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高校要设计人才开发的动态目标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在研究高校的人才开发时,还应该认真探讨学生在生涯设计中的成才目标问题。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对时间和精力进行聚焦。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考虑人才开发的整体有序性,也要关注人才开发的个体可变性。
一、人才开发的整体有序性
所谓人才开发的整体有序性,是指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宏观和整体上要为学校的现状和发展定位,确定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
对于具体的高校管理者来说,首先要明确本校在整个高等教育格局中所处的地位,科学制定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此,要回顾学校的办学历史,分析办学现状,确认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通过和其他高校相比,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利于扬长避短。在分析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时,应该理性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学校的综合实力是高校人才开发最重要的实力,也是人才开发的基本前提,如同“山型人才”中的根基一样;专业特色则应该建立在综合实力的基础上,以综合实力为后盾。
当然,这里所说的综合实力,不单指高校的规模,而是更强调师资的优化和学科布局的合理,以及有全新的人才开发理念,等等。在科学制定学校的育人目标时,要注重整体的有序性,既要明确学校人才开发“现在时”的整体性目标,又要以发展的眼光预测和制定“未来时”的人才开发目标。这种整体性的人才开发虽然在总体上有序,但这种有序不是机械式的,而是更具活力和开发性,即让毕业生将来人才辈出,构成人才百花园中的百花齐放,他们都是美丽的花,但形状和特点各异。
二、人才开发的个体可变性
高校在人才开发的过程中,在追求总的百花齐放时,还要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有的也许只是一朵小花,而有的可能结出别的丰硕之果。因此,高校的老师不能仅凭学生上大学所学的专业,就认为这些学生将来就能一定从事现在所学的专业;更不能仅凭一时的学习成绩论高低,而是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将来发展的可变性。
人才开发的可变性取决于影响人才开发的主客观诸多要素。在纵向发展上,有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由于对自己的潜能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对未来的自信,在设计自己的生涯时,确立的成才目标偏低;就业后,一旦有合适的发展机会,就有可能脱颖而出,大大超越了自己最初的设计目标。对此,许多有成就的中老年人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现在取得的成就年轻时连想都不敢想。从生涯设计的角度来说,显然这些中老年人当时对自己的设计至少是不准确的,有时甚至差别比较大。有的学生则过高估计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超过了自己的实际状况,再加上就业后一些未知因素的干扰,最终可能走向平凡。上述两种情况都是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待人才开发的可变性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随着个人兴趣的转移,个人在专业发展上走上了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迥然不同的道路。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结果却成了著名的人才学家,为开创中国的人才学这门学科作出了巨大贡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大康教授上大学时学的是数学,后来却考取了古典文学博士,成了著名的古代文学专家。他们的发展也许是他们年轻时根本想不到的,但是已经成为现实。这些都体现了人才开发的可变性。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引导学生开发潜能时,应该考虑尽量结合所学专业,但不能拘泥于所学专业,因为许多学生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大多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即使长期从事高校教学的教师,也未必能对本校所设专业及其特点说清楚,更何况那些没有进入高校的中学生,就更难厘清头绪。
总之,在制定学校人才开发目标时,既要考虑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给学校的发展以恰当的定位,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发展中的变化,对学生的生涯设计进行科学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可变性制定适时的育人措施,力争不拘一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责任编辑:孙圆圆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