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何以能见“集体智慧”

集体备课何以能见“集体智慧”

【摘 要】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集体备课不能收到实效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作了分析。主观上,“私”心作祟、“怕”字当头、片面竞“争”、 “合”而不作;客观上,评价导向、教研文化、流程设计和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制约效应,影响和阻碍了集体备课中难见“集体智慧”。只有建立平等教研文化和对话机制,注重独立思考和个性设计,集体备课才能见到集体智慧。

【关键词】:集体备课 集体智慧 教师发展

在教师专业成长进程中,集体备课无疑是重要途径之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中,在交流经验、分享智慧、共享成果中,在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中,专业经验得以丰富,专业水平得以提升,专业情意得以纯净。因而,这也是各级各学校推崇备至的重要原因。

然而,从我们对学校层面的日常集体备课的调研看,并没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与设计者的预期相差甚远。事实上,这种形式并不受教师欢迎,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也仅仅停留在学校的倡导上,大多仅是学校文件或总结中的一个文字符号而已。

为什么“好经”念不好?公认的好措施为什么没有好的效果?集体备课为什么难见“集体”的智慧?到底制约“瓶颈”是什么?

笔者带着这样的困惑,从我市组织开展的集体备课连续几年的实践经历中,在多次与一线教师深入交流中,发现主观上的障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私”心作祟,骨干教师有“留一手”的思想。往往担心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一旦让伙伴分享,就可能让他人超越,就可能失去“话语优势”。于是,心门关闭,金口不开,关起门来过日子,集体备课时只做听众,即便有想法有主意,也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都变得“精明”起来,集体备课也就自然集体“失声”,自然就看不到“集体”的影子,更不会有集体的智慧闪现。就教师本人而言,虽没流失自己的成果,但也未收获众人的思想,集体备课也就没有成效。

二是“怕”字当头,青年教师放弃了话语权。在一个备课组里,年纪大一点资格老一点的不开口,年轻的、资历浅的人则不敢说。即便是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是想说,也要看老教师的脸色。即便是遇到开明的组长,年轻人也往往担心自己的思想不成熟,担心自己的观点立不住脚,担心自己的意见太幼稚。正因为这种“怕丢人”的念头,就放弃了话语权,自然也就失去了提高、成长的机会。事实上,集体备课更是给青年教师的学习、讨教、交流、匡正提供的平台和机会。只有摆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来,才知道对在哪,错在哪,才能在研究中纠偏、提升。

三是片面竞“争”,过分看重竞争关系。不少备课组的老师放大了“争”的状态,缩小或忽略了“竟”的作用,思想上有顾虑,不敢、不愿将自己的成果贡献出来让同伴分享,不愿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完全呈现出来,不愿给同伴以真实的建议,更不愿去批评和争辩。正是过分看重了与同伴之间的这种“争”的关系,给同伴间的交流带上了“紧箍咒”,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从而形成了逢同行必“设防”的坏习惯。

四是“合”而不作,帮人场,走过场。不少教师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善沟通和交流,自我封闭,喜欢闭门造车。在进行集体备课时,表面上“合”,不排斥,但也不积极,不作为,仅仅是“帮人场”,既不提合理化的建议,更不提相反的修改意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哲学根深蒂固。

从客观因素看,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上述主观因素的根源所在。

首先,评价导向上,不利于激发人人参与的积极性。毋庸置疑,大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关注的是成绩,指向的是名次,并不看重集体备课的深度和环节的质量,重视终结性的贡献,忽视过程性的奉献,这样的评价运行机制,导致的必然是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取向,必然造成各自为战的结果。

其次,教研文化上,没有人人参与、平等交流的氛围。现行的级部管理体制,尤其是年级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级部,将本来人数不多、本来交流不畅的几个人人为地化成小圈圈,缩小了交流的范围,减少了交流的机会,缺少交流的引导和要求,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生疏,加之过去强化竞争、淡化合作,人人参与、平等交流的和谐教研文化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充分交流,何来智慧的碰撞和分享?

第三,流程设计上,缺少科学合理的操作机制。很多学校对集体备课有一套标准,标准不可谓不高,要求不可谓不具体,有不少方案也不失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如果按部就班来做,效果和效益不可低估。然而,繁琐的操作流程让教师们望而却步,看不透,思不清,不情愿将大把的精力花费在这些程式化的设计上,要么被变通,要么干脆弃之不用。简洁、合理、科学、可操作性强的集体备课流程,才是提高集体备课实效的坦途。

第四,组织建设上,缺少“灵魂式”的带头人。从集体备课搞得好的学校看,共性的特征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领导核心”,一个具有灵魂作用的备课组长。有德、有才、有威、有信,率得起,带得动,领得对,导得准,每位成员都心服口服,这样的好带头人抓集体备课才能抓出效果和效益,这样的民主氛围才能激活大家的思维,融汇集体智慧。

集体备课是本好经,需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更需集体参与、智慧合成。多年来,各地都非常重视集体备课。但是,笔者认为,根本的问题是割裂了个体钻研和集体研究,不少老师事前不见自己的独立思考,事中不见自己的独到见解,事后总是依赖集体研究的结果,拿来主义,导致成果使用无个性,课堂教学无特色。事实上,集体备考是个体与集体共同融合的完整过程,需要将个体的深度思考、将集体的智慧,融合到集体备课的全过程、各环节。

事前,重视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集体备课的必要前提。只有在集体备课之前,每位教师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进行自主钻研,对目标、问题、活动、评价进行系统、深入思考,只有有“备”而来,才能保证集体备课时,有所争,有所议,有所启,有所悟,才能保证形成思维的碰撞,才能汇聚集体的智慧。没有对课标的深入解读、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针对性设计、活动与评价的构想,如果只依靠主备人的自说自话,只有人云亦云,集体备课怎么抓也是徒劳。

事中,重视平等对话。在教研文化上,要练就平等的心态、倾听的习惯、民主的氛围,要畅达教师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的多元对话渠道。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愿说、敢说,不怕争议,不怕红脸,这样才能科学进行教学决策,使每一个点子都融入大家的智慧,才能在研究中实现共同成长。

事后,重视二次加工。教案、导学案或者教学设计,是集体研究、讨论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少老师不加选择拿来就用,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缺少对集体备课成果的消化、吸收、借鉴、修改和完善,缺少对集体设计的反思,缺少二次加工,因而并没收到集体备课应有的效益。因此,要把二次加工作为集体备课的延续和拓展,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教案、导学案等,进行深入推敲,渗透个性设计,或作旁注,或对重点内容进行解说,或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换,或对教学片断进行增删。只有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研究成果,主动进行二次加工,融入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每一堂课都变成集体智慧的展示课、个体钻研的创新课,才能使自己得到迅速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