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伞菌目—蘑菇科

伞菌目—蘑菇科

蘑菇科(学名:Agaricaceae)又名伞菌科,是担子菌门伞菌目的一科,包含了伞菌属等合共85个属、1340个品种。

1.伞菌属(蘑菇属)

伞菌属(Agaricus),又名蘑菇属,是蘑菇科下的一个大型及重要的属,包括了可吃菇及有毒菇,在全世界合共超过300个物种。

(1)球基蘑菇

球基蘑菇(学名:Agaricusabruptibulbus),俗称突然的球根蘑菇(abruptly-bulbous agaricus)或扁球蘑菇(flat-bulbmushroom),是一种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伞菌属。这种真菌可供食用,稍具茴香,且菌肉在遭碰伤或切割后会变成黄色。其菌盖呈白色,部分染著黄色色调。其菌柄较长,且有一个球状的底部。

球基蘑菇最早是由美国真菌学家查尔斯·霍顿·佩克于1900年描述的,其学名为粗糙蘑菇(Agaricus abruptus)。于1904年,佩克将其学名改为现名。佩克指出,因为瑞典真菌学家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早前已将一个火菇属真菌命名为“粗糙火菇”,恐怕人们与混淆两者,故决定改名。其学名中的“abruptibulbus”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球状底部”,指的是其球状的菌柄基部。

部分美国真菌学家会使用其异名林生蘑菇(Agaricussilvicola),而美国真菌学家史蒂夫·特鲁戴尔和约瑟夫·阿米拉蒂更于2009年指出:“'球基蘑菇’一名原是取自其球状底部,但不同标本中的底部形状差异很大,因此这个学名已被大部分人抛弃。”

球基蘑菇的菌盖直径能达8厘米(3.1英寸),呈白色,呈凸面状,且有时候会有壳顶。在碰伤或切割后,其颜色会变成黄色。菌盖在与氢氧化钾接触后会变成黄色。其菌柄高8–12厘米(3.1–4.7英寸),厚1–3厘米(0.39–1.2英寸),呈白色,底部有球根,且—有着一个大菌环。其菌褶呈灰色,但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成褐色。其子实层是自由下垂的。其菌肉呈白色,在碰伤或切割后会变成黄色,并有着近似茴香的气味。其孢子印呈褐色或紫褐色。其担孢子的大小为6–8 x 4–5微米。

球基蘑菇广泛地分布于北美洲和欧洲,且美国[19][20]、加拿大[21]和德国[22]均有其出现的纪录。这种真菌主要依附着云杉生长,并且通常在夏末至深秋期间出现。

(2)野蘑菇

野蘑菇(学名:Agaricusarvensis),俗称草原黑蘑,是一种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伞菌属。这种真菌非常美味,呈白色,且与四孢蘑菇极相似。

野蘑菇最早是由美国真菌学家雅各·克里斯琴·谢弗(英语:JacobChristian Schaeffer)于1762年描述的,其学名即为现今的学名。其学名中的“arvensis”源自拉丁文,意思是“野外的”,代表这种真菌广泛地分布在野外。

野蘑菇的菌盖直径长8–20厘米,呈白色,但随着年龄增加或在碰伤时会变成黄白色。呈卵圆状,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成凸面状。其菌柄高8–10厘米,厚2–3厘米,与菌盖的颜色相同,且—有着一个形状类似于钝齿轮,由双层膜组成的菌环。其菌褶起初呈白色,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成粉红色,最终会变成褐色。其子实层是自由下垂的。其菌肉呈白色,在碰伤或切割后会变成黄白色,并有着近似茴香的气味。其孢子印呈褐色或黑褐色。其担孢子的大小为11–26 x 9–18微米。

野蘑菇广泛地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和西亚这种真菌经常在马厩、草地等地方以仙环的方式出现,并会依附着云杉生长。这种真菌通常在秋季期间出现,且有时候被发现与荨麻一起生长。

野蘑菇是一种非常美味的蘑菇。这种真菌已被世界各地的人视为美食长达多个世纪,且现今仍然是常用的食材。但是,这种真菌和很多其他蘑菇的子实体都会生物累积重金属,如镉和铜。

(3)双孢蘑菇

双孢蘑菇(学名:Agaricusbisporus)俗称洋菇,也常被误称为口蘑(与口蘑不同),为伞菌科伞菌属的一种,是最常见的食用菇之一,肉质肥厚。原生于欧洲及北美洲,人类至少自古希腊时代起便开始食用,人工栽培则约始于17世纪的法国等地,现在则已经广泛在世界各地栽培。

双孢蘑菇最大约可长到蕈伞直径20公分,蕈柄长度15公分,不过人工栽培的双孢蘑菇多半在蕈伞成熟张开后直径达2~4公分时便采收。双孢蘑菇依外观颜色区分可分为4种,即白色、灰白色、淡黄色及褐色,其中以白色种最受市场欢迎,也是产量最多的一种。

双孢蘑菇在未成熟阶段通常呈现白色或者浅褐色,而且形状又圆又厚,在西方通常称其为巴黎蘑菇(champignon de paris),英语也称纽扣菇(Button mushroom)。成熟后,蘑菇伞会张开,肉色会深化而呈现深褐色,在西方也被称为Portobello。

双孢蘑菇在70多个国家有种植,为最常见的食用菇之一。

洋菇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热量低,是一种不错的食材。洋菇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生吃的蘑菇之一。不过其子实体可能会含有遗传毒性以及致癌性的物质,最好不要生吃。

2.灰球菌属

灰球菌属(学名:Bovista),是伞菌科下的一个属。

铅色灰球菌(学名:Bovistaplumbea),俗称细小马勃(paltry puffball),是一种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灰球菌属。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这种真菌年轻时呈白色,年迈时呈灰色,且容易与真皮灰球菌(英语:Bovista dermoxantha)混淆。

短柄红菇最早是由法国真菌学家让·巴蒂斯特·弗朗索瓦·皮埃尔·比利亚尔于1784年描述的,其学名为燃烧马勃(Lycoperdon ardosiacum)。后来,南非真菌学家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于1796年将其学名改为现名。其学名中的“plumbea”源自拉丁文词汇,意思是“铅色”,指的是其颜色。

铅色灰球菌的子实体直径约为1.5–3.5厘米,呈球体状或扁球体状,并且是透过一簇菌丝连接至基底。其包被呈白色,但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成浅黄色至浅褐色。其包被最终会脱落,但包被在炎热、干燥的地方则会较迟脱落。其包被膜呈铅灰色。铅色灰球菌孢子的大小5.0–6.5 x 4.0–5.5微米,呈卵形,且拥有一层厚厚的孢子壁。其表面光滑,且有着一个长7.5–11.5微米的梗。其孢丝(英语:capillitium)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而非相互交织的。其孢丝壁较厚,具弯曲性,且在氢氧化钾中呈赭色。

铅色灰球菌分布于西欧和加利福尼亚州,并且主要在草地上出现。这种真菌通常会在夏末至深秋期间在草坪上的矮草、高尔夫球场和牧场上生长,并且会以零散到集群的形式出现。

铅色灰球菌本身并没有毒,因此是可供食用的。而且,这种真菌在年轻时的味道较佳。可是,其过小的体形令到其食用价值不高,因此较少人将这种真菌用作食材。

3.白鬼伞属

白鬼伞属(Leucocoprinus)是真菌中蘑菇科下的一个属,包含有大约40个物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最常见的物种是黄色的纯黄白鬼伞(Leucocoprinus birnbaumii),模式种为粗柄白鬼伞(Leucocoprinuscepistipes)。

纯黄白鬼伞(学名:Leucocoprinusbirnbaumii)又称黄鬼伞,一种明黄色真菌,属蘑菇科白鬼伞属。多生长于温室中,盆栽内乃至室内。菌盖直径2.5到6厘米,最早呈长卵形,随成熟逐渐变为圆锥状,表面有一层柠檬黄色粉末,菌盖边缘具细长条棱。菌肉黄白色,质脆易碎。菌褶同样呈黄色或明黄色,离生,排列较密。菌柄长3-10厘米,向下渐粗。纯黄白鬼伞的黄色来自于其中所含的羟基吲哚类物质,纯黄白鬼伞有毒,能引起剧烈胃痛。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手碰到菇类就会中毒,这是错误的观念。除非你是对菇类过敏,只有部分人士碰到特定菇类会发生过敏性皮炎。所以基本上你用手是可以触碰的。剧毒的菇类像是“死亡天使”(Death Angel),学名:Amanita bisporigera,你必须吃了几克的毒菇才会引起中毒,不太可能经由皮肤吸收摄取到如此的克数。

4.大环柄菇属

大环柄菇属(学名:Macrolepiota)是伞菌科下的一个属,于1948年由洛夫·辛格发表描述,约有35种物种,大多为伞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温带地区纪录较多,其中模式种为高大环柄菇。

本属物种的蕈褶与蕈柄分离,蕈褶中具有褶缘囊状体(英语:Cystidium)(Cheilocystidia),但不具有侧囊状体(pleurocystidia)。担孢子为白色,其大小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可被刚果红染色,梅泽试剂检验结果呈似糊精反应(英语:dextrinoid)。多数物种具有扣子体。孢子印为白色至乳白色。多数物种具有明显的蕈环,有些物种还具有蕈托。

分子种系发生学的研究显示本属分为三个节,其中macrolepiota节包含高大环柄菇、长大环柄菇(瑞典语:Macrolepiota dolichaula)(M. dolichaula)与M.clelandii等物种,macrosporae节包含乳头状大环柄菇(英语:Macrolepiota mastoidea)(M. mastoidea)、M. konradii(瑞典语:Macrolepiota konradii)与东方裂皮大环柄菇(M. orientiexcoriata)等物种,volvatae节则包含具托大环柄菇(M. velosa)与M. eucharis(英语:Macrolepiota eucharis)等物种。

本属物种鸡肉丝菇是中国菜的食材,又称为“鸡枞”。另外高大环柄菇与M.bonaerensis等物种也可食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