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是上海著名的商业街,对上海人来说就是一条“蛮有腔调”的马路。
|
|
|
|
|
淮海中路有许多次更改路名,1902年取名为宝昌路(Route Paul Brunat),1915年改名为霞飞路(Avenue Joffre),1943年改名为泰山中路,1945年改名为林森中路,1949年后改名为淮海中路。
△ “蛮有腔调”的淮海中路
宝昌(Paul Brunat)是法国人,早年来华,从1881至1907年连续多届当选为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其中1881年、1892年、1900年、1901年和1904年都担任公董局总董,有较高的声望。任职期间他建议在法租界成立华童学校,即后来的“中法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光明中学。
△ 宝昌(PaulBrunat)
1898年上海发生“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后于1900年1月底,宝昌与上海道台于联沅议定处理四明公所案件。
△ 四明公所事件
结果,上海道台同意法租界扩张,即将“打铁浜”(相当于现在的自忠路、顺昌路、太仓路、重庆南路)以东和以北的区域划入法租界,这块区域后来被称之为“法租界新界”。这里有一条通往“八仙桥公墓”的“乡间小道”,拓宽后,就被命名为“宝昌路”。
△ 1902年法文地图中的法租界新界范围和宝昌路(Route PaulBrunat)
霞飞(Joseph-Jacques-Césaire Joffre,1852—1931)毕业于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西线法军总司令,组织新军抵抗德国军队。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中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使德国西线进攻的希望化为泡影,霞飞成为法国人的英雄和希望。这一年,上海的法租界就把原来的宝昌路改名为“霞飞路”。
△ 霞飞(Joseph-Jacques-Césaire Joffre)
1922年,霞飞元帅应上海法租界的邀请访问上海。这一年的3月8日,法租界还举行了霞飞路正式命名仪式。
△ 霞飞(前排中)访问上海
△ 霞飞路命名仪式中,经过装饰的电车上的霞飞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汪伪政府为了配合日本军国主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美梦,消除英美国家对上海的影响,对上海路名进行大规模的更改,凡是带有英美国家痕迹的路名一律改名。当时,对原法租界的不少路名就使用中国的山川河流名称来重新命名,这当中涉及的有华山路(原海格路)、衡山路(原贝当路)、嵩山路(原葛罗路)、泰山路(原霞飞路)、东泰山路(宁波路,即现在的淮海东路)、庐山路(原乔敦路,即现在的淮海西路)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原东泰山路、泰山路和庐山路又以国民政府主席的名字分别改名为林森东路、林森中路和林森西路。1949年后,又改名为淮海东路、淮海中路和淮海西路。
△ 1937年时的霞飞路西段(Harrison Forman摄)
现在的淮海中路在1902年命名为“宝昌路”,在此之前是一条“乡间小道”,那它有没有路名呢?答案是“有的”。1843年上海开埠,由于上海与欧洲相隔遥远,在19世纪中叶以前,海上航行依靠帆船,单程一趟就需半年以上,如侨民在上海逝世,要将灵柩运回欧洲是十分艰难和昂贵的,这就必须在上海建立墓地。早在1844年,外侨就在上海组织一家公墓公司集资购进汉口路四川路的一块土地,计划用于商业性墓地。上海开埠后,临近外滩的地方发展飞快,地价上涨幅度更快。有一家林特赛洋行(Lindsay & Co.)愿意用坐落在山东路的一块14亩的土地与其交换,并在这里建了上海的第一块商业公墓。因其大门开在山东路上,就叫作 Shangtung Road Cemetery,上海人则叫做“山东路外国坟山”。公墓初建时,距上海开埠仅两三年,尚无侨民在上海死亡,倒有一些海员在海上颠簸了半年,到上海后不久就病倒甚至死亡。于是,这里的安葬者多为海员。而早期跑远洋的海员中,中国的宁波籍人士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在这里安葬的宁波海员就更多,于是又被人们叫做“宁波坟山”。
△ 山东路公墓
开埠20年后,租界侨民的人数逐渐增加,死亡人数也有所上升,而山东路外国坟山附近已发展为闹市中心,于市容和卫生均有不妥之处。1862年工部局就决议,上海的外国坟山由工部局的专门机构管理,他们与上海道署协商,希望由上海地方政府提供一块偏离闹市中心的土地建立公墓。1863年,经上海道批准,工部局购进了一块位于租界西界外约40亩的土地建立公墓。当时该地尚为农田,星散分布着一些自然村落,不见得有什么地名,而墓地与“八仙桥”相距不远,就被叫作“八仙桥外国坟山”(Parssi Jao Cemetery,也就是现在的淮海公园)。
△ 八仙桥公墓侨民的葬礼
△ 八仙桥公墓里的法兵纪念碑,埋葬和纪念在镇压小刀会而阵亡的法国将士
租界当局为方便墓地的进出,就在公共租界西南角的北海路(PakhoiRoad)筑了一条从租界通往墓地的小道,这条路就叫做 Cemetery Road,中文名就叫“坟山路”。它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武胜路、龙门路和淮海中路。
△ 1889年左右的地图,一条叫做“坟山路”(New Cemetery Road)的小路,曲曲弯弯沿着现在的武胜路、龙门路、淮海中路一直通到“八仙桥外国坟山”
△ 1913年地图中的坟山路
△ 1918年地图,霞飞路与坟山路(龙门路)相接,是进入八仙桥外国坟山的主要通道
看到这里,读者应该已经明白了,现在淮海公园以东的淮海中路最早就叫做“坟山路”。只不过,有的人是真不知道,有的人以为“坟山路”不吉利而不愿意提起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