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有乡土气息的一首词, 开辟了宋词内容的新天地
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发生严重旱灾,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外的石潭求雨。得雨后,苏轼在前往石潭谢雨的途中曾写下组词《浣溪沙》,共计五首,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赏的便是其中第四首。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此词上片写的是苏轼对农村生活的感知,展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一派繁忙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词一开头,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始,既反映了词人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作为一位地方官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从落花的声音再到“缫车”的声音,从村南、村北,从四面八方传到词人的耳中;再从“缫车”声,到农民叫卖黄瓜的声音,反映了词人对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三句话,三幅场景,三个不同声音,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却是在苏轼谢雨的路上所发生的,可以说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酒困路长惟欲睡”,在结构上作为倒叙,补充了上片之所以从听觉开始写起,主要是因为路途遥远,酒还未醒,人体困乏,所写下的片段都是靠听觉完成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两句写得是词人由于口渴,不得不到农民家中求茶喝的场景,“试问”一词为绝妙之处,因为正是丰收农忙时节,有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同时也有担心无人的心情。
古典诗词讲究“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到底最后有没有求到茶喝,后续又发生了哪些趣事,这就不得而知了,这留下的想象空间,也是让我们读来余味无穷。综合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作为一个地方官,是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他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通过这首词,也再现了北宋的初夏农村生活,有形有声有色,极具乡土气息,既记载了词人沿途的经历和感受,也为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