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系列第二十篇:北朝的胜利之“此消彼长”

​一、北魏的崛起

水之战以后,北方陷入分裂,之前被前秦吞并的一个小国——代国获得了复国的机会。前任国主的孙子拓跋珪崛起,定都盛乐(今内蒙古林格尔),建立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在碎片化的北方土地上,北魏东征西战,不仅重新占领了山西北部地区,还拥有了陕西以北的河套地区。此时北方的政治势力有长安的后秦、中原的后燕、山西的西燕,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的后凉。

公元395年,后燕国首先挑起战争,慕容垂派八万大军征伐北魏。从中山出发翻越太行山井陉关口进入晋阳(今太原),以此为据点过平城(今大同)出雁门关,企图一举攻占北魏首都盛乐。但客观的地理劣势给了慕容垂沉重打击,山西北部和蒙古地区给了北魏巨大的战略缓冲地带。拓跋珪首先主动撤退千里,避开慕容垂的锋芒,然后骚扰后燕补给,让后燕军队进退两难。最后依靠主动和灵活的战术,拓跋珪一举打败后燕大军,坑杀燕军数万人。

公元396年,拓跋珪开始反扑。两路大军讨伐后燕,一路从幽州(今北京)北部军都陉(今居庸关)翻越燕山进军幽州;一路大军从山西北南下,过马邑攻占晋阳,从井陉穿越太行山直逼后燕国都。后燕国地处中原腹地,缺乏战略纵深,很快首都陷落,慕容垂身死国灭。

拓跋珪的胜利让北魏拥有了山西和河北,获得了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起家时的资本。随之拓跋珪迁都平城,确立了自己强国的稳定地位。此时南方正直强盛时期,南朝的刘裕统治了黄河以南,与北魏隔黄河相望。

很快刘裕替北魏灭亡后秦,又因内讧让匈奴人赫连勃勃占据关中,建立了夏国。成为了北魏在北方的主要对手。由于连年战乱,关中平原已经从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变成了贫瘠之地,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无法同华北相抗衡。公元426年九月至公元431年,北魏用时五年逐步蚕食了夏国。之后逐一清理了位于辽东慕容氏的北燕和其他小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此时,南方由于刘裕的去世陷入混乱,由盛转衰。相反北方的拓跋魏蒸蒸日上,启动了一系列国家制度的构建,让一个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蛮族”迅速文明化,变成了囊括“草原--中原”、胡汉文化并存的二元国家。北魏不断蚕食南朝土地,南北势力的天平逐步向北方倾斜。

二、孝文帝改革带来的文化上分裂

到了魏孝文帝登基时期,北魏建国已经半个多世纪,“中原—草原”的二元统治模式逐步成熟。内部政治势力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鲜卑军事贵族——八部大人,对北魏皇权有极大的制约;一个是未南迁的中原汉族豪族,他们继续维持城堡经济,接纳逃税的农民,影响国家税收机制。

公元484年,文成文明太后冯氏主导进行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官员实行班禄制,用从民间征收到的税收给官员发工资,结束了官员依靠劫掠和霸占土地为生的时代。第二年为方便征税,冯太后主持启动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人民去耕种,并建立社会基层组织——三级村民机构(三长制)负责基层户籍和税收管理。连连战乱,地广人稀,加上北魏没有根深蒂固的豪族阶级,让政策实施高效运转。

意识形态方面,北魏厚积薄发反超南朝。北魏重视佛教,开凿石窟发扬佛法,注重义理和修行,和南方的繁文缛节、奢侈豪华形成对立。除此之外,在南朝儒教文化衰微的时期,北朝开始尊崇儒教,主导了一系列神化皇权、加强仪式的运动。到了唐代,当人们希望回归儒教的时候,不得不从北魏的历史文献中学习借鉴。政治方面北魏没有南朝超级贵族和权臣的制约。历代北朝皇帝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完善法律制度,让北方社会制度在公平性和统一性上迅速超越南朝。

孝文帝亲政之后,进行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改革,着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这导致北魏从二元帝国退回了中原为主的一元帝国。曾经深受重视的鲜卑军事贵族,竟然由于粗鲁不学习汉族文化成为了“卑贱”的代表。曾经骄傲的世袭军户沦为了贱役一般的人。这让六镇军人和鲜卑军事贵族和皇帝离心离德,为之后的北魏分裂埋下了隐患。

三、孝文帝迁都洛阳深层原因及带来的军事上分裂

除了上述改革外,孝文帝还有一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举动,就是孝文帝迁都。这次迁都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孝文帝摆脱鲜卑贵族制约的手段,方便他持续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但当我们以统治者的眼光还原到历史大背景下,就会发现迁都的另一层深意。

公元493年,趁南朝齐武帝去世,魏孝文帝亲率大军向南进发,准备攻击南朝齐。但因天气原因,大军到了洛阳就士气全无了,不希望再继续南下。孝文帝以此为借口强行将北魏都城迁至洛阳。从这次的南征就能从侧面反映出北魏前都城平城的缺陷。

从地图上我们也能够看到,南朝的首都在长江南边的建康,而北朝首都在遥远的平城。这意味着一旦北方陷入混乱,南朝可以迅速反应越过长江干预乱局。而南方出现战乱时,即便反应迅速立即出兵,也需要跨过一千五百多里路的长途跋涉,才能渡过黄河到达洛阳,而洛阳连国境线都未到。即便是没有连月阴雨,士气也都会疲劳不已,不可能再持续作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北魏在中原大乱之际,无法迅速集结力量灭亡南燕,给了南朝刘裕机会,一统黄河以南所有领土,严重威胁了北魏统治。而定都洛阳后,北魏可以迅速做出反应,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打击、压缩南朝势力。

但定都洛阳为北魏王朝埋下了分裂的种子。北魏建国之初,北方的大敌就是柔然。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举全国之力打击柔然,把他们赶向了更北的地方,然后建立武川(今内蒙武川)、扶冥(今内蒙卓资山)、怀朔(今内蒙五原县)、怀荒(今内蒙乌兰察布)、柔玄(今山西天镇县)、沃野(今内蒙巴彦淖尔市)六镇。当平城是首都时,六镇直接保卫首都,政治和军事地位非常高。但是当首都为洛阳时,六镇的地位就急剧下降。

孝文帝去世后,公元523年,沃野、怀荒两镇叛乱,随之鲜卑贵族的民族情绪爆发,从关西到河北纷纷响应。为维护皇权,中央不得不借助位于山西的军阀尔朱荣,却不想引来了北魏版的“董卓”。尔朱荣镇压了叛军的同时,把持了朝政并大肆屠杀有对抗倾向的大臣。最终不甘心成为傀儡的孝庄帝诛杀了尔朱荣,却不想皇帝又被其弟尔朱世杀死。尔朱家族瞬间权倾朝野,但是反对势力也逐渐壮大,以高欢为首的另一军阀迅速崛起,清剿了尔朱家族。经过了一系列的血雨腥风,北魏形成了东西两大阵营,其中东部集团由高欢为首,西部集团以贺拔岳为首。很快贺拔岳去世,西部大权落到了宇文泰手中。两大集团各自树立傀儡政权,均以自己为北魏正统。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很快高欢和宇文泰相继篡位。北齐和北周建国。

东西魏或北齐北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东西对立。随着江南的开发和关中平原的衰落,文明不再以黄河流域为主,因而崤山和黄河的分界线不再是主流的势力边界。中国的势力分界线变成了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对峙。

四、宇文泰改革的成功实践

作为北魏孝文帝彻底汉化改革的反扑,东魏高欢和西魏宇文泰,均大力恢复鲜卑族文化。不同的是,高欢地处中原,资源丰富,不用发愁如何激发汉族的认同感。而宇文泰地处关中,物资人力短缺,为充分发挥每位臣民能量,宇文泰在鲜卑化的同时很好的兼顾了汉人利益。

在军事上,宇文泰在继承了北魏八部大人的基础上,设立了八位柱国大将军,每位柱国下设两位大将军,每位将军下设两位开府仪同,共下辖二十四军。汉人贵族的乡党部队也纳入其中。军户再次依托府兵制,成为了皇帝的直属侍卫,获得了无上荣光。在组织动员上,西魏——北周获得了巨大优势。

在意识形态上,宇文泰以关中、长安为周发源地为由,恢复了西周建国时期的礼仪,改国号为“周”,完成了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愿望。在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相互配合下,儒家的政治理念再次找到了外化为普世帝国的可能。汉人贵族纷纷承认宇文泰的正统地位,胡汉和平融合到此终于达成。

改革的效果直接作用到了战场上。依靠更加有效的动员,宇文泰依靠更少的军力、物力,和东魏高欢展开了拉锯战,并丝毫不落下风。

东部的高欢喜欢从北路进军从太原沿汾河谷底渡黄河向西,而西部的宇文泰恰好与之相反,喜欢在北路防守,集中力量进攻中路。由于北部沟壑纵横,高欢很难突破北路,而中路宇文泰则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克洛阳。但是由于河阳三城和虎牢关的钳制,宇文泰即便是西魏占领了洛阳,也无法依靠关中贫瘠的土地长期驻守,只能退出洛阳盆地回到陕县或潼关。

正当双方围绕“潼关-弘农-玉璧”三角地带血腥拼杀之时,相对弱小的西魏在南朝梁元帝的默许下取得了四川和荆州,获得了两大粮仓,瞬间逆转了战争局势。之前相对劣势的西魏一举成为了当时中国大地上最强大的政权。

公元572年,北齐内部发生内讧,北齐君主高纬中了北周的反间计,自毁长城杀死了名将斛律光。北周武帝得知后,举国欢庆并宣布大赦。此消彼长、高下立判。

公元573年,北周武帝第一次东征,亲率大军从中路直攻洛阳,期望从洛阳过黄河直取北齐首都邺城,不料河阳三城无法攻克,加上洛阳北齐守军拼死不降和北齐援军的来临,北周武帝被迫撤军。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选择从北路出发,先攻克了山西晋阳(今太原),通过汾河谷地攻取河北和河南各大战略要地,并居高临下攻占了北齐首都邺城。北齐亡,北方、四川、荆州统一于北周。

五、杨坚篡位,统一于隋

但好景不长,北周武帝很快因病去世。公元581年,杨坚篡夺了北周江山建立隋国。此时中原文化认同的天下只剩下苟活于江南的陈国了。

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之前扶持的傀儡国家后梁,开始部署灭陈计划。公元588年末,杨坚模仿西晋灭吴策略,开展协同作战,派遣八路大军同时进攻陈国。由于战争时机正好是春节,陈国将士纷纷请假回家过年,导致隋军长驱直入,没有受到强大的抵抗。仅仅用了二十天,陈国国都建康陷落,陈后主被掳,天下统一于隋。

这次经历四百年分裂之后的融合和统一,将大汉帝国的中原文化扩大到了塞外,草原——中原的第一次互动带来东亚大陆的繁荣稳定。隋唐时代,缓缓拉开帷幕。

隋朝建立,定都长安,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但同时随着长江流域经济体量的发展和中原大地战略和经济的开发,长安和关中平原失去了经济和军事的中心地位,关中实际上已经降格成了中原的附庸。这种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的不平衡,为隋唐的发展埋下了“失衡”的种子,让后世王朝付出了惨重代价。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下周我们一同走进隋朝,看看这个短暂的朝代创造了哪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15篇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0)

相关推荐

  • 北魏极简史

    在秦汉帝国与隋唐帝国之间,曾经出现过一个政权--北魏.北魏统一北方近百年,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无数印迹.今天中国的四大石窟,都与北魏有着莫大的缘分.那么,北魏到底是个什么魏呢? 云冈大佛:北魏平城时代的 ...

  • 鲜卑皇帝拓拔宏的惊天骗局,一场南征竟是剃发易服毁灭自己之路

    北魏王朝奇葩父子,父亲叫拓跋弘,儿子也叫拓拔宏,同名不同字,不过,可不要小看了拓拔宏,正是这位鲜卑皇帝,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民族大融合.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有点彪的皇帝, ...

  • 图说北魏200年兴衰历史:从蛮荒走向文明,迅速崛起又衰败灭亡

    鲜卑的拓跋部,原本是居住在东北黑龙江.嫩江流域 北魏的建立者,是鲜卑的拓跋部,原本是居住在东北黑龙江.嫩江流域,由于匈奴的衰落,鲜卑人开始进入漠北地区填补了匈奴人衰败留下的空间. 鲜卑人代替了匈奴入主 ...

  • 北族风云系列之三·欲迎还拒的北族汉化之路

    大家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本中肯定会学到一个知识点,那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我们的教材中把孝文帝塑造成为伟大的改革家,并强调其改革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以上之说固然无误,但 ...

  • 精读系列第二十八篇:中东亚民族融合大炼炉

    作为横跨东亚和中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唐朝深刻影响着亚洲历史进程和文化走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朝周边世界,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互动 01 突厥帝国的兴衰 之前我们分享过,唐帝国开国君主李渊出生于"汉 ...

  • 精读系列第二十九篇:藩镇割据之时机和力度的重要性

    本周我们从世界视角返回唐朝视角,沿着时间脉络回看历史的变迁.安史之乱不仅深刻影响了唐朝国运,还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不仅在军事政治上,让唐朝迅速滑向藩镇割据,还在社会生活上开启了"江南时代&q ...

  • 精读系列第二十六篇:唐朝困惑之“好坏的对立统一”

    精读系列第二十六篇:唐朝困惑之“好坏的对立统一”

  • 基金理财系列第二十篇 构基金创作者激励计划

    这篇文章谈谈构建一个基金组合应该考虑哪些方面. 我认为在构建组合前基本的常识应该掌握,不能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盲目就买,这样遇到大跌是没有认知去抵抗的. 在基本掌握了基金的常识后,构建基金组合需要考 ...

  • 精读系列第二十三篇:现实版的隋唐英雄

    隋炀帝被杀后,天下立即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先后有李渊扶持的傀儡皇帝杨侑,宇文化及拥立的杨浩,王世充拥立的杨侗,还有同萧太后一起逃亡到突厥后,被突厥扶持的后隋皇帝杨政道.天下由统一向着另一个乱世迅 ...

  • 精读系列第十篇:王莽覆灭和东汉建国历程

    一.王莽新朝覆灭 王莽新朝时期,天下格局和楚汉相争时差别不大,关东各势力想要攻克长安,只有三条路可选,中路由洛阳过崤山,途径函谷关,南路从南阳经武关,北路从山西渡古黄河从陕西北部至南入关中平原. 王莽 ...

  • 精读系列第十八篇:两晋南北朝之“南北战争”

    谈起两晋南北朝的军事历史,淝水之战和刘裕北伐都是绕不开大事件.这两场战争之后,后来居上建立的鲜卑王朝北魏和南朝的宋.齐.梁进入长期对峙.直到北方叛将侯景被梁武帝收留,反被其造反破坏了南朝梁的繁荣稳定, ...

  • 基金理财系列第二十六篇 基金理财心态篇(二)

    这篇文章继续谈性格与理财. 这篇文章我想写写对我理财心态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游戏和一句话. (1)一个游戏 霍华德马克斯在<周期>一书中谈到过心理周期,其精髓也可概括为逆向投资.我接触理财后在 ...

  • 基金理财系列第二十五篇 基金理财心态篇(一)

    这篇文章谈谈基金理财中的心态. 性格与心态对于理财至关重要,我想通过两到三篇文章谈谈我在理财当中是什么样的心理波动. 今天我想谈谈我对于理财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最初在我刚接触理财时,我用这个比喻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