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庄子彻悟的生命奥秘,人自然活得通透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据说历史上很多人就因为庄子这句话,直接开悟了。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什么奥妙呢?

大家好,欢迎来到蝉大侠国学频道。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句话,出自庄子的著名文章《齐物论》。

《齐物论》讲的是齐生死、齐是非、齐贵贱的主题,庄子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看上去那样,有非此即彼的种种分别,而是混同为一、归于大道的。

原文这样写道: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听上去十分玄奥,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其实,庄子这里提到了人类思维的三个层次,从而指出了悟道的途径。

“以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这两句话,针对的是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两篇文章《白马论》《指物论》。

据说,有一次公孙龙骑着白马想要出城,可当时官府有个禁令,马匹一律不准出城。

于是公孙龙开始了长篇大论的辩解,拣重点说,他认为,白马代表颜色,而马代表性质,颜色不能等同于性质,所以白马不是马。

守门的官员一听也懵了,真的放公孙龙出了城。

“白马非马”,就此成了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

当然,这是一种诡辩。

以公孙龙、惠施为代表的名家人物,都很聪明,擅长玩弄各种概念,而他们最享受的事,就是在辩论中胜过别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公孙龙、惠施的影子。

然而,像老子、庄子这样的得道者,主张清净无为,反对过度使用头脑,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庄子则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在老庄看来,无论是个人精神的安宁,还是整个社会的安定,被滥用的头脑都是个极大的障碍,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障碍。

所以在《齐物论》里,庄子自然就拿公孙龙引以为傲的“白马非马论”开刀了。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

前面说了,以马喻马之非马,这是公孙龙的诡辩方法。

那什么叫“以非马喻马之非马”呢?

相关解释五花八门,大都绕来绕去,极其复杂,好像庄子在跟公孙龙展开一场逻辑大战,比公孙龙还公孙龙。

一边批判,一边还复制对方的行为,这可不是庄子。

其实,庄子只是说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

你要证明“白马非马”,不如把“白马”换成“非马”,也就是“非马非马”,如:牛非马,羊非马,花非马,草非马……这样谁能反驳你呢?辩论结束了,你赢了!就怎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

贪婪的头脑喜欢复杂,而悟道的灵魂喜欢简单。

天下万物,各有分别,有我有你,有彼有此,这是凡夫俗子都能看到和都能理解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已经够复杂了,可是头脑还嫌不够,于是就有了公孙龙,有了“白马非马”。就算同一种类的事物,还要再割裂、分析、论辩……

于是,我们就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概念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杂,世界越来越乱,人呢,也越活越累。

庄子很讨厌这种滥用头脑的把戏,《齐物论》里庄子说:“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一个人滥用头脑的结果,是他睡也睡不好,醒来又是各种劳心费神,何苦呢?

相比于过度思考,庄子更赞同按常识来生活。

然而,庄子本人并没有停留在常识的层次,最后那句“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其实是另一个生命层次,是庄子对宇宙本体的直接感知。

像老庄这样的悟道者,他们通过内观所领悟的,以及最尖端的科学即将揭示的,是这样一个真相:宇宙本身是一个意识,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本质上也是意识。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道德经》第十六章所说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也才能理解庄子《齐物论》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们普通人之所以没有这样的体悟,只是因为受到思维的干扰。

当你做到了“致虚极,守静笃”,刹那间思维完全停止,人类意识直接和宇宙意识联结,你才能体会到这个“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我”的身份消失了,那个真实的你,跟天地、万物一起,和宇宙意识混同为一了,这就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真正涵义。

“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境界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也不是头脑可以“思考”清楚的。

总结一下,庄子这段话有三种思维层次:

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第一种人,看似很了不得,其实是最偏离道的,因为这样的人习惯性滥用头脑,自我意识过强,执念过深。

第二种人平平常常,执念没那么深,一旦机缘发生,反而比第一种人更易悟道。

第三种人,如庄子,通过齐物,远离了分别心,也就远离了精神的痛苦,达到了无我的状态,成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道者了。

在生活中,我们坐禅、冥想,无非是要停止思考,直接感悟宇宙生命的本质。只要你坚持修行,也许有一天,也能真正体会到庄子所说的“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境界,这也就是道的境界。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欢迎点赞、评论、关注,咱们下期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