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辨治思路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胃癌辨治思路
作者 / 刘启泉 王志坤
河北省中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许琦
胃癌属中医学“胃脘痛”、“反胃”、“积聚”等范畴。中医在胃癌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笔者现将自己辨治思路与同道商榷如下。
1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
人体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和感受外邪等影响脾胃,致脾失健运,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停、浊聚、痰结、毒热诸证均起,其中以气滞络瘀、浊毒内蕴为基本病机。因湿浊积滞化热,郁热内生,蕴热入血而为热毒,毒邪痰湿凝结中焦,运化失司,气滞血瘀,瘀毒内阻,渐而形成积聚。故浊毒相关为害乃病机之关键。浊毒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初期浊毒内壅,气滞络阻,胃失和降,标实为主;后期津液阴血耗伤,胃失濡养,虚实夹杂。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胃癌的发生与“邪毒”有关,“邪毒”又称“癌毒”,包括了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转移、浸润,当然也包括肿瘤所在部位炎症性反应。笔者认为,癌毒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脏腑机能失调而内生。
《内经》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揭示了阳明发生病变后向阳、热、实方向转化,而太阴则向阴、寒、虚方向转化的基本规律。《伤寒论》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癌毒阻滞,产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于胃,导致气滞络瘀、浊毒内蕴、邪毒盘结之邪实与气阴两伤之正虚相互兼夹,造成病机复杂的情况。
2化浊解毒,分期论治,中西医结合
胃癌的本质是气滞、血瘀、湿停、浊阻、热毒相互交结,致浊毒内蕴,故治疗应以“化浊解毒、软坚消积”为基本大法,攻其邪毒之气,邪祛则胃气得固。徒清热解毒则湿浊不去,徒化浊利湿则热毒不除,解毒化浊法的运用可斡旋中州,使毒除浊化,达气行血畅,积除郁解,痰消火散,恢复脾升胃降之生理。脾气上升,则胃之津液得下,胃气和调,胃得津液阴血润养。
胃癌早期和进展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多表现为气滞络瘀、浊毒内蕴、邪实毒盛,而其正气虚则不显著,治疗应以攻为主。常选用莪术、三棱、桃仁、红花、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冬凌草、藤梨根、水红花子等以破血逐瘀、宣通脏腑,特别是胃癌进展期常有血粘度增高,为有瘀血之象,病久入络,用上述药物往往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迅速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对于胃癌术后的患者,中药与化疗相结合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胃癌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治愈,而进展期则一般以综合治疗为主。
从肿瘤的生物特性来看,胃癌术后,肿瘤负荷减小,残存转移的肿瘤细胞增殖比率加大,倍增时间缩短,对抗癌药物最敏感,因此,化疗应在胃癌切除后的早期执行。但由于患者术后早期全身情况较差,加上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常使部分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或难以完成首次化疗,贻误了治疗时机。中药配合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化疗毒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还可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切实增强疗效。手术后的患者,往往正气受损。对此,笔者在化浊解毒法的指导下,依据治疗目的不同而区别用药:
3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用专方专药
一病必有一主证,一方必有一主药。笔者认为,只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提高诊治水平。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先辨病,再辨证,可起到提纲契领、纲举目张之作用。微观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发展与丰富,其可以作为一个客观指标,判断疾病进退以及疗效确切与否。笔者临证常用自拟益胃抗癌解毒汤,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扶正培本;莪术、蛰虫、活血化瘀、散结消瘤;铁树叶、白花蛇舌草、露蜂房清热解毒、抗癌消肿。诸药合用,健脾胃、补中气、散瘀结、解热毒、消肿瘤,攻补兼施,能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笔者临证在化浊解毒、软坚消积的基础上,常佐以他法治疗,如热毒内蕴者用清热解毒法,药用白英、龙葵、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痰浊凝聚者用消痰散结法,药用白豆蔻、砂仁、陈皮、半夏等;瘀血内阻者用活血化瘀法,药用当归、川芎、地龙、三棱等;正气不足者用扶正培本法,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生薏苡仁、甘草等。在用药方面,笔者临证常用化浊解毒专药,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化浊常选用猪苓、泽泻、水红花子、石菖蒲、薏苡仁、隔山消等;解毒散结常选用藤梨根、八月札、白花蛇舌草、蚤休、冬凌草、蒲公英、石见穿等。
4兼顾整体与局部,注重胃气
5典型病例
患者,男,72岁,2005年2月24日就诊。2001年8月在某医院诊断为中晚期胃癌,行胃癌根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黏膜癌侵及浆膜,淋巴结4组1/5、7组1/1、3组1/5转移。术后即给予化浊解毒散结中药治疗,每周服5d,停2d,随时调整处方,病情尚稳定。就诊前因肿瘤转移至肝脏,曾在某医院行介入放化疗。现证见纳差,消瘦,大便时干时稀,舌黯红,苔薄黄,脉弦细。2005年2月23日某医院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伴胆汁返流)、吻合口炎。(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处方:石菖蒲15g,郁金10g,八月札30g,白花蛇舌草15g,藤梨根15g,水红花子10g,积雪草15g,柴胡12g,白梅花10g,佛手20g,半夏12g,地榆20g,砂仁10g,防风6g,仙鹤草30g,木香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患者自觉纳食增加,二便转调,守方随证加减。2007年4月10日复诊:证见腹痛,食后腹部不适,食欲可,乏力,贫血貌(眼结膜、指甲苍白),大便每日4~5次、色黑,便中及便后腹部有下坠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血红蛋白<6g/dL。改方:西洋参15g,山茱萸10g,龙眼肉10g,胆南星30g,炒酸枣仁15g,陈皮15g,茯苓30g,半夏12g,红景天15g,鸡内金15g,墨旱莲30g,延胡索30g,白芍20g,莪术6g,太子参30g,佛手15g,枳实20g,香附15g,藤梨根15g,生牡蛎30g。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患者自觉腹痛好转,乏力减轻,大便每日2~3次,随证加减治疗半年余。后随访患者于2007年9月因肺部感染在某医院病逝。
6讨论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国学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