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汤和解枢机,温阳化气,活血行水,利湿畅津*三焦气化不利,气血津液不畅,脏腑失和而变化的各类病症

.三通汤的配方 
胡10g,黄芩15克、法半夏10g,桂枝10g,
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泽兰10g。

    证见:身体浮肿。皮肤长湿疹。肚子肥大,连喝水都胀,都长胖。小便次数多,但量不大。

    辩证皮肤病,看到病人舌苔水湿重,大都是三焦水湿代谢出现障碍。皮肤表面的症状,从理三焦而得治愈。

方解三焦属少阳,治三焦首先要调少阳,柴胡、黄芩就是少阳经主药。三焦又主水湿,三焦十药里融汇了五苓散的方药,令气能够化水,气化水液自出矣。同时三焦十药里还有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的药,(血水互结,水液停滞,会导致血运障碍,而增强血液循环,会加快水液代谢)三焦十药里加活血的药,血行气行水湿自化。

三焦乃水火气机运行之总通道也。三焦功能减退,水湿代谢失调,下焦堵则小便乱;中焦堵则肚子膨大,胃脘胀;上焦堵则容易发生湿疹,泛溢肌表。治三焦就是治上中下三焦留滞所致诸病。

《黄帝内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皮肤湿疹和掉毛掉发,都可以从三焦去思考。只要

让上焦开发如雾,那皮表就光泽健康;

让中焦运化如沤,那肚子那圈肥肉,就能消下来;

让下焦渗利如渎,浊水排泄就有出路。

    三焦十药通三焦留滞,治湿疹与疑难杂症。
    三焦(腠理)胀者,气满于皮肤中。很多中年妇女站久了会账,可能是急性的肾病变。可是呢,其实我们的生活之中常常可以遇到一种比较慢性的,属于三焦胀的,那这种三焦胀的,如果水肿是这种皮肤微微浮肿的话,按下去不太有弹性的,那基本上可能是通三焦,补三焦的药比较有效哦,如黄芪、五苓散
    每每谈及疑难杂症,很多人都倍感头疼。疑难病,确实令很多人束手无策,诚惶诚恐,抓头挠腮就是不知从何下手,要不就是怎么治疗都看不见效果,这可是怎么回事呢?当小编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恍然大悟,治疗疑难杂症不过是一步之遥啊!
    《黄帝内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又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类经》曰:“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人体之内,脏腑之外,无处不到,谓之三焦。凡气血水停聚,皆可以从三焦入手调治。三焦乃水火气机运行之总通道也。
   有个病人,身体浮肿,皮肤长湿疹,肚子肥大,连喝水都胀,都长胖。小便次数多,但量不大。开三焦十药:柴胡10黄芩15半夏20  茯苓20白术15泽泻20桂枝10当归15川芎10赤芍15  3剂
    这个病人吃完药后,反映效果非常好,湿疹退得很快,尿量也大,喝水下去,胃就没那么堵了。
    老师说,治皮肤病,不一定要盯着皮肤治。你看病人舌苔水湿重,大都是三焦水湿代谢出现障碍。晚上经常熬夜,错过了九点到十一点这个三焦经大调整的时候,长年累月地这么干,三焦功能减退,水湿代谢失调,下焦堵则小便乱;中焦堵则肚子膨大,胃脘胀;上焦堵则容易发生湿疹,泛溢肌表。这所有的表面病症都是三焦的问题,所以我们治三焦,就是治上中下三焦留滞所致诸病。
    该如何治三焦,三焦归哪里管?三焦属少阳,所以治三焦首先要调少阳,柴胡、黄芩就是少阳经主药,而三焦又主水湿,所以三焦十药里融汇了五苓散的思路,令气能够化水,气化水液自出矣。同时三焦十药里还有当归、川芎、赤芍这些活血的药,原来血水互结,水液停滞,会导致血运障碍,而增强血液循环,会加快水液代谢,这就是为何三焦十药里,要加活血的药,血行气行水湿自化。

三通汤具有和解枢机,温阳化气,活血行水,利湿畅津的功效,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三焦气化不利,气血津液不畅,脏腑失和而变化的各类病症。患者常表现为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头胀头痛,眼昏花,胸闷,心悸,水肿,小便不利反多,泄泻或便秘等,舌淡胖有齿痕,脉沉弦等

现代研究发现,三通汤随症加减还可用于治疗哮喘,高血压,眩晕,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肾炎,前列腺肥大,痛经,闭经等病症。

上焦不通
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
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
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在整个夏天,老师用这三焦十药治了不少湿疹的病人,这道理何在呢?为何皮肤表面的症状,从理三焦而得治愈呢?
    原来《黄帝内经》早说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所以不单是皮肤湿疹,如果是掉毛掉发,也可以从三焦去思考。只要让上焦开发如雾,那皮表就光泽健康;让中焦运化如沤,那肚子那圈肥肉,就能消下来;让下焦渗利如渎,浊水排泄就有出路。
参究提示
1.疑难杂病找三焦。
2.脏腑以外,肌表以内,无处不到,谓之三焦。
补三焦:黄芪建中汤
清三焦:柴胡、黄芩、半夏
黄连解毒汤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组成为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主治三焦火毒证。临床常用于治疗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属热毒为患者。因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不宜久服、或过量服用,非火盛者不宜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三焦十药:泽泻、茯苓、白术、当归、川芎、赤芍、柴胡、黄芩、桂枝、白芍。
通三焦留滞(三焦十药治湿疹)与疑难杂症。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元气来源于肾.通过三焦进入十二经脉,最后到达五脏六腑,所以,也称三焦是元气的另一个来源。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所以三焦能够丰持元气,总管全身气机和气化。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者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者某个部位出现气虚。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所谓有名有形,是指三焦同其他内脏器官一样,有名有形,有表里关系。所谓有名无形,是指三焦无形,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没有形质,而是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功能的发挥有形质作为基础,但这种形质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内脏器官,而是对一系列内脏组织和功能的概括。
    《难经·三十一难》日这里是将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非常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疏利三焦小窍门
    可以用鸡蛋清调匀5克甘遂末,贴敷于大椎穴,可以疏利三焦,除湿利水。
三焦的作用:通行元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
根据经络阴阳五行解释三焦病症的特点?
    温邪一般会从人体的口鼻进入人体,因为鼻肺相通,肺会受到侵犯,然后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这时会出现脾胃经的症候;病邪通过逆转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症候。要治疗上焦病症,根据五行原理主要应该降火降燥,可以服用银翘散、桑菊茶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包。
    如果温邪从上焦传入中焦,脾胃就会受到侵犯。胃适宜湿润,而温邪进入胃部后,会使胃部变得十燥,于是会出现阳明经燥热的病症:脾适宜干燥,温邪进入中焦后,会导致脾脏湿润,就会出现太阴湿热等病变。所以,治疗中焦病症要以宣泄体内热气为丰,利用药物与病症五行相克的原理进行治疗。
    如果温邪从中焦深入到下焦,就会损伤人体的肝肾。此时,病人会身热面赤、手心足心发热、口干舌燥、神情疲惫、听力下降等。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此时应该滋养阴气、降低阳气
温热病证治: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创用六经辨证,主要用于伤寒,亦即外感热病,但其原则和方药也用于内科杂病。
    所谓六经,前人认为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但是足经受病,手经也往往会波及,所以实际是从整个经络脏腑病理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大体说来:
    三阴经病主要见于寒邪入里、正虚阳衰的情况,总之,三阳病主热、主实,三阴病主寒、主虚。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同时累及两经、三经。凡二经三经证候同时出现,不由传变而成的,谓之“合病”;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两经证候交并,由传变而成者,谓之“并病”;由一经转变为另一经病者,谓之“传经”。合病、并病、传经,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治疗的当否。
二、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的又一方法,弥补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它既代表人体上、中、下三部病变的所在,也代表温病的一般发展过程(初、中、末三个阶段)。
三、小结
    1.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外感热性病的三种辨证方法。六经辨证最早,是各种辨证的先导,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还不够完全,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辨证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多种热病辨证的需要,于是又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从而补充了六经辨证的不足,这样就形成了祖国医学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较为完整的理论。
    2.外感热病可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六经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的病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温热之邪所致的病证。
    3.六经病证可以概括为三阳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病(即太阴、少阴、厥阴)两大类。三阳病的特点是:发病之始,其病程较短,正邪激烈抗争,症状的表现多呈亢奋性,在八纲辨证中属表实热。三阴病的特点是:正气已趋于衰微,症状的表现多呈衰退性的,在八纲辨证中属里虚寒。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它的一般传变规律是:阳经多从太阳经开始,然后传入阳明或少阳;如正气不足,也可传入阴经。阴经多从太阴开始,然后传入少阴、厥阴。这是顺经传。也有越经而传的,如太阳病可传入太阴病。
    4.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虽然都用于温病,但前者主要是由表入里、从“横”的方面来认识疾病的,而后者是由上到下、从“纵”的方面来认识疾病的,它补充了前者的不足。临床上,多以前者为主。
三焦病证的一般传变规律是,温热病首先侵犯上焦,并由上焦传向中焦、下焦。
    三焦经是人体上一个最大的腑,主一身之气,是调气的大通道。三焦是六腑之一,腑是容器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包括在里面的大腔。西医说的内分泌系统就相当于三焦经。三焦经是从无名指外侧1毫米处的关冲穴开始,顺着手背、胳膊痛背部上到头,顺着耳朵转大半圈,到眉毛旁边的丝竹空穴。经络图左边标号为6的那个位置就是丝竹空穴。
    1、器量宽宏万物容----品味手上的三焦经大药。
    经常按揉三焦经,把体内的邪气驱散出去。
    治心里堵得慌、晕车、咽喉痛、急性咽喉炎,揉关冲穴。关冲穴是三焦经上的第一个穴位。特别小,要用指甲或指节咯才能有效果。是三焦经这个出气筒放气的地方。
    治眼干、嘴干、咽喉痛、嗓子干、身体发热、疲劳,揉液门穴。液门穴在无名指与小指缝间,顶着无名指的骨头,推压时比较痛。液门穴功效很多,第一可治人体的干燥症,第二可解除热性感冒的症状,第三是一个帮助恢复体力的穴位。治眼疾、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痛、耳痛、中耳炎、上火引起的突发性耳聋、耳鸣等耳鼻喉症状状,肩膀痛、腰后面脊椎痛、膝盖痛、肩周炎、头痛、牙痛、胃疼等痛症,手指蜷曲不能伸开,揉中渚穴。中渚穴在液门穴下1寸处,按这个穴位时一定要把指甲剪平,把骨缝一溜都揉了,哪个地方最痛就是了。技巧是先掐进去,然后挫着揉,让他发麻,一麻就通了。
    激发人体阳气,揉阳池穴。阳池穴是三焦经上的要穴,有时候人体的阳气运转不起来,那是肚子里有浊气,“浊气不去,新血不生。”排浊气要多推腹,或都多揉中脘穴,推腹时就也把中脘穴推了。有的人肚子老虚寒,可以每天炙中脘穴,同时揉阳池穴。另外,如果还有精力,就去炙气海穴,这样人体的上下气就全通了。先揉阳池穴激活阳气,然后炙中脘穴,推腹,把浊气排出去。
    2、量大自然增福祉-----品味手臂上的三焦经大药。
    打通胆经、缓解坐骨神经痛、腰痛、肋骨痛、肩膀痛、头痛、落枕,揉外关穴。外关节在腕横纹上2寸处,作用就象一个总闸一样。外关节是治偏头痛的要穴。经常偏头痛的人,痛点基本上都在耳朵上面一点,而且这块的筋全拧在一起了,这时,可先拿大拇指找到痛点,边揉边推,先把里面的筋给推开,再赶紧揉外关节。
    治便秘、肋间神经痛,揉支沟穴。古人认为支沟穴是治疗便秘的要穴,但现代人反应效果不好,说明不先打通经络,单用一个穴位效果是不明显的。肋间神经痛如岔气,上下窜着痛,揉支沟穴的偏上部分马上就好,如果偏下部分痛,就旭胆经的阳陵泉穴管。三焦经在腿上叫胆经,在胳膊上叫三焦经,它们是一条经,都客岔气,但各管一半。
    治淋巴结核,天井穴。在肘尖上1寸处有个窝,就是天井穴。此穴是治疗淋巴结核的首选要穴。
    治上火而头痛、头胀、发热、心里烦躁,揉清冷渊穴。在肘尖上2寸处,又叫清冷泉。是祛火的,当揉外关穴不管用时,揉清冷泉和天井穴,可立竿见影。
    祛湿化痰,揉消泺穴。在肘窝往上5寸处。
    治肩膀痛,臑会穴。是专门治肩膀痛的要穴。
    治耳聋、耳鸣、肩劲痛、落枕,揉天牖穴。在紧挨耳后斜下方1寸处。把头往边上一侧,脖子上就会凸起一条大筋,该穴就在大筋的边缘。
    治耳聋、耳鸣、牙痛、头晕、偏头痛。揉翳风穴。在耳垂遮住的凹陷处。
    负责头部供血、预防脑血管疾病,揉契脉穴,在翳风穴的上边,是专给脑袋供血的。
    耳聋、耳鸣与许多经络有关,通常选择小肠经、心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肾经。
    作为三焦经上的穴位,外关穴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把离火之气激发出来供您使用。
    如果是受寒了,火能驱寒,因而剌激外关穴能激发人体火气来治风寒引起的感冒;如果是受湿了,火能除湿,所以,外关穴也能治疗伤湿导致的感冒。
    根据临床经验,我觉得三焦经上的诸多穴位里,外关穴激发离火之气的功能最强。
    外关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治疗手和腰上的毛病。
    凡是热病导致的头痛、耳鸣、目赤肿痛,或两侧胸腹部疼痛、口苦咽干、牙痛、感冒头痛等都可以取外关进行治疗。本穴对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惊风,消化系统疾病如腹痛、便秘、肠痈、霍乱等都有奇效。
关冲穴:主治心里堵得慌,口苦、舌干
液门穴:主治上火引起的失眠、眼睛干涩
中渚穴:主治手指屈伸不利
阳池穴:排出浊气
支沟穴:主治便秘、湿疹、三焦经疼痛
天井穴:主治偏头痛
    方法及疗效1:葱白和薄荷叶捣碎加黄酒调和,敷在穴位上治感冒。
    方法及疗效2:按揉中渚穴、阳池穴和外关穴调治中风等导致的双手无力或僵硬麻痹。
    中医认为,气郁多由忧郁烦闷、情志不舒,或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有形之邪阻滞有关。气机郁滞于机体某一局部,可出现胀满、疼痛,最常见的是胸满胁痛,嗳气腹胀。而消泺穴,非常善于治疗气郁痰湿之证。三焦经的消泺,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癫痫,肩胛肿痛,肩、臂痛,且有解释右侧功效更为明显。
    三焦配穴法是笔者从《难经》中化裁而来的一种针灸配穴方法,上中下三焦病证各有一特定主治穴位,气冲通治三焦。在临床应用中,取穴少,效果好。
1 理论渊源
    《难经》三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其旁指天枢穴,脐下一寸指阴交穴,气街即气冲穴。膻中主治上焦疾病,天枢主治中焦疾病,阴交主治下焦疾病,气冲通治三焦疾病。
《难经》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者,气之所终使也”(三十一难),“主持诸气”(三十八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六十六难)。归结起来,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二为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的正常代谢依赖于其气化功能的正常。
2 作用机理
    三焦配穴法的理论基础是藏象经络学说。
膻中穴位于胸正中线上,两乳连线中点。为任脉穴,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之会,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交会穴(《针灸大成》)。《灵枢· 海论篇》:“膻中者,为气之海。”《经脉篇》:“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功能宽胸理气、活血止痛、降逆利膈。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呼吸短气、咳逆哮喘、肺痈唾脓等呼吸系统疾病;胸闷、胸痛等心血管疾病;呃逆、不下食等膈肌不利之病症。
    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之募穴,在上下腹分界处,斡旋上下,是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功能健脾胃、通肠腑、调经带。主治脾胃肝胆疾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不化、不嗜食、奔豚气上冲等消化系统疾病;月事不调、漏下赤白、女子胞中痛等妇科疾病。
    阴交穴位于脐下1寸,为任脉穴,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交会穴。功能调理经带、利水消肿、温补下焦。主治下焦疾病:月经不调、带下、绝子、产后恶露不止、乳余疾等妇科疾病;水肿癃闭等泌尿系统疾病;阴痒阴汗、疝气、阴中痛等前阴病症;以及命门火衰之腰膝酸软等症。
    气冲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寸。本穴既是胃之气街,又是奇经八脉之冲脉起始部。《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阳明” 《素问·骨空论》作“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冲脉自上而下经历上中下三焦,乃“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焉”(《灵枢·逆顺肥瘦》)。气冲通主三焦,功能调理三焦、理气调经、调理冲任。主治逆气上攻心、心痛不得息等上焦病症;消化系统腹胀、腹痛、胃肠中热等症;生殖系统阴痒、阴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难产等症;泌尿系统水肿等中下焦病症。
    生殖系统疾病的自然疗法:1生殖病,脾经三阴交。2生殖器热症,阴囊湿症、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肝经行间。3湿症:湿寒、湿热、风湿、湿毒,肝经曲泉。脾经阴陵泉专去湿毒。4泌尿系统:通利小便:少府、肝经中封。利水道:肝经太冲至行间。肝经大敦是治疗男子尿频、尿失禁的要穴。利尿消肿,肾经照海。水肿少尿,泌尿系统感染,复溜。5小便颜色黄:人体的肾脏是为人体清理垃圾的,当人体的总血流量太少时,人体进入肾脏清洗的血的量也会减少,甚至不清洗, 那时候人体早晨起床后第一次的尿都会是无色透明,或颜色很淡,那是不好的。一般情况人体的尿液应该是有颜色的,但也不会太深,如果一天内进水量太少或出汗很多时尿的颜色就会深一点。此外,当一个人原来的气血不足,因此身体里曾经留下过很多垃圾没有及时处理,现在能力上升了,也就是你身体里的总血流量增加了,人体不仅能处理现在的废物,同时把以前的垃圾也清理出去时,小便颜色就会很黄,这是不是一件好事。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人体的血多了以后,会进入肝脏进行肝脏的修理工作,那时候小便的颜色也是偏黄的,那么就应该早点睡加一点敲胆经使自己的血更多一些,早日修好你的肝脏。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熬夜,大运动量造成人体的肾水制约不住肝肝太旺时也会小便颜色太深的。解决的方法应该想得出来的。人体是全能的,完美的。善待人体,不要让人体一直透支(人体当然也有一个收支平衡问题),那么发生在人体身上的问题人体应该是都能解决的。6小便有浑浊尿:就拿你的小便有浑浊尿来讲,在你生长发育过程中,你的能量,养分,血液都投入了这一大工程,而生命的其它部分是在低调下进行,其中就有血液的清洗问题,你的牙龈颜色深不深,新的牙龈颜色是否很淡,当初留下的问题当人体能力回升时,人体要重新补救,人体只有在有能力时才会排出浊尿,这可是一件好事呢。对于我的病人,我都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告诉他前进的路上你会遇到的各种可能,其中之一就是浊尿,中药不可能让你尿浊尿,没有这个能耐,中药只能调整,推动。人体可以由阴虚转到阳虚,你还要有意识让自己由阳虚进入不虚状态。7便秘:生枣通气通便,干枣养血通便。壁虎爬行法。肺气不宣影响大肠传导,使得大肠缺乏向下推动力。取嚏法可助肺气宣将,补充大肠向前推动,从而治疗便秘。转关节。敲带脉。大便燥结,可选内庭。脾虚大便无力,脾经大都。脾经太白。8痔疮:肺经孔最穴。小腿上的承山穴。肝经大敦。9男子性能力:最关键的经络就是肝肾两经。两腿分开劈叉,锻炼此二经。打通任督二脉对提高性功能很有效。肝经大敦是治疗男子阳萎要穴。阳萎遗精,肝经太冲可改善。10生殖器起水泡,在糜烂:肝经环阴器,你的肝偏热,我想你的嘴唇太红,上嘴唇太厚,当你的嘴唇颜色由红转暗时就可以好了,要求如下:一、清肝胆湿热的中药。二、至少每周有三天在10:30以前睡觉(每天在网上搞到一、二点睡的人,中风一定有份)。三、沿着肝经系统图隔日做二到三次,指压或拔罐均可(罐在皮肤上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十秒,不要拔出血来),指压比较痛,但轻轻地压,一会儿就可以压通,也就不痛了。
遗精: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浊症之因: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灸关元行间。降阴浊泄习尚:灸足三里曲池。
    泌尿系统疾病之误泌尿系统出现各种症状,如溃疡、红肿、痒痛等,尤如口腔或身体其它部位出现溃疡一样,都是湿毒,并非都责咎于外来所为,应用中药补正气,提高免疫力,很快容易治愈。
    脱肛: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肛门病的特效穴解溪穴
    痔疮: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痔疮是因为阴虚火重,早一点休息,不要太劳累。痔疮出血,是因为肝脏热,除了敲胆经外,可以敲肝经和肾经,这样痔疮就不会出血了。出血多的时候多压肝经和肾经(如果舌尖很红的话还要压心经),痔疮问题就会好的。
    带下: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法当灸关元数壮。
    前列腺不补命门之误尿滞或尿少及腰疼,本是肾虚,命门火力不足使膀胱气化受阻,久而久之,使前列腺增大,根源在于肾脏虚寒,大补命门之火,前列腺自然恢复。
    前列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四个,这些髎是专门治疗生殖系统方面疾病的。所以如果有妇科方面问题的或者有前列腺等男科方面疾病的人,在八髎这几个穴位上肯定痛点明显。
    前列腺:
*阴谷穴它可以很好地治疗颈椎病。生殖系统疾病(男性病)。
*偏历穴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它能防治面神经麻痹,预防脑中风;第二个,利尿消肿功能,有前列腺、泌尿系感染这些问题的朋友平常多揉这个穴位。
*水道穴是利尿的一个穴位。既说到利尿,就跟膀胱炎、前列腺炎、小腹胀痛、小便不通都有关系了。
*漏谷这个穴治疗小便不利,也就是现在说的男性前列腺问题很有效果。
*水泉穴是能使尿液通畅的,其功效就在于专门消水肿,治疗小便不利。这个穴是郄穴,郄穴都治急性病。什么是肾经上的急性病呢?比如说,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痛症这些方面的问题。
*老年人肾气不足,经常容易小便无力或者尿失禁,都可以通过揉复溜通畅一下。
*带脉穴对前列腺病有很好的疗效。*对于男性来讲,点按会阴主治前列腺、脱肛、痔疾等症。
*曲骨,这个穴对前列腺方面的疾患效果更显著。有前列腺问题的人在整个曲骨的附近会有很多痛点,用大拇指一点按会感觉到有很多结节。大家要把这些结节揉散,前列腺才能得到缓解。
    三焦乃为元气、水谷之通道,理当畅通无阻。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海;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心肺要像雾,不能实,沤即沤熟,渎即通。清气上升为云,下降为雨,上焦和下焦要通,清气上去了后,大脑清醒。上面的东西下来后,人会感觉轻快。中间不能堵,这叫上下交通。“交通”一词也是从《黄帝内经》来的,如果中间出了问题,吃多了,上下就不能交通。清气不能上去,人就会昏昏沉沉。浊物不能下行,人就会浑身臃肿。所以脾在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大地一样。脾将食物经过进一步的升化上升到第五关,就是上输于肺。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三焦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至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辨证概念,现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脐下。
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脏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况且三焦一腑,说它有形还不如说它无形比较确切一些。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三焦也不例外,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而显得特殊,其实应当是中医学整个脏腑学说中的一部分。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当有形,其有形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实体,而不是西医学某一个同名脏器。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①上焦病证。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②中焦病证。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③下焦病证。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正确处理三焦之火
    中医将身体分为三部分:上焦是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是胸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肝、肾、膀胱等部位。三焦之火,处理方式当然不同。
◆上焦火
重要“火种”:心火、肺火
主要症状:口干、目赤、耳鸣、失眠等
日常调理:泡脚
    这就属于“上症下治”的疗法。很多时候,“上火”是由于“下凉”造成。所以,当火气上升的过程中,就要通过下热给上升的火气“做引流”,让其恢复“上凉、下热”的正常状态。泡脚时用中药液或精油帮助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让下火的效果达到最佳。泡脚也可以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功效,这无疑对上焦去火也有不错的辅助作用。
◆中焦火
    重要“火种”:脾胃火
    主要症状:食不知饱,胃泛酸,爱打嗝;或腹胀满,饮食少进
    日常调理:多吃黄色食品、改变用餐习惯
    在五色食品中,黄色食品可以调理脾胃,也可以帮助降脾胃之火。比如南瓜,含有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钙、磷果胶等成分,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对脾胃也有不错的调和作用。
    另外,最好三餐要定时,可以为自己订一个“用餐闹钟”,让每天的用餐时间固定。另外,不妨尝试少食多餐,注意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20下,减少脾胃充血的时间,也就在另一个侧面辅助胃部降火。建议在饭后10分钟后去散步,让脾胃有个舒缓的过程。在饭后适当散步,防止胃中食物淤积而导致脾胃上火。
◆下焦火
    重要“火种”:肝火
    主要症状: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多,甚至带黄,还容易引起小便赤黄,大便干燥等症状。
    日常调理:饮食清血、常饮花茶
    去肝火最重要的是要清血,让全身血液循环通畅,不妨多食用木瓜、燕麦。木瓜含丰富的木瓜蛋白酶,可分解体内的废物和积累的脂肪,然后将其清除;而燕麦含丰富的纤维素,与蔬菜、果汁混合具有清除胆固醇的功效,又能调节血糖。
    菊花茶可以疏散风热,每天饮用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常常做做运动,也是加快循环的好办法。
你伤元气了吗——告诉你几个大补元气的穴位
人活一口气”,相信每个人都对这句俗语耳熟能详,武侠功夫片里说人的伤势很重,也往往说“元气大伤”。那么什么是气呢?
    我们中医一般把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就是受之于父母、先天的气,这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水谷之气,就是我们通过吃饭、喝水得到的气,是通过人的脾胃运化食物得到的;还有一个是肺脏吸入的清气,大约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空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人体的健康与这三个气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生命都会失去动力。
    气出了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气虚。生活中常见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劳累过度的人、后天失养的人、年老体弱的人,由于脏腑机能衰退而气不足,他们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一系列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
    怎么样保养我们的气呢?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就是气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灵。
    气海,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正下方1.5寸。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
    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膻中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可以经常按摩膻中进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条灸20~30分钟。
    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两个乳头之间的中点就是。人们悲伤的时候往往捶胸顿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这也很有科学道理:捶胸其实就是对膻中进行按摩,从而使肺气顺畅,排解了抑郁。同时,捶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调节作用。
    再一个就是足三里。足三里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补元气。上文说过,水谷之气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脾胃运化而来,所以补气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条灸20~30分钟,可以经常灸它。
    足三里怎么找呢?我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正坐着的时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们从外膝眼往直下取4横指的距离,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后再往胫骨前缘量1横指(中指)。第二个方法:站着的时候,把同侧的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现在你可以看出用气海、膻中、足三里大补元气的奥妙了吧?用气海补元气,用膻中调肺气,用足三里补脾胃之气,这样先天之气、水谷之气、清气三气同补,生命的原动力强了,身体想不好都难。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用气海、膻中、足三里补元气的这个方法,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另外, 便秘、排尿困难、经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等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治疗。
    膻中 天枢 阴交, 气冲上中下三焦病证各有一特定主治穴位,气冲通治三焦。在临床应用中,取穴少,效果好.
    1 理论渊源  《难经》三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其旁指天枢穴,脐下一寸指阴交穴,气街即气冲穴。膻中主治上焦疾病,天枢主治中焦疾病,阴交主治下焦疾病,气冲通治三焦疾病。  《难经》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者,气之所终使也”(三十一难),“主持诸气”(三十八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六十六难)。归结起来,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二为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的正常代谢依赖于其气化功能的正常。
    2 作用机理  三焦配穴法的理论基础是藏象经络学说。  膻中穴位于胸正中线上,两乳连线中点。为任脉穴,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之会,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交会穴(《针灸大成》)。《灵枢· 海论篇》:“膻中者,为气之海。”《经脉篇》:“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功能宽胸理气、活血止痛、降逆利膈。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呼吸短气、咳逆哮喘、肺痈唾脓等呼吸系统疾病;胸闷、胸痛等心血管疾病;呃逆、不下食等膈肌不利之病症。  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之募穴,在上下腹分界处,斡旋上下,是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功能健脾胃、通肠腑、调经带。主治脾胃肝胆疾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不化、不嗜食、奔豚气上冲等消化系统疾病;月事不调、漏下赤白、女子胞中痛等妇科疾病。 《难经》“下焦者,治在脐下一寸。”阴交为任脉穴,在脐下一寸,正为肾间原气所居之处,刺之能调补下焦原气,通利小便。原穴配背俞原补益原气,调理下焦。阴交为任脉穴、冲脉、足少阴肾经三经交会穴。功能调理经带、利水消肿、温补下焦。主治下焦疾病:月经不调、带下、绝子、产后恶露不止、乳余疾等妇科疾病;水肿癃闭等泌尿系统疾病;阴痒阴汗、疝气、阴中痛等前阴病症;以及命门火衰之腰膝酸软等症。  气冲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寸。本穴既是胃之气街,又是奇经八脉之冲脉起始部。《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阳明” 《素问·骨空论》作“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冲脉自上而下经历上中下三焦,乃“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灵枢·逆顺肥瘦》)。气冲通主三焦,功能调理三焦、理气调经、调理冲任。主治逆气上攻心、心痛不得息等上焦病症;消化系统腹胀、腹痛、胃肠中热等症;生殖系统阴痒、阴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难产等症;泌尿系统水肿等中下焦病症
三焦辩证-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气机不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本证病机与临床表现和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证基本相同。但本证为感受温邪,传变快,人体阴液消耗较多。
    2.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菩。
    【证候分析】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湿性粘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扬,白菩透露,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

上一篇:三焦辩证-上焦病证
下一篇:中医病案书写注意事项
三焦辨证论治 > 中焦湿热证
    中焦湿热证,以脾胃见症为主,随着中气的强弱不同,可分为湿偏重和热偏重两类。
    (1)湿偏重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目昏胀,身重或痛,四肢倦怠酸疼,胸脘痞闷,不饥少食,口不渴,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而混浊,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苦温燥湿,佐以芳香淡渗。
    方药三仁汤 

杏仁10克、滑石20克、通草6克、竹叶6克、
厚朴6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20克、半夏10克
    三仁汤用杏仁宣肺利气化湿,蔻仁、厚朴、半夏芳化利气燥湿,通草、薏苡仁、滑石淡渗利湿,竹叶透热于外,合而共湊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
若湿阻三焦升降,症见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溏泄,身重或痛,苔白腻或微黄,脉模糊或濡缓等症。虽云湿阻三焦升降,实以中焦为病变中心,且可从其有无夹滞以及湿阻经络,以及热化等不同证,分别选用一、二、三、加减正气散施治。
    脘腹胀满,食滞不化,大便不爽--湿夹食滞,一加正气散(《温病条辨》):藿香、厚朴、大腹皮、陈皮、神曲、麦芽、杏仁、、茯苓、茵陈。
脘闷、便溏、身重或痛,脉象模糊--湿热偏阻经络,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藿香、厚朴、陈皮、生苡仁、通草、茯苓、豆卷。
    脘腹胀满,舌苔微黄,小便黄--湿趋化热,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藿香、厚朴、陈皮、杏仁、滑石粉、茯苓。
    从以上方剂组成可以看出:主要包含着芳香化湿(藿香)和苦温燥湿(厚朴、陈皮)以及淡渗利湿(生苡仁、通草、滑石、茯苓)三法,同时还有具开上(杏仁、藿香)、运中(厚朴、陈皮、蔻仁、大腹皮、神曲、麦芽)和渗下(通草、滑石、茯苓)的上下分消作用,故能主治以中焦为主的湿偏重证。
    (2)热重于湿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满,烦满,烦闷呕恶,身热口渴,舌苔黄腻。其病机是湿热交结,热重于湿,阻碍中焦升降失常。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连朴饮加黄芩、滑石。
    连朴饮(《霍乱论》):厚朴、芦根各6克,黄连、石菖蒲、制半夏各3克,豆豉、山梔各10克。
连朴饮以黄连苦寒清热化浊,厚朴苦温利气化湿,半夏降逆和胃,菖蒲芳香化湿,栀子、豆豉清宣郁热,芦根清利湿热,生津止渴。更加黄芩、滑石以助清热化湿之功。若证见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胸痞身重脉洪大之胃热脾湿证,又当选用白虎加苍术汤为治。至于湿热伤阴,从燥化陷入营血则按温热营血辨证论治。
    人体 三焦不通: 是指肝气郁滞,气血不畅的起因及相应表现:肝气郁滞多由于情志不逐,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阻障肝胆气血的正常运行,肝喜条达疏泄,失于疏泄,致使肝胆气火上逆,从而导致种种表现,如肝失疏泄,气血积于肋部,会出现胸肋部或腹部胀满窜痛,情志抑郁寡欢,长吁短叹,女子可见乳房作胀痛疼,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郁滞日久,可形成瘀块。肝气夹痰循经上行,止于咽喉,咽部就会出现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若集结于颈部,则形成瘿瘤。肝郁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郁滞,而出现胃脘,腹肋胀满疼痛,烦躁易怒,食少纳差。肝郁犯脾,而使脾失健运,从而导致食少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泄,泄后痛减,大便溏结不调等。凡由于肝郁气滞所导致的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可加量即时服用松瑞源牌植物复合片11#配5#或6#。对肝阳上亢 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者,服用11#配1#。对咽部异物,颈部瘿瘤者可即时服用11#配8#。
    专家提示:人体的气血、津液是在周身有规律不断运行,以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气血瘀滞,局部组织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人体代谢所产生的有毒物质淤积在体内得不到及时排出,瘀则生病,肝气淤滞,气血不畅乃百病之源。松瑞源11#,无论是健康的还是亚健康的人群都可以食用。对多种疾病都有理想的预防和调理作用。
    温病治疗应重视中焦气机的畅通随着温病学研究的深入,对该病的认识更加深刻,治疗思想日臻完善,治法更趋丰实,疗效不断提高。笔者通过对中焦生理、温病的基本病理、中焦气机在温病治疗中的意义等方面的论述,提出在整个温病治疗过程中应重视中焦气机畅通的观点,并简单阐述了基本治则用药,以便临床参考。
    温病是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在其病程发展中,中焦脾胃气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影响其证侯的转归变化。本文依据历代医家的论述,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认为温病治疗中应重视中焦气机的畅通,则有利于温邪的清除和机体的迅速康复。兹作如下探讨。
    1 中焦是气机升降枢纽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有机整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体既要保持与天地相通而适应自然环境,又要使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等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而处于健康状态。《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在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中尤以全身气机通畅最为关键,为各种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之基础。古人谓:“人之气道贵乎清顺”,气行则不郁,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就得以正常发挥,气血津液等精气充沛,人就能维持健康。
    在气机升降出入的表现形式中,以气机升降运动更为主要。其中,脾胃的气机升降对人整体的气机运动至关重要,人体气机畅通有赖于脾胃升降功能的正常。脾胃居人体之中,脾主升清,脾宜生则健,胃主通降,胃以降为和。朱彦修言:“脾具坤静之体,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生,而成天地之交泰矣[2]。”说明在整个五脏之间都具有气的升降作用,心肺属阳而必须下降,肝肾属阴而必须上升,有了这种升降作用,才能发挥各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之枢纽,人体气机要通过脾胃这个枢纽来实现。中焦气机通畅,肺气得宣,肝气得疏,心火得下,肾水得上。可见,脾胃合德,升降有度,枢机斡旋,生化无穷。脾胃气机通畅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一种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2 气机愆度是温病的基本病理
    王孟英认为:“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原无一息之停。惟五气外侵,或七情内扰,气机愆度,疾病乃生[3]”。又谓“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4]”。可见,气机失于畅通而郁阻不仅是一种病理变化的结果,也是导致人体发病的根本原因。
    温邪侵袭人体,以邪阻气机、气机失畅为基本病理,按卫气营血传变而呈现各种证候。邪在卫气,郁遏气机。若卫阳被郁,卫表失和。邪阻气分,影响各脏腑气机失调而失去正常功能,肺受病则治节不行,肝受病则失于冲和,脾胃受病则升降失司,三焦受病则气化不利等,脏腑功能失常又反加重气机壅塞。邪在营血,气滞与血瘀相互因果,形成热瘀滞内阻的综合病理。无论温热类温病或湿热类温病均以气机愆度为基本病理。
    3 中焦气机畅通在温病治疗中的意义
    中焦气机畅通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临证中,畅通中焦气机的思想指导着各种疾病的治疗,温病也不外乎。温病均以邪阻气机、气机失畅为病理基础,衍生各种复杂证候。
    3.1 中焦脾胃是温病的重要病变部位
    《温热论》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5]温病按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传变。其中气分为温病病势转折之关键,治疗得当,可顿挫温邪,疾病向愈;若治之不当则可内陷营血分,病情凶险。因此,临证尤其重视气分阶段病证的治疗。气分证的病变最为广泛,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胃、肠等脏腑。
温热类温病以肺、胃、肠的病理损害最多,王孟英认为:“肺胃大肠一气相通,温热究三焦以此一脏二腑为最要。”[3]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胃与大肠同属阳明,胃是邪气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故温热类温病尤易邪热传胃而呈热盛阳明或热结肠腑之证,导致胃失和降。若属无形邪热,病轻易解,有形热结则邪热难清。临证见有邪热传胃之病机,须重视承顺胃气,如吴又可治疫邪表里分传、肠胃壅积尤重,强调“务宜承气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6]
    湿热类温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叶天士指出湿伤脾胃、湿郁脾胃之阳。薛生白称:“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5]。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易成形而阻滞气机,若夹实邪积滞,中焦更为壅塞。湿困中焦,壅塞气机是该类温病最主要的病机,基于此病机,湿热上蒙下流导致各种证候。
    3.2 脾胃气机对各脏腑病变的影响
    中焦气机畅通是一种全身性的调节作用,既有助于上焦病变的治疗和恢复,也可防止疾病传入下焦。《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使”与“市”可引申为通畅之意,即肝心肺肾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要依靠中焦脾升胃降的作用。
    3.2.1 对上焦病变的调治作用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又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中焦气机畅通,肺热易清又不易邪传中焦。如治疗邪热壅肺,须视大便有无而酌加大黄等通腑之品,保持大便畅行,腑气通畅,肺热易清也少传变。反之,腑气不通,影响肺的肃降,肺热非但不清,热移胃肠则致胃热炽盛或肠热下利或阳明热结等。临床许多肠道严重功能异常的疾病可引起肺病,如肠梗阻、坏死性肠炎等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7]说明胃肠病患者,即使肺原本无病也可被累及。可见中焦气机畅通对肺病变有重要的调治作用。
    心包证属危重证候,以神志异常为主症 。神志活动由五脏气机主宰,[8]而中焦脾胃气机是五脏气机之枢纽,故可认为脾胃气机升降是主持人体神志活动的关键。若中焦气机受阻,则脏腑气机不畅,日久必会影响中枢,如阳明热结证见神昏谵语,热闭心包兼阳明腑实,腑实不除机窍难开。因此在神志病变中,中焦气机紊乱是广泛存在的,甚至是主要致病因素。故使中焦气机畅通,则邪热易清,热毒易除,神志症状亦可改善,疾病向愈。明代陆九芝提出要早施下法防止疾病的传变,提出“神昏之病,悉属胃家”,“胃清神乃清”的观点,[4]甚至认为邪入心包或热盛动风的危重症候,应继续使用下法以达到开窍熄风的目的。
     湿阻中焦气机,脾失健运和肺通调水道功能受损,湿不下渗反蒙上,出现“浊邪害清”[5]之病理,症见神昏、耳聋等。故湿热类温病主要从宣通气机、健脾化湿着眼。
    3.2.2 对下焦病变的调治作用
吴鞠通谓:“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9]温邪在中焦停留日久,则传下焦,谓之土实则水竭,损及肝肾阴液出现危重证候。中焦病及早施治,也是对下焦温病的预防,正可谓保持气机通畅而邪去正自安。如春温阴精先亏,里热炽盛,出现阳明热结者,迅速伤及肝肾阴液,故治以调胃承气汤急下存阴,若阳明热结而阴液亏损治以增液承气,攻补兼施。
    湿邪久停,渗流下焦,下焦壅滞,气机不利,肾失气化则肢体浮肿,腰膝酸软;湿热下注膀胱则尿少而黄;湿热壅滞于肾,肾失封藏,精微下流,可见蛋白尿;湿热毒邪下注,影响膀肮气化,发为淋病。
温邪一旦入下焦,病情更趋严重,治疗上中二焦温病,保持中焦气机通畅,可防止病邪深入。
    4 治则用药
    历代医家治疗温病均重视宣畅气机,尤其是畅通中焦气机。如吴又可擅用攻下,主张“大关通而百关尽通”。[6]王孟英提出“温热以大便不闭为易治,为邪有出路”,[3]吴鞠通重视脾胃的作用,创立的三焦俱损,先建中焦的理论观点。
    于温热类温病,应注重通腑泻热法的使用。温病中不仅阳明热结治以通腑泻热,依据吴又可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之论。温病应用通腑法已大大超越了“通大便”的传统概念。因此,无论邪之有形无形,临证只要抓住“阳热郁结,邪无出路”的病机即可通下。[10] 也常见如大黄、芒硝、杏仁、麻子仁等攻下、润下之品随证加减使用,这正说明了中焦气机通畅的重要性。
    于湿热类温病,由于湿邪易犯脾胃而阻滞气机,则更应注重中焦气机的畅通。用药可宗张锡纯之法,选用升脾要药生麦芽,降胃要药鸡内金[11],它如大腹皮、木香、佛手等疏通中焦气滞之品也为临床习用。
    5 结语
    中焦脾胃气机在温病的形成、发展、传变等过程中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调理脾胃气机,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使气机运行畅达,是治疗温病的关键之一。当然,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随证灵活加减。
1“半夏泻心汤法”、“泻心法”、中焦“辛苦法”在脾胃病论治...
“半夏泻心汤法”、“泻心法”、中焦“辛苦法”在脾胃病论治上的...
    “半夏泻心汤法”、“泻心法”、中焦“辛苦法”在脾胃病论治上的异同研究
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导出 添加到引用通知 |
下载PDF阅读器
    本课题选择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作为研究对象。笔者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的理由在前言中已经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学的方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材料处理的基本立场是“立足原文,参考注家”。通过拜读原著,从中选出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字句进行分析,然后从词义约定、病因病机认识、病证特点、症候群统计分析、辨治思维程序、用药特色及规律、临床运用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出“半夏泻心汤法”、“泻心法”、中焦“辛苦法”的理论体系,最后将三者作横向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去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文章分两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对“半夏泻心汤法”、“泻心法”、中焦“辛苦法”的理论发掘和经验总结。 仲景“半夏泻心汤法”指使用半夏、生姜、甘草三个泻心汤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或手段,其包括于“泻心法”中。所主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风寒之邪)和失治误治。病机是邪陷热结。病机特点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兼挟寒湿浊饮食积,病位在胃中。共同病机成分为热郁胃脘。临床运用范围包括痞证、呕吐、下利、嗳气、狐惑。在诸多脾胃不适症状中,以脘痞一证多见。以扶正祛邪为治则;用药上以辛苦甘合用,基本都用大枣、甘草。以黄芩、黄连之苦寒与干姜、半夏之辛温相配,以味甘之人参、大枣、甘草佐之,以达到辛开苦降甘和的目的。 叶天士“泻心法”指半夏泻心汤(甘草、生姜二泻心汤都是在此方上的加减化裁)所体现的辛苦通降的治法。所主病的病因包括内因、外因(暑热、暑湿、疟邪、风寒之邪)、内外合因、误治、水土因素等。病机特点主要在如下几方面:1.热郁气结;2.脾胃功能失调;3.兼挟痰、食、湿、瘀中的一种或几种;4.虚实夹杂;5.木土不和。其病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热郁存在,导致热郁的病因可以不同,如气结、痰湿、阳结、邪陷、木乘土。另外,还有一个点也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的病位都在胃。其共同病机成分为:热郁胃腑。临床运用范围包括中风、痞、木乘土、肿胀、噎膈反胃、呕吐、吐蛔、便闭、湿、温热、暑、斑痧疹瘰、痰饮、郁、脾瘅疟、泄泻、痢胃脘痛、痉厥、小儿病(包括小儿虫、疳、疟、泄泻)。在诸多脾胃不适症状中,以脘痞、呕恶、不饥不食多见。治则上以泻热解郁为是。治法灵活多样。用药特点上以辛苦合用,基本不合用大枣、甘草等甘味之品;人参用得较多。除了用黄芩、黄连与干姜、半夏相配外,还以黄连与厚朴相配、黄连与半夏相配、黄连与干姜相配、黄连与枳实相配、黄连与姜汁相配、黄连与橘皮相配,黄连与吴萸相配,胡黄连和枳实相配,此外还有多味药的组合运用,如黄连、枳实、姜汁的配用,黄连、枳实、厚朴配用,黄连、半夏、姜汁、枳实配用等,最终的目的是辛开通阳,苦降泻浊。 吴鞠通中焦“辛苦法”指临床上辛味药和苦味药合在一起使用以治疗中焦脾胃病的一种方法。所主病的病因包括内因、外因、内外合因及失治、误治。外因有风温、温热、暑邪、湿热、寒湿、疟邪(暑湿)、风寒暑湿杂感诸多因素;内外合因有内伤饮食兼外感、脾胃虚弱兼外感;内因多见脾胃功能失健或脾胃虚弱;还有失治误治。病机特点包括五个方面:1.气机郁结;2.脾胃功能失调;3.兼挟痰、食、湿、瘀中的一种或几种;4.虚实夹杂;5.木土不和。其病机共同点在于都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存在。临床运用范围包括:1)风温;2)温热;3)暑温;4)伏暑;5)寒湿;6)湿温。其临床涉及的病种很多,如痞、木乘土、肿胀、噎膈反胃、呕吐、吐蛔、便闭、湿、温热、暑、痰饮、郁、脾瘅、疟、泄泻、痢胃脘痛。在诸多脾胃不适症状中,以脘痞、呕恶、不饥不食多见。以开通气分之郁结,清泻在里之邪热、平调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平调肝胆与脾胃的协作关系为治则。治法当视具体病情而定。用药以辛苦合用。视病情合用甘味之品。针对病情的病机特点,在选取辛苦相合用的基础上可以配用甘、咸、酸、淡诸味药;根据病情的寒热偏颇及程度轻重,可以选用寒、凉、温、热。以辛苦合用,不拘于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根据病情的病机特点配以酸、咸、甘、淡诸味,根据病情的寒热之偏合理选用寒温之药。 第二部分将三者作横向对比。从概念的界定上讲,仲景“半夏泻心汤法”包括于“泻心法”中。中焦“辛苦法”包括了“泻心法”。“半夏泻心汤法”所主病的病因比较单一。后来的“泻心法”、中焦“辛苦法”所主病的病因皆比较复杂,其所主病的病因范围上依次有所补充和发展,从单一病因发展到多病因,逐渐臻于完善。三者在病机上的认识基本相同,其病机特点大体上是一致的。中焦“辛苦法”、“泻心法”的临床运用范围在仲景“半夏泻心汤法”的基础上大大扩展了。“半夏泻心汤法”到“泻心法”,再到中焦“辛苦法”,其治法从抽象单一发展到具体多样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灵活。“泻心法”基本不合用大枣、甘草等甘味之品;中焦“辛苦法”视病情合用甘味之品;“半夏泻心汤法”基本都用大枣、甘草。 根据对比的结果去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结论:(1)、“泻心法”对“半夏泻心汤法”的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 1.突破外感病因的束缚抓住具体病机的共性2.突破疾病种类的束缚抓住临床症状的共性3.突破仲景用药的习惯抓住仲景用药的法则4.突破专病专方的局限抓住多病一法的本质5.突破疾病治疗的差异性抓住疾病治疗的统一性(2)、中焦“辛苦法”对“泻心法”的理论完善、总结和升华。 1.依据脾胃的气化特点分析具体病机、确立治则2.依据药物性味的功用特点确立具体治法中焦“辛苦法”、“泻心法”、“半夏泻心汤法”皆为脾胃病的论治之法,只是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不同人的理性思考方式不一样,因此认识各不相同。从“半夏泻心汤法”经过“泻心法”到中焦“辛苦法”,这是一个脾胃病论治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焦“辛苦法”已经将此理论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地步了。
    中焦病症
    温热之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病变者为中焦病证。脾胃同处中焦,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主燥以降为安,脾主湿得升则健。中焦病证常表现为阳明的燥化与太阴的湿化。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面目俱赤,呼吸气粗,腹满胀痛,便秘,口干咽燥.小便涩,舌红苦黄,或焦黑有刺,脉沉实;或身热不扬,头胀身重,胸闷脘痞,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腻或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侵入阳明,里热炽盛,故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哺为阳明经经气旺盛之时,阳明热盛故发热日哺益甚;热邪充斥阳明经,故面目俱赤;热盛肺气不利,则呼吸气粗;实热之邪结于肠胃,则腹满胀痛,便秘;热盛伤津,则口干咽燥,小便涩;
    舌红苔黄,或焦黑有刺,脉沉实为里实热盛之象。湿热郁阻,则身热不扬;湿邪上蒙,阻滞气机,则头胀身重;湿热郁蒸,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则胸闷脘痞;湿热停留,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脾失健运,肠道传化失司,则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腻或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的阳明燥化与阳明腑实证基本相同,当与阳明经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实热证,均表现为发热、舌红苦黄等症状,但阳明经证以大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为主,一般无便秘等症;本证以发热日晡益甚,便秘为辨证要点。本证的太阴湿化当与脾气虚弱证相辨别,单纯的脾气虚弱证以食后胃脘痞胀,空腹时消失为特征,舌苦大多薄腻,并有脾气虚表现。本证以持续性胸胃院痞胀为特征,由于湿邪较重,舌苦大多厚腻,且常兼有热邪,湿热相兼。
    辨证注意点:抓住病位特征,以阳明燥化,太阴湿化见症为辨证依据。
    中焦病证还当包括其他病证,如阳明经证可表现为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湿热发黄证可表现为黄疸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纳差,呕恶,小便不利等;寒湿发黄证则表现为黄疸色泽晦暗,畏寒,腹胀,便溏等;若湿热弥漫三焦,以中焦为主者,可表现为身热不退,汗出,面赤,胸闷脘痞,口渴少饮,呕恶,下利或便结溲赤,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三阳开泰基本方:蔡长福老师说现代人经常三阳有外邪长期携带

所谓外邪长期携带,比如风寒感冒没正确处理,太阳经受邪不解,这邪气潜伏在经络中,可以携带几年,甚至几十年。

淤久后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病,比如鼻炎,比如肩周炎,甚至肾炎及各类肿瘤肿块。而很多现代人三阳都会有外邪携带,感冒没正确处理,引致太阳经外邪长期携带。

    吃太多,饮食不节令阳明经外邪长期携带

    睡眠休息不足,思虑压力过多,令少阳经外邪长期携带

既然现代人多有三阳问题,那我们开方用药是不是可以将三阳的药都一起用上呢。

然后就按这个思路开始开方用药,结果发现效果大好。疗效提高,而且副反应少,而且这个方子可以应用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既简单又有效,多好。下面和朋友们分享这个方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对朋友们有参考价值。

基本方:防风10荆芥10 柴胡苗10黄芩10姜半夏10  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10生姜10枣6粒 葛根10杏仁10 枳实10厚朴10大黄5 

这是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小柴胡,大柴胡,小承气汤等的合集。下面再讲讲加减应用:

如果头,脖子,颈,肩膀有问题,加大葛根用量。

    如果有咳,有痰,可以加大杏仁用量,可以加陈皮化痰。

    如果爱喝凉水,胃有热,加石膏知母,白虎汤之意。

    胃有寒,加白术,党参,干姜,理中汤意。

    肺有寒,加五味,细辛小青龙汤意。

    肺有热,加石膏,麻杏石甘之意。

    心有寒,加大炙甘草量,加党参,麦冬,麻仁,地黄,阿胶,炙甘草汤之意。

    心有热,加黄连,瓜蒌,陷胸汤意。

    大肠小肠寒,加大炙甘草干姜量,可以酌情加肉桂附子。

    大肠热,加大大黄量,酌加槟榔芒硝。 

    肾寒加附子,有血淤加桃仁丹皮, 

    手脚冰凉加当归, 

    气虚加黄芪……

是不是很简单,不用背那么多汤头。懒人就得总结懒方法。关键是很有效。每样中药都有对应,知道为什么这么用。疗效稳定和高效。

  穴位-- 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13、章门穴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1、肩井穴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另附: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嘧呦蛲贰?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三通汤

配方:柴胡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3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泽兰10g。

功效:和解枢机,温阳化气,活血行水,利湿畅津

主要用于治疗三焦气化不利,气血津液不畅,脏腑失和而变化的各类病症。患者常表现为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头胀头痛,眼昏花,胸闷,心悸,水肿,小便不利反多,泄泻或便秘等,舌淡胖有齿痕,脉沉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