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染和渲染意思的区别

相关问题:
匿名网友:

问题一:点染和渲染有什么区别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问题二:点面结合与点染手法的区别?

- - 你可以和画一起理解啊。 白描就像是很朴素的画风。而点染就是抓住一个重点之后围绕这个重点散开来描写。 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就是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 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新订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宋词二首》的《自读提示》谈到柳永时,说他“善于捕捉物侯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对于其中“点染”二字,多被视为一般动词。其实,它是一种修辞方式。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问题三:文学中“点染”是什麽意思?

文学教学的点染艺术
摘 要:点染本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后借用到诗词的技巧中。点是点明主旨的精练的话,染是塑造形象的铺陈的话,这种点染结合的艺术手法也适合于文学教学。文学教学中的“点”、“染”有二义:一是对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中原有的“点”、“染”,作必要的强调,二是在文学教学语言中运用点染艺术。
关键词:文学;教学;点染艺术 wMWl J sWzxA6#Q] J [ 本 资 料 来 源 于 贵 州 学 习 网 社会学文学 www.gzU521.com ] wMWl J sWzxA6#Q] J
刘伟生
点染本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点,就是用蘸水墨的画笔在宣纸上着笔一点;染,就是这些着笔的点墨在沾湿的宣纸上向周围渲染开去,形成所画的形象。后来这种绘画的技巧,被借用到诗词的技巧中。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为例,前四句便是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最后一句是点:“断肠人在天涯”。当代词学家万云骏先生说:“点和染这两种艺术手法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是:该点处则点,该染处则染。该点处而不点,形象的意义或结构上的脉络就不明确,不清楚。该染处而不染,形象就不饱满,就缺乏多侧面、多层次的美感,应当把点和染恰到好处地自然结合起来。”(《诗词曲欣赏论稿》163页)。由此可见,点是点明主旨的精练的话,染是塑造形象的辅陈的话。这种点染结合的艺术手法也适合于文学教学。储  文学教学中的“点”、“染”应当有二义。一是对教学内容——文学作品原有的“点”、“染”,作必要的强调,二是在文学教学语言中运用点染艺术。
在古典诗词中,尤其在词里头,点染是常用的技法,而且关系作品主旨的呈现和情感的渲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加以阐明。象上面所举马致远的小令,前四句的染描绘了一组精致清幽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形象,但作者在此客观景物上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必须要从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才知道,可见点的重要。而柳永的《雨霖铃》上片结句的点“念去去”三字,虽然点明了从此一别,去而又去,远而又远的意旨,却比较抽象,下面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和“楚天阔”这三件事物来加以发挥,加以渲染便衬托出了“去去”的水远山遥与离情的深沉浓重,可见染也是重要的。下片的“多情自古”两句对于“今宵”下面三句的依赖也是同样的道理,作者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构成幽美动人的凄清意境,借以衬托伤秋惜别的情怀。光有点,无法感动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有光彩。点染结合,才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教学中,教师必需教给学生这种全局的观念,才能真正领悟诗词的意蕴。
不独诗词,其它文体中实际上也常常用到这种点染的手法。在议论文中犹论点和论证的关系。李斯的《谏逐客书》开头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便是相当精彩的“点”,接下来则极力铺陈客卿对于秦国的功劳和秦王在取物与用人上的不同态度,又显然是具有战国纵横家铺陈气息的“染”。散文和小说中的“点”较难捕捉,更须理性分析。如教《荷塘月色》,在分析“染”法的同时,应着重点明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既与时代有关,也与作者个人的心绪的关。又如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写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景象,以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为题材,从外貌到思想、性格,层层描述,可谓竭用“染”之技法。但“染”中又......余下全文>>

问题四: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

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点明归思,用秋雨、雁声来烘托。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点明无处投宿,用平沙万里来渲染。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点明诗思很清,用寒流和雪来渲染。全诗的意境都从烘托中表现出来。

问题五:请问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和说明文的总说和分说类似,可以做近似理解。
点染厂就是先点出主体重点,然后再对其细节进行详细的渲染描写.
但与总分说不同的是,点染中染是为点服务的,着力于“染”目的在“点”。

问题六:点染的基本解释

[add details to a painting;touch up a piece of writing] 绘画时画家点笔染翰。武烈太子偏能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颜氏家训·杂艺》 (袁可立子袁枢)乃犹勤向鄙蒙索其点染。——明 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前者如南宋陆游《剑南诗草·掩门》云:“点染聊成字,呻吟近似诗。”后者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载:“武烈太子(萧方等)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尔后,画家即以此作为笔法——点染、设色;继而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刘之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也是修饰文章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问题七:美术当中做画,平涂和点染的区别

这两个是国画中工笔画的词语,
平涂是指一个颜色用毛笔直接涂满一个地方。
你说的点染可能是分染,就是一个颜色用毛笔点在要染的重色的地方,然后用一支沾清水的毛笔给把颜色染开,这么做是因为要把颜色染开,二是因为让画中没有水痕。
欢迎追问,我是国画系的

问题八:请问大笔点染和白描手法的区别在于什么?谢谢!

白描就像是很朴素的画风。而点染就是抓住一个重点之后围绕这个重点散开来描写。
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就是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 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新订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宋词二首》的《自读提示》谈到柳永时,说他“善于捕捉物侯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对于其中“点染”二字,多功视为一般动词。其实,它是一种修辞方式。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问题九:点染在古诗词欣赏中怎么理解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就是先点出主体重点,然后再对其细节进行详细的渲染描写..
“红藕香残玉簟秋”: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