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

洛阳铲名声似乎不太好,但名气却又十分大。中国古墓自明朝以后被盗者,几乎案案不离洛阳铲。但也因为有了洛阳铲,多少国宝重器被翻腾到大千世界上,成为举世瞩目的珍宝。洛阳铲,功满天下,谤亦满天下。

洛阳铲到底是谁发明的?至今尚無定论。但有定论的是洛阳铲是集中国能工巧匠之大智慧、大工艺于一小小不足一公斤重的淬了火的铁片之上,经千年实践,无往不胜,越千年竟无弃无改;时至今日,中国的考古队都离不开洛阳铲;非铲不行,非铲不动,动则出铲,铲为先行。洛阳铲,堪称“天下第一铲”。

洛阳铲是不是河南洛阳人李鸭子发明的?此未有定论,但洛阳铲的确是在河南洛阳发明的似已有定论。是洛阳北邙山的大批古墓群催生了洛阳铲。

洛阳铲的关键是铲头,用一块像八开书本大小的淬过火的钢片弯成300°的圆弧形,其技术要求高在淬火的程度,全在经验,全在拿捏,其钢片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脆,更不能太厚,大约应像炊事刀具的刀背;而开刃处要求既不能不锋,遇硬而入;又不能太薄,遇硬而卷;最难的要求是软硬有度,遇上砖、石、金属等,要不卷。洛阳铲的另一个技术关键是戳下土去,能提出土来,提出的土不散不乱。能提出土来的弯铲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铲卷不能太大,卷圈不能太硬;要直接把土提上来,铲卷又不能太小,卷圈还不能太软。既不能插不下去,又不能提不出土样来。

当考古队初步确定这一片为考察区时,一般沿确定的考察区边缘雇民工一字摆开,大约3米一位,每人一把洛阳铲,在考古队员的带领下,每3米往下打一铲,深浅度是根据考察地形而定,打到1.5~2米深时,左右旋转洛阳铲,提取出土样。现场民工排成一列横队,双手攥住洛阳铲,一铲一铲往下打,行话谓之探孔,根据取出的土样判断古墓何在?

土样有学问,查看洛阳铲探取出的土样,要一看土色,二看土质,三看土的软硬,四看是熟土生土;还要看有无三色土、夯实土、石灰土;细查有没有灰土层、白膏泥、青膏泥。俗语中的一叶知秋,一土知情,盗墓的“老贼”能在漆黑的夜里不用眼睛看土样,就能“瞎老太太相姑爷”一相一个准。完全靠经验、靠感觉、靠手摸、靠指搓、靠鼻子闻。一孔能知地下,甚至能知地下若干年,真乃神乎其神。

即使是临山凿墓,也需要进墓的墓道。这种回填土的墓道依然躲不过洛阳铲的“穿地镜”。顺着墓道直趋墓门,盗墓贼有方略。现在抢救发掘的一些战国古墓,不但依靠洛阳铲找到其准确的方位,而且因为洛阳铲探取到的青膏泥得出地下主墓室的方位。老百姓叫得准:“穿地镜。”

盗墓有句行话: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盗墓老贼能用洛阳铲穿地而判断此古墓是干墓还是湿墓?不咋舌都不行。

西安的唐代宫墙,就是依靠洛阳铲一步步探出其走向,一步步查明其高低,一步步找见唐时的宫殿、城楼、关隘、驰道。

明末清初,洛阳有十数家打造洛阳铲的铺子,几乎家家都挂着李鸭子的招牌,都敬着李鸭子的神灵。似乎可以确认李鸭子的确为盗墓贼,但其所盗何墓?为何隐名埋姓?无一笔一画记载,但洛阳铲谤满天下,誉满天下已成定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