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烧饼

萝卜之外,烧饼也是属于我们的经典记忆。在40年前的如城,一两粮票3分钱,可以买一只咸烧饼;一两票,4分钱,你就可以买到一只菜烧饼了。如果你愿意再掏3分钱,那么还可以买到一碗烧饼的绝配——豆花。跟其它很多地方的豆花不一样的是,如城的豆花没有那么稠,而是相当稀,但是很讲究味道的调制。会搁上些许味精、胡椒粉、榨菜末、蒲芹末等,把豆花弄得香香的。咬一口烧饼,舀一勺豆花,舒服极了,美味极了。当然,对那个年代的普通家庭、普通人群来说,是不可能天天烧饼、豆花的。或者说在那个时代,在家自个烧点稀饭,咸菜、萝卜条或者萝卜响、大头菜过口,更加常见。比如说在我们家,有时起床晚了,来不及烧早饭了,母亲才会给我们一人2两粮票、6分钱。
也就是在那样的年代,培养起了我对烧饼的深厚感情。
今天的我们家,所有家庭成员一般早饭都是自己处理——上街到店里买了吃。烧饼豆花或者盖浇面、蟹黄包、三丁包等悉听尊便。而我则喜欢每天早上到城北市场买菜之时,顺便再到通位于通龚河边的那家烧饼店买只烧饼,再要一碗豆花——这样一顿早餐,花费不过4元钱,但却吃得十分舒服。稍稍有些让人不安的是,兴许过不了多久,我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得不作出些许改变:听做烧饼的徐老板说,烧煤炭的烧饼炉子不符合环保要求,环保局要求换成电烤箱。而我知道,早在20多年前,如城曾经有好几家烧饼店试图用电烤箱取代烧饼炉子,但最终因为电烤箱做出的烧饼的口感与烧饼炉子做出的相差甚远,所以,电烤箱烧饼很快悄然退出了市场。
如果环保局的要求真的不可改变,不久的将来烧饼加工真的用电烤箱取代烧饼炉子,我们自然可能再也吃不到正宗的如城烧饼了!
从感情上来说,我真的对如城烧饼不愿说再见,因为它陪伴了我几十年,也陪伴了如城人可能几百年——据说,如城烧饼是从北方传过来的“胡饼”演变而来的;但在如城烧饼形成、定型的过程中,它融入了如城多少地方文化与人们的智慧?所以,我,以及我身边的人们对如城烧饼不离不弃,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
当然,人不只有感情,同时也还有理性。说真的,眼下我们的周边环境环境确实到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严治理的地步。单单说我们身边触目可见的不少企业,其“三废”的排放就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了。比如说,在距离如城15公里上下,与邻县搭界的某个小镇,10多年前引进了一家化工企业,其排放的废水改变了附近河流的颜色,刺鼻的气味很远的地方就能嗅到。距离中心城区不到3公里的东郊,有一家昔日从中心城区搬迁过去的颇具规模,还是上市公司的金属加工企业,假如你从其附近走过,你一定会嗅到空气中散发的带铁腥的气味,并且时间稍微长一些,你就会有不适之感;而在这家企业附近的一家染织企业,时不时也会有异味散出,以致周边居民怨声载道,但却又无可奈何!眼下,这些情况有所改善,但要彻底改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必须承认,老式的烧煤炭的烧饼炉子肯定也会向空气中排放一定量的废气,远没有电烤箱之类来得环保。但是,我们大概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点污染与我们的城市周边的或者与邻县毗邻的那些高污染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首先要抓什么、重点抓什么因此毫无疑问。
跟如城烧饼的地方特色相比,外地如城籍人士对它的感情同样不该忽视。我外甥外甥媳妇在南京工作,我姐姐姐夫每次去南京都要带上十个八个如城烧饼让他们尝尝。并且他们还探索出了保持如城烧饼的口感的加热方法:在电饭煲里搁上一只饭碗,将烧饼搁在饭碗上,然后插上电饭煲大约3到5分钟再切断电源,这样的烧饼的口味与刚刚从烧饼炉子里出炉的相差无几。当然,在美美地品尝如城烧饼的过程中,想必游子们对故乡美好记忆一定会被重新勾起,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情一定会更深、更浓。
往大处说,如城烧饼何尝不是如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小花?饮食文化又是构成我们的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我们知道,一个地方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地方,能够产生对某一人群的巨大吸引力,使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牵挂与怀念,“地方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换一个角度说,如城烧饼存在至少已经数百年了,从前我们的环境问题有过如此严重吗?到底该把着力的重点放在什么上面,难道还不是一目了然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