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古木寒泉图》:古木苍,寒泉浑,一笑江湖本浪游
拾画笔记
《古木寒泉》是文徵明晚年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相比以往的“细文”作品中所蕴藏的优雅冲淡,这幅“粗文”作品则显示出了极尽生命活力的趣味。古木,是时间的永恒,寒泉,是生命的力量。当古木遇到寒泉,则是永恒孤寂的岁月里的一次生命的呐喊。读文徵明《古木寒泉图》,读到的是一个苍浑生命中的顿悟,以及顿悟之后产生的生命激情。这是七十九岁文徵明的生命激情与呐喊,也是我们在百年不到的生命旅程中所要寻找的生命激情与呐喊。
自沈周之后,文徵明站上了绘画历史舞台的中央,其漫长的绘画生命也促使并形成了以文徵明为中心,包含陆治、王宠、陈淳、文嘉、文伯仁、居节等朋友、弟子、子孙在内的文派圈子。读文徵明的相关材料,我们会发现,在文徵明身上,有着诸多今人对“传统文人”这一形象所能联想到的相关标签,比如秉性纯良、勤勉、自律、品行端正等。如果王更远的时间去追溯,我们大概会将目光定格在倪瓒身上。
文徵明绝不是那种天资极为聪慧的人,至少和同年出生并且和文徵明关系匪浅的唐寅相比,世人无不认为在天资上,唐寅更胜一筹。就连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也感叹“子畏(即唐寅)之才宜发解”。从1495年到1522年间,文徵明至少参加了十次科举考试,但是却屡试不中,最后还是在地方举荐之后才在京城谋了个官职。但是,在北京的几年,文徵明并不快乐,三次请辞之后,终于在1526年回到了家乡苏州。关于这段时期,文徵明对此有过这样的评论:“吾束发为文,期有所树立,竟不得一第,今亦何能强颜久居此耶。况无所事事,而日食太官,吾心真不安也。”“心真不安”的文徵明,回到故乡苏州后,开始了专注于诗书画的创作。就此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
文徵明的《古木寒泉图》至少有两件,一件流失在海外私人手中(美国克利夫兰佩里夫人),另一件则是今天要读的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古木寒泉图》。根据画作题识可知这幅作品创作于嘉靖己酉年,即1549年,79岁,已经属于文徵明生命的晚期了。而这幅作品大概可以说是文徵明最具生命力量的一幅作品。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古木寒泉图》:一次有力的生命呐喊
《古木寒泉图》,纵94.1厘米,横59.3厘米,立轴,绢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看起来非常“瘦长”的作品,这种尺幅窄而长的作品形式,在文徵明的老师沈周那里时常可见,诸如《名贤雅集图》、《崇山修竹图》、《为珍庵写山水图》、《夜坐图》等,都是尺幅狭长的作品。而这并非是沈周的发明,事实上,在一幅据传为赵孟頫(摹本)《观泉图》中,亦能看出这种特点。文徵明显然是在承袭经由老师沈周发扬光大的这种特点。
沈周《崇山修竹图》 112.5x27.4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木寒泉图》如果要按照“细文”、“粗文”来归类,基本可以归纳如“粗文”一类。在收藏家有这样一个说法,收藏沈周的要收藏他的“细笔”的,而收藏文徵明的则要收藏“粗笔”的。这幅“粗笔”《古木寒泉图》可以说是晚期文徵明绘画作品中的精品。
远看这幅作品,会显得整个画面密不透风,画面中只看得到树、山、瀑布这些物象的整体形象,至于更细的物象,则很难辨识清楚。对于习惯了看早期文徵明细笔一路的作品的人而言,这种可能受到王蒙繁线密点启发的创作,比王蒙更加繁密。文徵明对自己的绘画创作有着谨慎的要求,对于笔墨的控制,无论粗细文,都要求做到谨慎而不滥,清楚而不模糊。《古木寒泉图》便是一幅用笔交代清楚明了的伟大作品。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1
画面中大概画了两种树,松树和柏树。松树柏树,是经常生长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的树。画面中的松树柏树是交织缠绕在一起的,我们甚至很难清楚地分别出它们各自的主枝干。占据画面下方的是柏树,枝干横生,似乎是从左侧的石壁上生长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得到裸露在外面的树根。除了树根部分用了浓墨之外,整个树的枝干主体均一湿墨淡墨来表现出在氤氲的瀑布水汽中生长的效果。
在中间处,更多的根部被置于湍急的瀑布水流之中。在水流的冲击之下,画面右侧的一棵柏树显得造型怪异扭曲。为了强化这种扭曲的效果,文徵明以极具书法线条意味的笔触在树干的中间部分皴染出一种如同扭动的丝带一般的线条。如此,树便如同有了一种扭转的力量。这种力量充分展示了柏树在瀑流的冲击下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借助扭转的笔触造成的肌理效果,在画面中处处可见。中间的柏树亦如此。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2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3
两棵松树的下方树干部分被茂密的柏树枝叶遮挡着,但是最终冲出了柏树的遮挡来到了与山试比高的高度。松树显得挺拔顽强。单钩画出的松树针叶,在天地苍穹中如同永恒的星辰。它们不以个体存在于这个宇宙,而是用群体的形式展现一种永恒的生命力。
无论是画面中盘根错节的柏树,还是直插云霄的松树,作为画面中的一个长盛不衰的意象,它们具有永恒的诗意,也具有宁静的历史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画面中那道自上而下笔直垂下的瀑布。真如李太白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是动的生命体,然而,这种动态亦是跑去了时间性的动,如同一个历史的车轮,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永恒的动中,表现的依旧是永恒的不变性。一动一静,皆是在强调画面内心中对永恒生命力的追求与向往。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4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5
二、永恒的寂寞与柴门外的生命力量
古松、古柏、古石、古泉与拙笔,文徵明似乎是在有意寻求一种生命的苍浑之气。在其中期以及之前的作品中,我们极少见到这种苍浑之气,即便六十几岁的文徵明依旧处于自己绘画艺术的中期。足够漫长的艺术生命,同时也让文徵明的艺术成长之路,显得缓慢而谨慎,一如画家的为人一般。
虽然出身良好,但是文徵明身上并未沾染世家子弟的纨绔气。早年的文徵明,或多或少地会被拿来和唐寅这位少年天才进行比较。我们不知道面对这些比较,文徵明的内心是否有过一丝丝的波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文徵明面对唐寅,内心中是有一份自信的。据传唐寅时常约文徵明喝酒,但是多数时候都会被文徵明拒绝。即便是饮酒,也不会贪杯,时刻保持自己的清醒。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6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7
文徵明在诗作《对酒》中写道:“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文徵明清醒地知道这个世界是出于无时无刻地变化之中的。人的生命也是短暂的。草木山石千年尚短,人生不过百年,又是何其短暂。在周遭的变化中,短暂的生命亦是刹那。
在《庭前蜀葵》这首诗中,文徵明写道:“庭下戎葵高十尺,紫蕤入帘明的皪。谁令艳质不逢春,却有丹心解倾日。轻尘不飞朱夏清,翠翘镂日阴亭亭。南风吹帏残酒醒,寂寞阑干昼方永。”他的寂寞,时常出现在他的诗中,读文徵明的诗词,时常看到“酒”、“病”等字眼,抛开作诗时为了传达情绪而有意为之,我们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文徵明的内心世界里本就是充满了悲苦寂寞的。这种悲苦寂寞在他于北京任职期间发酵,直至后半生。
但是,我相信正是“寂寞”让文徵明更加专注于诗文绘画的创作,并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就“寂寞”这点来看《古木寒泉图》,便猜想到79岁的文徵明是在何种情境之下创作这幅作品的。作画是个体力活,也是个精细活,但是,这些无法阻碍这位老人去发泄心中的寂寞情绪。那些盘根错节的树,无不是其生命心境中的某种状态。它们拥挤着,却又极力向外生长着;它们扭曲着,却又渴望天穹的那道开阔。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8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9
由此,我们又看到了画作中隐藏的一股生命力量。这股生命力量在其早中期的作品中极少见到。我想,这或许只有人生阅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有所顿悟。少年时,风花雪月,中年时,蝇营狗苟,到了晚年,对人生世事反倒不再强求,而是努力地在生命的最后渴望绽放。
画面中的瀑布,多么的强劲有力地从高处倾斜而下;画面中的松柏,又是多么有力地在恶劣的环境中欣欣向荣地生长着。它们不依附于人的世界,只在一个看似糟糕的环境中,时刻保持着应有的生命力。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10
古木,是时间的永恒象征,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在无数个寂寞的昼夜里,汲取天地日月精华,终成天地间古木一棵;寒泉,从涓涓细流的平静溪水,到用尽所有的力量一泻千里,展现的是生命最惊心动魄的一瞬间。古木和寒泉,一个是充满寂寞感的人生,一个是充满生命力的人生。晚年的文徵明,推开了一道柴门,从柴门里走到了柴门外,他看见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交织着寂寞与生命力的世界。这也是文徵明艺术最灿烂的世界。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11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12
三、百年云水原无定,一笑江湖本浪游
文徵明的艺术经历了一个由无定到确定,再到由确定到无定的过程。前一个无定,是一个成长期的文徵明,此一时期的文徵明,遍习诸大家,在宋元之间穿梭。而后一个无定,则是在自己的云水中穿梭。此一时期的创作,如同生命即兴式的吟唱,在清晨,在黄昏,一声浅吟,唱尽生命的思考,绘尽人生的幽静。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13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14
我读文徵明,更喜欢他那些充满苍浑之气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沉着与热情、冷静与活趣。人之暮年又如何,一样可以观照到生命最灿烂的时刻,一样可以藉由生命中的一点星火,燃烧整个生命宇宙。
“百年云水原无定,一笑江湖本浪游。”这句出自文徵明《夜泊南浔》里的著名诗作,我想大致可以反映出文徵明的人生哲学。不定的云水,像极了我们所经历的世事与人生,面对不定,我们的内心往往是孤独的,寂寞的。对于艺术家文徵明而言,在“不定”之中产生的孤独与寂寞,最终化作了“一笑”之后的全部生命力量。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细部15
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比之过去,“无定”从未改变过。每个人在这江湖之中,皆是漂泊的孤舟,也许会遇到同游一段江湖路的人,也许会与某个人面对面相遇而又错过。带到时间流淌,我们会发现,这江湖上,看似熙熙攘攘,而我们每个人却终究是孤独的。而在这孤独之中的我们,是否想过赋予平静生命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