。随着社会分层运动的演进,贫富之间分化的进一步加大,被社会上层垄断的玉礼器在沟通谐和人与天地神灵关系、谐和不同阶层等级关系,以及在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形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关于天地人神之和
“和”、“和谐”在先秦典籍中多见。如《尚书·咸有一德》:“惟和惟一”;《周易·乾卦》:“保合大和”;《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等等,其义为谐和、和顺、调和、和一以及和洽等。《国语·郑语》载郑桓公辅臣史伯首次提出了“和”与“同”的命题,阐述了只有和谐才能生成万物,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便是和谐的理论。“和”、“和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的滥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明起源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承载体便是以玉礼器为代表的史前玉器,它与礼的发生息息相关。
  张光直先生在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特征及其与西方文明的区别时提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大观点,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层 次”,“把世界分成天、地、人、神等不同层次,和不同层次的沟通,乃是宗教人物的重要任务。”他还引征了上古时颛顼“绝地天通”的神话传说进一步予以阐述,认为颛顼分层之前是“民神杂糅”、“民神同位”的浑沌状态。分层改革则“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国语·楚语下》),从而达到了天、地、人、神的分层,即礼的产生。《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此为礼的本义。“事神”是以最适宜的礼物和方式交好天地神灵及祖先等等,以达到“致福”的目的。这是“绝地天通”后垄断了人与天、地、神沟通权力的社会上层人物之神圣职责。值得注意的是,“得天地之精”的玉器成了最适宜“事神”礼器的首选。张辛先生认为玉器之所以被历史性地选择为“沟通天人的主要媒介”,其一在于玉石的特殊物理性质,即“质坚外柔,清明温润,色理美泽,声音悠扬”;其二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石崇拜”。先民们将石头中最温润、清明、圣洁又为数甚少的玉选择出来,精心制作成某种适宜的形制,作为沟通天地神灵的礼器,“这自然是最为理想和适中的”,是“石崇拜”观念的必然升华;其三是中国人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观念。玉即为天地之精华,先民们便“很自然地选择了玉以充任当时最高尚的社会职能——沟通天人的中介”,因此说玉器是“天人合一”观念的结晶和产物。除以上三点外,“玉器的产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表现于作为玉器制作主体的我们祖先群体性格上的耐性、韧性和规律化、秩序(理)化的生活方式”,“而这点也恰恰成为玉器产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前提。”
  从考古材料看,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分层运动的不断进展,垄断了与天地神灵沟通权力的社会上层所拥有的玉礼器不但数量多,而且制作精致。如以冢坛结合为特点的红山文化,其积石冢分为中心大墓、台阶式墓、甲类石棺墓、乙类石棺墓和附属墓5个等级。在这些不同等级的墓葬中,只有中心大墓、台阶式墓和甲类石棺墓中发现了多少不等的随葬玉器。其中等级最高的中心大墓中随葬玉器不但数量多、个体大、玉质纯正,而且具有沟通谐和功能的勾云形玉器、玉龙、玉璧、玉龟、玉鸟等红山文化典型玉器也多在此类墓中出土。在以玉敛葬为特点的良渚文化大墓中,出土了大量以玉琮、玉璧、玉钺、玉冠状器等为代表的玉礼器。高大的人工礼制建筑、精美的玉礼器和玉敛葬表明良渚文化中社会上层与广大平民之间的巨大差别。吴汝祚先生根据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玉器的多寡优劣等作出了如下的划分:社会上层中的“第一等级,可以反山M12为代表,用玉数量多,全属真玉,制作十分精致;第二等级,以福泉山M9为代表,用玉数量次于反山,真玉中杂有假玉,制作的精致程度也逊于反山;第三等级以荷叶地M8为代表,用玉数量少,真假玉参半,制作粗糙。”@这一历史时期的其它考古学文化也往往与之大同小异,如黄河流域中游的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高规格的半月形祭祀台和社会上层人物墓葬中的玉璧、玉琮、玉钺、玉冠状饰、玉戚、玉璜等玉礼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有人工堆筑的祭坛和祭祀遗址的墓地,“各墓玉器总量相差悬殊,可能代表了不同的等级和规格”,其中M4随葬玉器多达百件,玉钺、玉璧、玉璜、玉龟等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绝地天通”以后,垄断了与天地神灵沟通权力的社会上层(权贵、巫觋),负责代表其治下的民众祭祀,求得与天地神灵的和谐,以达到“事神致福”的目的。这一时期,各考古学文化先后进入原始农业经济社会。先民们对天地大自然有一种浓浓的依赖情感,以期通过与天地神灵频繁沟通的祭礼以求亲和交好,并期望受到其恩泽。为了与天地神灵保持和谐,自然在事神的礼器上选择了“得天地之精”的玉为最佳的材料。另外,根据先民们的长期观察理解,力求在玉礼器的形制上达到与所祭者相“和”的要求。这一时期各考古学文化大都出现了形制大同小异的玉璧,如北到内蒙古海拉尔团结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西北到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南到广东曲江石峡遗址,黄河流域中游的禹州瓦店等龙山文化遗址和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也都有玉璧出土。而位于东部的黄河流域下游与长江流域下游的众多史前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璧数量则更多,如武进寺墩M3墓出土玉璧24件,余杭反山M20墓出土玉璧37件。
  这一时期的诸考古学文化大多以玉璧为祭天的礼器。玉璧的造型则与先民们对“天”与“日”的认知有关。在进入原始农业社会后,以日为代表的“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先民们的命运。在由神灵与巫术支配人们思维的时代,以日为代表的“天”的形象自然会成为备受先民们崇拜并且急于与之建立和谐关系的对象。先民们既畏惧天也依赖交好天,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