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丨浅析北魏张黑女墓志

作者:李永辉

摘要

张黑女墓志是北魏时期北方碑刻中风格独树一帜的碑帖, 是我们学习书法一个优秀的学习范本, 本文从张黑女墓志的风格特征极其出土渊源等各个方面分析, 使学习张黑女墓志的书法爱好者更深的认识张黑女墓志的精神所在。

关键词

风格特点、历史渊源、神采、应用

正文

《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通俗称《张黑女墓志》。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五三一年)十月,出土地无考,原石不复存在。现有此碑拓裱本(海内孤本)藏上海博物馆。因有关此本的资料甚少,不敢断定此拓本的年代,据清代精于鉴赏的金石学家陈介祺鉴定:“此直似宋时氊蜡,明以后无此搨也”,断定此本为宋代时的拓本,因为此本的氊蜡拓法明代以后没有此种拓法,是断定此本年代比较权威的说法。

据华人德先生考证:此志未详何时何地出土,志称葬于蒲坂城东原之上,当出于山西永济境内,原石已佚,存世仅有原拓剪裱本一册,后有清初山东益都诸生王玙似、王海二跋,皆未落年月。以后在山东辗转流传,道光五年(1825)春何绍基购于济南历下书市,因是存世孤本, 书法精美绝伦,故极为珍爱。后归无锡秦炯孙, 民国间艺苑真赏社连同诸家题跋一并珂罗版影印,文革期间题跋皆毁,拓本入上海博物馆,后又曾多次影印,而皆无题跋部分, 现原拓本归还秦氏,世有翻刻本多种, 而字形神采皆失。

《张黑女墓志铭》碑二十行,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其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运笔中侧互用,藏露兼备,有刚柔相济的圆润之意趣,又具生动飘逸的灵秀之风格。结构呈横势而宽绰,扁方疏朗,内紧外松,多出隶意,且行笔不拘一格,风骨敦厚而自然高雅。观此碑风神,在北碑俊迈之气中蕴有南帖清秀恬雅之风。

其在北魏时期粗犷厚重书风中独树一帜,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北碑书风由拙到巧,由粗到精的演变过程,是南北书风趋于统一的先范,其神韵有隋唐楷书的温文尔雅书风,却无隋唐楷严森法度的约束。因此其天然生趣和精美的灵秀的风格的统一,是以形成其独特的风貌,堪称北魏书法之极品。更有清带金石学家吴式芬在其《金石汇目分编》中评价:“魏晋人书,法帖率传摹失真,赖碑志犹存,可想见古人笔法,然如此刻之幽深无际,古雅有余者,见亦罕矣。道光癸已七月,海丰吴式芬借观因题。”

更有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评此帖云:“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余以[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记问浩博,口如悬河,酒后高睨大谈,令人神王,今不可复得矣。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策驽骀以蹑骐骥,虽十驾为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何绍基书论选注》,何书置著,湖南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更是提高了此碑的地位。

因此碑在魏碑中的特殊性,研究学习此碑者在现代也是越来越多。

小点化的生动多姿此帖临习的生动性可谓北碑中的代表,纵观北碑字帖,在生动方面,没有可以和张黑女相比肩者,其字势的飞扬流动性,不但在其横势的结字取向,略带隶意的舒展波折,更在其小点化的运用中得以全面的体现,除了点的动态和连带意识使字的动态感增强以外,一些点划的省略成“点”的应用,更是争强字的灵动性,动态感的特例,这点也是张玄墓志的个体风格特征,抓住了这点,便对张玄的灵动性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体会,在其特征方面,对灵动性的把握更可增强。

在临写时,要注意线条的刚柔程度。此帖属秀美型,线条刚中寓柔,既要把握线条的挺拔,又要保持线条的秀润,取其圆浑之趣连带笔意顾盼生姿。这也是张玄墓志生动特点的另一个体现,这在魏碑中尽管不是唯一的,但这对加强张玄墓志的总体秀逸一路风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如包世臣的评价:“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员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惜裁剪行间,不见左右相得之妙,前在历下装潢肆见太和中英义夫人豆卢氏墓志,字比此差小,笔势结法一同,而著录家亦未之及。东土信多宝玩也。”都是对此碑秀、利、圆、雅诸多方面的认识。

尽管此碑字数比较少,但是千变万化的字形,更体现了笔法的多样性,在点化多少,线性的运用上,张黑女墓志的多样性的统一使整体的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多笔画的字用笔轻灵,少笔画的字用笔厚重,这是书家做字为使字形大小统一的一个方法,而在张玄墓志里面电话的运用更是丰富,且难得如此统一,比如多点画且点化厚重者有之,少点画且点化轻灵者有之,字少且紧密者有之,笔画多且空灵者有之,这正如宋代大书法家苏轼在其《论书法》云:大字难于密结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点上,张玄墓志做到了。而且更令人惊叹的是,张玄墓志在不失北碑总的风格的基础上,又做到了北碑清秀灵动精致飘逸的风格特点。

篆隶入楷古意盎然,在张玄墓志中,其笔法更是丰富多彩,隶书笔法的应用使其味道更加高古纯厚,而行书笔意的应用又加强了他的生动灵活性,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里面一些篆籀笔法的运用 (举例) , 更增添了张玄墓志的浑厚之气。吸收隶书的特点,表现在墓志中就是整体的扁平和撇捺间浓厚的隶书味,不是生搬硬套,搞成魏晋“隶书”那种四不象,而是在气韵上笔意间贯彻古隶的感觉,接近成熟的楷书体式有效地限制了隶味的影响。

由于张玄墓志笔法的丰富性, 决定了临习者的不同理解,所谓见仁见智, 各有己见。因此在对张玄墓志总的风格趋向上, 不能固定其风格的敦厚或轻灵, 根据不同的爱好可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比如在风神取意方面,可秀逸,可厚重,可端正,可佻达,其内涵的丰富性既决定了其临写的多样性。

但最高的的要求,对临习者,我们要尽量全面地抓住其风格特点,全面的了解其笔法的丰富性和对比性,如何让两种对立的笔法和谐地统一在一篇作品里,如何将轻灵和厚重的笔画和谐地统一在一个字里,如果在这点上我们能理解透了,那么, 在临习中,我们才能更和谐地将这些笔法统一在我们的笔下, 才能使我们的临写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更耐看, 更耐品味。

在张黑女墓志到创作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一下其风格特点的把握,少字数作品应求厚重,可更好的表现碑的大气,集字创作应避免盲目搬照,避免生硬之气。多字数、大篇幅的作品把握上,可取其空灵生动之气。

在当代书坛上书家追求碑帖融合的过程中,张玄墓志无疑是一件很好的学习范本。其风格特点以及再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风格形成对我们把握碑帖融合又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0)

相关推荐

  • 【汉字大讲堂】楷书,方方正正的傲骨(二)

    "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用来形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再恰当不过.经过钟繇的开创.王氏父子二人的发展,楷书至魏晋时期已臻于完善.至于隋唐及以后的楷书,则在其基础上又有了发挥与发展.为此, ...

  • 江淮书风 | 简论葛介屏书法艺术的风格成因(上)

    简论葛介屏书法艺术的风格成因 作者:刘云鹤 内容提要: 葛介屏是现代重要书家,其鲜明的书法风格在江淮地区影响极大,对葛介屏书法展开研究,无疑对当代书坛以及推进安徽书法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葛介屏 ...

  • 书法理论研究丨浅析唐太宗与褚遂良的书法

    作者:肖克.魏茂军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 温泉铭中的较有特色跳宕笔法并非源自羲之, 而是受褚遂良的影响间接来自隶书.唐太宗贬羲抑献, 但其个人书法面目却落入王献之一路, 其中一方面与其傲岸不逊的 ...

  • 书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书字体风格论析

    作者:杨宏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 历史上对魏碑的研究多是从书法角度谈其技法.流派.鉴别等, 而从文字.书写角度谈魏碑的构形.字体形成原因的文献还很少, 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将汉字字体理论 ...

  • 书法研究丨读《张迁碑》再志疑——补刻与翻刻问题

    [作者:程章灿]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文章节选自:<读〈张迁碑〉再志疑> 正文 已有学者指出,"目前,社会上仍流传着许多<张迁碑>拓片,多属翻刻,虽字迹清晰, ...

  • 书法研究丨读《张迁碑》再志疑——碑文文本的问题

    [作者:程章灿]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文章节选自:<读〈张迁碑〉再志疑> 正文 如果确认今存<张迁碑>不是汉人原刻,而是后人之重刻或翻刻,只是有所补改而已,那就等于承认 ...

  • 美术研究丨浅析速写训练对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速写对于画家而言是一门必修课,文章对速写与摄影.速写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广大师生对速写训练的重视. 关键词:速写 摄影 中国画 创作 速写是一种快速描写的绘画方式 ...

  • 书法研究丨论欧阳询书法风格的独创性

    作者:翟坤 摘要 "初唐四家"首开大唐三百年浑然多采之书风, 而欧阳询及其书法又独步于"四家"之首.继承魏晋六朝书法神韵温丽的书风, 吸收北朝刚劲朴茂的特点, ...

  • 书法研究丨“三大行书”的共同特征探讨

    作者:张冬冬 摘要 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创作原因等五 ...

  • 书法研究丨论欧阳询的审美追求与唐书的风格流变

    作者:何薇 摘要 欧阳询自觉地吸取魏晋南北朝以及隋至初唐的书法审美取向, 于书法创作论.技法论及风格论诸方面皆重法尚意, 其书作则质妍互重, 融法.意于一体, 从而导引出有唐一代书风. 关键词 欧阳询 ...

  • 鲁光宏丨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右任书法研究收藏

    艺术品收藏, 对藏家而言, 是从每件藏品中获得独特感官体验的快感: 对整个社会而言, 是种心怀社会责任担当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收藏的经历就像一门讲故事的艺术. 收藏历来讲究传承有序, 追索艺术品的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