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章榕作品】江东古桥与江东鲈鱼
走进龙海采风,认领了采写江东古桥的任务。说实在的,我对江东古桥认知甚少,只知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在以往的采风活动中,承担多为现实题材。怎样在诸多现成的文史资料中写出一点新意,怎样将沉闷的历史题材写出一点兴味?我想尝试。
我决定把江东古桥与江东鲈鱼联系起来写。当今的人们,在过往江东地界之际,不论是尝过还是未尝过,一般都会口口相传江东鲈鱼的美味。即便国道324线改道,抑或高速公路开通,这种舌尖上的记忆,总是让人饶有趣味、回味不尽。从这种意义上说,江东鲈鱼的名气并不亚于江东古桥!
到了采访现场,不经意间触及了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两句诗:“忽忆鲈鱼脍,扁舟往江东。”我明明知道王昌龄所指的“江东”,并非我所在的江东,但正是这文字上的偶合,让我徒增了采写的兴趣,也找到了文章的切入点。
关于江东古桥的传说
龙海江东这个地方自古就是“三省通衢”的要道。一条湍急的溪流挡住了来往的行人、商旅。中国最早出现的渡河工具,是船而不是桥。《诗经》故曰:“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江东桥也是如此。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赵伯逖以木船连接建造浮桥,首开建造江东桥历史之先河。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改建木桥。据志书记载,“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又名“通济桥”。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烧毁。漳州郡守李韶倡议改建石桥,发动里人和寺庙僧人募捐,并带头认捐。共筹资数十万元,历时三年又一个月,建成多孔梁式石桥。宋代陈让在《重修虎渡桥记》中描述江东水:“东奔如雷霆,入地深不可测,则立址于重涛悍流之中,似非天匠鬼工,莫能措手。”正是这里渡江、架桥之艰险,才衍生出有关造桥的传说。
传说一:“神虎负子渡江”说。因水深波急,抛石均被冲散,迟迟未能奏效。一时间,工匠们无计可施。一天傍晚,有位工匠忽然发现有一只老虎背负小虎泅水而过,泅过一段激流,就停下歇息,再泅再歇,终于将虎子驮过了江。这位工匠猛然醒悟,老虎歇息处,想必江底有石阜,一勘探,果然如此。于是众工匠便沿着虎泅一线选址造墩,在虎歇处投巨石垒筑桥墩,一举成功,因而便命名为“虎渡桥”。
传说二:“五祖运神力”说。有一天,安溪清水岩五祖清水祖师正在吃饭,忽然将筷子叉住,大汗淋漓,徒弟惊问何故?五祖答曰:“江东桥民工抬石桥梁的箩绳三股断二股,如不及时抵住,后果不堪设想。”片刻之后,五祖微笑曰:“石桥梁已经安位落座,吾无忧矣!”原来江东桥修造正处关键时刻,幸亏高僧及时出手发力相助,方才化危为安。
两个传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江东桥梁石最重的一块超过200吨,是用什么办法、什么工具将如此重的石梁运至江边,架上桥墩?长期以来是一个谜。以至于林语堂晚年在回忆家乡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漳州的‘虎渡桥’”。
诚然,江东古桥最珍贵、最具历史研究价值的也是200多吨重的古梁石。2007年6月2日,九龙江北溪洪灾泛滥,江东桥几度危难。所幸的是那些古梁石没有被冲毁,否则这座国家级文物也就失去了意义!
至今为什么改名江东桥?据龙海市政协文史委的林陈力老先生提供的资料称,1928年开拓漳(州)嵩(屿)公路时,把石梁桥改为简易的钢筋水泥桥,鉴于古桥位于九龙江北溪和西溪交汇处,在北溪的最东面,故更名江东桥。
传说未必可信,但谜案却迄今未解。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发表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亲临考察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的巨大板梁桥,特别是在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能和它们相比的。”并评价“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
这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办,中外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历史留下的谜案,姑且让它继续存在下去,这或许更能激发今人探访的兴趣。
关于江东鲈鱼的传说
鲈鱼产于长江东面,准确地说盛产在松江,又名松江鲈。松江鲈实际只有两鳃,由于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松江之鲈,巨口细鳞,乃鲈鱼之上品”的美誉。江东鲈鱼嘴阔鳞小,身长体肥,色银白,背有黑点,体征与松江鲈鱼相似。要说江东鲈鱼的特质,产于咸淡水接合部,因此肉嫩而雪白,味鲜而不腥,为他处鲈鱼所不及。
那么,松江鲈鱼怎么跑到了九龙江上?这就又引出了有关鲈鱼的两段传说。
传说一:宋代漳浦忠臣高东溪高中进士,官居江苏省松江道(今上海市松江县)。松江的鲈鱼天下闻名,高东溪每次吃到鲈鱼,便会回想起一首闽南童谣:“渡口无堵,万年艰苦;过渡空担,回家空肚;买鱼无钱,钓鱼无步(办法),一手空空,忧忧愁愁。”真实描写高东溪小时家庭生活非常艰苦,想吃鱼没有办法,只有望江兴叹。如今当了官,吃到这么美味的鱼,便想起自己的母亲。一次回家探母时,便以船舱养了许多鲈鱼回龙海。其母得知,便上船舱看鲈鱼,对高东溪说:“这么远路来的鱼,我真舍不得吃。”想了想,其母又说,“不如把它放回江中,让更多的百姓今后有好鱼吃。”
传说二:古时有当地一书生,得中科举,受命到外地任职,家母双目失明,因不能事母尽孝,甚为牵挂。后到江苏任职,特地买来一条松江鲈鱼,把竹筒书信塞入鱼口,托渔船捎回江东,让其母品尝。船至九龙江,船工四下打听,未找到其母,乃将鱼放入江中。后被一渔民捕获,见鱼口竹筒,为书生的孝心感动,遂想方设法找到其母。其母见鱼,不忍心吃它,放归九龙溪流,让它繁衍生息,造福子孙后代……
两端传说的都是一个孝字!故有重阳节买鲈鱼孝敬父母一说。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涉及鲈鱼内容的诗词是鱼类题材中数量最多的,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鲈鱼文化”。
关于古桥与鲈鱼的联想
“江南石桥,虎渡第一”是古人的评价。鲈鱼亦有“江南第一鱼”之美誉。两个“第一”有内在关联吗?当地应当怎样将两个“第一”做出品牌呢?
中国是桥的故乡,“闽中桥梁甲天下”。江东古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近年又被《世界之最》书籍列为世界最大的石梁桥,足见江东古桥的成就及其历史价值。并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合称为“福建四大石桥”。如今,四大古桥均列为国家级文物。
然而,当我盘桓在江东古桥上时,一种落寞惆怅的心绪涌上了心头。除了一块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东古桥”的牌子外,再也看不到一点有关江东桥的宣传文字;桥的两端矗立两座亭子,旨在阻挡机动车通行,再也没有一点保护的痕迹。听说桥的这头属于榜山镇管辖,桥的那头是角美的辖区,当角美成立台商投资区后划归漳州市单列管理,江东古桥日渐被冷落了!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江东古桥可是承担着国道的角色。1993年,将324国道改弯取直,在江东桥下游不远处,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江东古桥才作为了观赏桥。1995年开建厦漳高速公路漳州境段时,又在其下游新建了一座“长州北溪特大桥”。
鉴于双车道江东大桥成为国道线上的“卡脖子”地段,建设新江东大桥已列入了议事日程。2012年11月2日,按一级公路、双向六车道的标准设计新江东大桥正式动工建造,总投资10.8亿元,将于2015年建成通车。新桥设计理念秉承了江东古桥的古风,桥梁整体造型将与古桥神似,采用筏形基础连续梁桥型。此外,将在桥墩上方设立9对华安玉龙形雕像,暗合“九龙江”之意,大桥外观整体古朴、大方。
如今四座大桥在九龙江北溪河段依次排开,遥遥相望,成为江东一大景观,既有桥的过去,又有桥的现在,还有桥的未来,喻示着时代的进步。在加速厦漳泉同城化的今天,桥的概念,不仅是缩短了距离,还拓展了眼界,超越了眼界,超越了观念!任何发展与进步都不能割断历史,只有珍惜历史的遗存,才能更好地瞻望未来。这也就是将江东古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所在。
虽然江东古桥的肇建与江东鲈鱼的传说都始于宋代,但是,当地鲈鱼餐饮的兴盛绝对得益于江东古桥。在国道324线江东桥头段,几十间或大或小的“江东鲈鱼餐馆”沿公路两侧开设,即便国道改线后,慕名而来的客人还是络绎不绝,生意异常火热。“为尝鲈鱼脍,驱车往江东。”不失为真实的写照。
我采访了江东古桥边上的“江东鲈鱼馆”,30多年前从简易大棚下的四五张桌子开始经营,如今已拥有5000多平方米的三层餐厅。一条鲈鱼做出了20多个品种的菜肴,其中“江东清炖鲈鱼”已列为中国菜谱福建版,“鲈鱼粥”入选“中华名小吃”。
不论是“古桥文化”,还是“鲈鱼文化”,都是龙海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再加上与江东桥毗邻的邺山讲堂、瑞竹岩、万松关、石室岩、聚奎岩、仙亭岩、云洞岩等,若是能够将它们整合为一,布列成形,连成一片,打造成一个集考古、休闲、娱乐、旅游、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必将成为龙海休闲旅游的新亮点。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