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想活得简单一点,难!
中国人想活得简单一点,难!
过年了。
这几天,想必大家都在走亲串门吧?一年到头,有些亲戚实在也没有什么机会交流。到了年终,彼此间互相走走,一来是拉进关系。俗话说,亲戚,亲戚,不走不亲,一走两头空。二来也是可以交流彼此间一年来的收获。
如此看来,这样的走亲串门还是挺有意义的。
但是,亲戚是越来越多,这中间的关系也是一家有一家的说不清和道不明。很多时候,只是为了保持亲戚之间的“亲戚”关系,而特定安排的来回走动。而私底下,彼此之间互相又没有什么特别真诚的意愿。
在走动时,人们往往会根据亲戚的关系,来决定顺带“伴手礼”的人民币价值。有时候,我就特别纳闷,既然都是亲戚了,干什么还要算来算去呢。有钱就多送点吧,没有钱或者来不及买,就少送或者不送呗。
这样的想法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生活中能这样做吗?所以,商家很会抓住顾客的心理,于是推出了年货大礼包。每到一家商店,售货员都会说:“今年大家都送这个,提在手上有面子,放心买吧!”于是,我们经常看到不管是谁走亲戚,手中提的伴手礼,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有一年,送礼就送脑白金;后来,就送百威啤酒和王老吉。
送来送去,甚至都不用考虑对方是否需要。收来的礼物,不全是自己使用。轮到自己外出走亲戚,随手选择合适的送来之礼,作为伴手,又辗转到另外一家去。一不小心,自己送出去的礼,最后还回到自己的家里呢!
过年送礼是一难!
大家难得相聚,吃饭是必须的,而且是必须喝酒的。
在中国人眼里,似乎不喝酒就没有情谊可谈。过去,我是好酒的,甚至我也觉得要是聚在一起不喝点酒,那还真是没有什么话可说的。所以,劝酒就是我们中国的一大文化。
不管是谁来到自己家里,主人总是想表达自己的热情,怎么表达?自然通过杯中的酒。“先干为敬”是一种礼仪,只见有人先干为敬,自己杯中的酒至少也得明显下降。我有一朋友,好酒、热情,一次与几个同学在一起喝酒。这位朋友待客之道堪称到位,他右手端着酒杯,左手搭着同学的肩膀:“今天,你来这里很难得,我很开心!真的!今天我必须醉给你看!”
这是怎样的劝酒文化!那天,自然大家都喝高了。
如此热情之人,似乎在每一桌酒桌上,总会有一两个人。没有这一两个人,桌面上就不热闹了。但是静心想想,这种热闹也只是表面上的喧哗,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和对话。走过祖国大江南北,酒桌上大家的言语基本一样,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一样。
比这更糟糕的是,摆酒请客会越摆越高大上。过去,学校老师订婚就发发喜糖,后来有人觉得还不如请大家吃顿饭有意思。于是,就有人开头摆酒请客。刚开始,就几桌人在学校里,叫上几桌菜,热闹热闹也挺有意思的。不知道从谁开始,就安排到了酒店请客。到了酒店,自然各种消费都在提高。酒也是越摆越好,明明是大家借此机会聚一下的,慢慢变成了摆酒席。
有了这样的开头,谁都不敢破例解除这样的惯例。吃饭就成了又一个难题。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谈到中国农村的问题,并非是经济收入的问题,而是习惯和文化的问题。文中讲到农民一年有一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人情来往。每年过年,母亲都要花好多钱,来送各种人情钱,如压岁钱、人情酒份子钱。
老家泰顺,有许多地方都有正月初一“过十”的习俗。每一个人从五十岁开始,只要逢十都要接受村里人来拜年祝寿。客人会在门口燃放鞭炮,主人就要燃放鞭炮来呼应。客人放多少,主人就得回应多少。据说,有人“过十”,烟花炮竹就放掉了数万块钱。除此之外,客人来拜年,主人要分发香烟和茶点。过一个“十”,总共算下来需要不少钱呢!
有钱人家,喜欢图个热闹,花点钱不算什么。但是,没有钱的家庭,这就成了一大笔债务。所以,也有人索性到“十”,就不回家过年了。可是,这得受多大的舆论压力呀!
我所在的家乡,只是中国大地上一小片地方。放眼全中国,各个地方一定都有类似于我上述的问题。在中国大地上,想过得简单一些,还真是不容易的事情。
前年,在新加坡遇见的几位朋友,都是从国内飞过去的。问过他们在那边定居的原因,回答时,他们都会提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在这边生活可以简单一点。
有时,过得简单些,便觉得生活无乐趣;而过得上述那样复杂,也确实是一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