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太极

太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庄子》,在后来的数千年中广泛出现于各类书籍之中。

太极在中国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这么说,要想系统的了解中国文化,太极是必须了解的第一个概念,如果连太极都不了解,就不要妄谈了解中国文化。

我们先看一下太的字形演变过程:

太,对应的人象,是两个人张开四肢。如下图: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张开四肢的时候,它的意思是大。当两个人摊开四肢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大的情况。所以,太的根义就是比大更大一点。

我们再来看一下极的字形演变过程:

极对应的人象,是人把四肢摊开到最大。如下图:

极的根义,就是极限。

在了解太极之前,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至高无上的三个哲学概念:天,理,道。

我们先来说一说天。

我们看一下天的字形演变过程:

天这个字大约出现于商朝晚期,本意是指人的头顶之上,意思就是比高更高。强调一种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如下图:

需要注意的是,哲学意义上的天和我们用眼睛看到的飘着白云的天不一样,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则表示至高无上的,决定其他一切的。

总之,天地宇宙万事万物一切的一切,都由天决定。

天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天这个概念出现于商朝晚期,西周建立后,周朝统治者将天确立为至高神,并且自称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

提到认主独一,很多中国人会马上想到这个基督教国家或者伊斯兰国家才有的现象,这些国家都认为只有一个神,并且这个神主宰天地宇宙中的一切的一切。

虽然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在中国的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国极有可能也是认主独一的现象,也就是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神,那就是天。

其依据如下:

我们知道,在春秋晚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必须有如下两点原因:

一,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导致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

二,在百家争鸣之前,中国的思想是单一的。如果在百家争鸣之前,中国的思想就是多元的,那么,就谈不上百家争鸣了,要出现百家争鸣,唯一的可能就是之前是高度统一,当社会发生巨变后,才出现了多种思潮,也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

所以,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天极有可能是中国的唯一一个神。

关于西周时期天对于中国人的具体影响,可以参考基督教对于基督教国家的影响和伊斯兰教对于伊斯兰国家的影响。

从春秋开始,天作为中国唯一神的地位开始减弱,中国开始了多神化和无神化趋势,但是尽管如此,天依然是中国的至高神。

天一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从西周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数千年中,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一直被称为天子,中国人结婚,第一个要拜的就是天和地。中国人碰到了什么麻烦事,往往会祈求上天能够帮助解决问题。中国人碰到了什么幸运的事情,往往也会说谢天谢地,等等诸如此类。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成立后,儒家将天这个概念吸纳进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从此,天成为了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经过后世数千年的完善,天这个概念也有了比较完善的解释:

天,就是超越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决定其他一切的,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体。

我们知道,基督教的上帝是有形的,也就是长的像人,而伊斯兰教的真主则是无形的,也就是没有颜色,没有体积,没有重量,只有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我们中国的天却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体。也就是既是没有颜色,没有体积,没有重量的抽象概念,又是我们人类肉眼可见的最大的物。也就是我们头顶飘着白云的蔚蓝色的天空。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的概念也在发展。对于无形的天而言,现在的天的概念和数千年前的古代没什么区别,但是,对于有形的天而言,天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天表示我们看到的最大的物。

在古代,人们看到的最大的物是头顶上的蓝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看到太阳系,银河系,乃至于整个宇宙。但是,不管人能够看到什么,人能够看到的最大的物都叫做天。

理。

理这个字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期,我们先来看一下理字的字形演变:

理对应的人象,是很多人组成一个长宽相等的方阵。类似于现代军队所列的方阵,这个方阵每一行和每一列所站的人数都是相等的。如下图:

理在中国哲学中的意思是绝对客观的,绝对公平的,绝对合理的,绝对公正的唯一权威标准。

理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期,在后来的数千年中,和天,道并称为中国至高无上的三个哲学概念。

天地宇宙间最高的理称之为天理,最大的理称之为道理,自然事物的理称之为物理,人类社会的理称之为事理,人的精神中的理称为心理。

天地万物,莫不含有理。我们判断一个水果是苹果还是梨子的标准是理,判断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的标准是理,判断好人和坏人的标准是理,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标准是理。

总而言之,理就是判断一切的唯一标准。

理也是判断事物的阴阳五行属性的唯一标准。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创立后,将理这个概念吸纳进儒家思想,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从春秋时期到唐朝末年,关于理的记载层出不穷。很多哲学家对理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

但是,在这一时期,理和天,道等概念相比起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也就是说,在唐朝末年之前,理的地位不如天和道。

但是,从宋朝初年开始,中国开始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派,理学派以理为核心,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社会理论。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地位,而从宋朝开始,理学派则居于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可以这么说,理学派是中国思想界主流的主流,高端的高端。

理学派大师辈出,其中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后世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我个人觉得,朱熹应当被称为帝师之师,万圣天圣。

综合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力,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朱熹对易经也有非常深厚的研究,著有《周易本义》等有关易经的书籍。

我们再来说道。

和天,理不同,天,理只有一个大致的产生时间,具体是何人所创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关于道的记载却非常准确。

道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春秋时期的著作《道德经》,其作者为老子。

我们先来看一下道的字形演变过程:

道所对应的人象是人在走路的时候双手放在胸前并同时目视前方。类似于我们现在举着红旗走路的样子。我们知道,举着旗子的人一般走在最前面。其他人都跟在这个人后面。没有走在最前面的人,其他所有人就都不知道要走向何方。如下图:

道和其他万事万物的关系类似于此,道走在最前面,其他万事万物都跟在道的后面。没有道,后面的其他万事万物就都不存在。

所以,道的意思就是万事万物的前提和基础。

也可以理解为,要跳舞,就先要有舞台,要施展才华,就要先有平台。

道,是一切的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前提的前提,不生不灭,又无处不在。

如果还不明白的话,我们可以对照马克思主义来理解。

马克思认为,万事万物的本质是存在,当一个事物不存在的时候,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免谈。

比如,一块石头,一棵树,乃至于一场战争,一个国家,等等,其一切的一切都以存在为前提,当这个东西连存在都不存在的时候,那其他的一切比如颜色,体积,重量,价格,影响等等一切都免谈。

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只要存在,就必然在运动,不存在只有存在而没有运动的情况,也没有只有运动没有存在的情况。

但是,在道家的世界观中,如果说存在是万事万物的基础和前提的话,那道就是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先有道而后有存在,有存在则必然先有道。不存在有存在而无道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说道先于存在并不是道仅仅先于存在,而是道先于一切。

举个例子,有些哲学体系认为,运动先于存在,运动并不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属性,而是事物的主体,也就是说,事物因为运动而存在,运动先于存在。

但是即便这样,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道也是运动的基础的基础,前提的前提。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的一切都有前提和基础,但是,这些基础和前提也同样有基础和前提,经过无数次抽象的总结于概括之后,我们终于得出了万事万物的终极的基础和前提,这个东西就是道。

我知道,我这么说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

这个不是我不解释清楚,而是整个道家的思想体系决定的。

我们在解释天和理这两个概念的时候,都可以用语言解释的很清楚,故而儒家思想将这两个概念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但是用语言来解释道的时候,却发现无法解释清楚。其原因在于,道家将玄之又玄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玄之又玄似是而非的,这样对学习者来说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

只要有文字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解读。但是,在解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要用别人能够看得懂的文字表述出来,而不能用另一套玄之又玄的文字来解读一段玄之又玄的文字,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道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此之大,如果要想完全避开绝无可能,故而对于道家思想,我们要做仔细的甄别。

这些玄之又玄的思想之所以出现,并且又流传甚广,背后必然有其合理性。

所谓存在即合理,对于这些玄之又玄的思想,我们不要一棒子打死,一律用愚昧,落后来形容。对于这些思想的态度,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要敬鬼神而远之。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玄之又玄的思想,包括神话传说,玄学,预言等无法理解的东西,我们不能真的去相信,但是要给予足够的尊敬。

综上所述,天,理,道是中国至高无上的三个哲学概念,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具体哪个概念的地位最高呢?

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在不同的时期,这三者的地位也不同。

从西周到清朝末年,天一直和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联系在一起,

最高统治者,或者说皇权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天的地位,当皇权稳固的时候,天的地位便得到了强化。比如,中国的皇帝称为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

但是,当皇权衰落的时候,比如,大臣篡权或者国家分裂,农民起义不断的时候,天的地位便会削弱。

在宋初之前,道的地位高于理。

比如,在汉初,汉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使得道的地位迅速提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风行整个士大夫阶层。到了唐朝的时候,道家被尊为国教,在整个上层社会极受欢迎。

但是自从宋初理学兴起之后,道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压制。整个士大夫阶层中,道的影响力极为有限。但是,道在最顶层的皇室中和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中却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天,理和道是不可分割的,有天必有理和道,有理必有天和道,有道必有天和理。不存在有天无理无道或者有理无天无道或者有道无天无理的情况。

可以用人来举个例子,天好比人的脑,理好比人的心脏,道好比人的肺。

脑,心和肺对于人来说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个器官,人都无法活下去。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天,理,道:天至高,理至正,道至大。

并且天,理,道三个概念不生不灭,永世长存,并且无处不在。

说完了天,理,道,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一说太极。

综合起来,关于太极可以总结出如下的观点:

一,太极是无形无相的抽象的概念,属于形而上学。

太极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人类无法直接感知,只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推理太极的存在。

二,太极可以对应于任何事物但是又大于任何事物。

比如,一座山,总有其边界,在边界之内的所有土地,石头,树木等等都属于山的一部分,但是,在边界外面哪怕一厘米,都不属于山的范围。那么,这个边界就是山的极限,也可以说是山对应的太极。

再举个例子,一个战场。最远的一颗炮弹落到哪里,哪里就是战场的极限,哪怕再远一米,都不属于战场。而炮弹能够到达的所有范围,都叫做战场。那么,最远的跑道落下的范围,就是战场的范围。也就是战场对应的太极。

当然了,哲学意义上的极限并不仅仅限于地理学上的范围,它的意义要广于地理学上的范围。比如,一家商店开了三百年,它的极限就是从它开张的一刹那和关门的一刹那,开张之前哪怕一分钟,关门之后哪怕一分钟,都不属于这家商店的极限,而从开门之后哪怕一分钟开始到关门之前哪怕一分钟,都属于商店的营业时间。那么,商店从开张的一刹那一直到关门的一刹那的所有时间,都属于这个商店对应的 太极。

再比如,一次打架造成的影响,可能几十年之后对当事人都有心理伤害。那么,只要这次打架造成的影响还存在一分钟,就属于这次打架的太极,这次打架对应的太极之外,哪怕一分钟,影响都全部消失。

西方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立体,简单点说就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但是,我们中国人的太极观不是这样。太极并不是表示事物最初的状态,而是表示事物最大时候的状态。

三,太极与事物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比如,一棵树和这棵树所对应的太极,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只要这棵树存在,就必然有与之对应的太极,不存在不对应任何太极的树,树的太极也必然要对应一棵树,不存在不对应任何树的太极。

太极与无极。

无极这个概念,最初出现于春秋时期的《道德经》,意思是指一种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

在后来的道家及道教典籍中曾多次出现。关于无极和太极的关系,历史上曾有多种论述,

一,无极位于太极之前。比如,战国时期的庄子就认为,无极生太极。北宋时期的大儒周敦颐认为,无极而太极。

这些观点都是认为无极在太极之先,无极高于太极。

二,无极即是太极。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和陆九渊等人就认为,无极就是太极。

怎样理解无极就是太极这句话呢?我们在上文中说过,太极并不是一个确定指向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和任何事物向对应的概念。

如果说无极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那么,这个混沌状态也必然要对应一个太极。也就是说,无极是太极所对应的一个具体的事物。太极除了可以对应无极之外,还可以对应其他的任何的具体事物。

在中国历史上,太极这个概念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无极,无极主要在道家中流传,但是,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虽然也有提及无极这个概念,但是不多。所以,第二种观点居于主流地位,所以,本文采用第二种观点,也就是无极是太极对应的一种形式。

换句话说,太极大于无极,太极是最大的。

太极和太虚。

再中国古代,还有太虚这个概念。太虚最初是一个道家的名词,宋朝的时候,理学兴起,理学家张载将太虚纳入了理学的理论体系。

我们看一下虚的字形演变过程:

虚对应的人象,是人射精之后阴茎和手指头一样大。我们知道,勃起的阴茎才是阴茎的全部实体,而疲软的阴茎只是阴茎实体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没有疲软的阴茎,那么,勃起的阴茎也不存在。

太虚和事物的关系也是如此。太虚是事物中纯粹的物质实体,它不是事物的全部,但是,如果没有太虚,事物也就不存在。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事物由事物本身和人对事物的看法组成。那么,我们现在去掉事物中人的意识部分,剩下的事物的纯粹的物质实体,就叫做太虚。

太虚,意思是事物的纯粹的物质实体。

太虚也不能等同于西方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它的外延没有西方哲学中物质的外延大,其地位也不如西方哲学中的物质的地位重要。在西方哲学中,物质是指不存在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整个西方唯物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其余的包括规律,运动,等等都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而太虚虽然和运动,规律等密不可分,但是,运动和规律并不是由太虚演化而来,反而是运动和规律生出了太虚。

太虚也不能等同于西方哲学中的本质。我们知道,在西方哲学中,事物的本质是人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其参杂了人的意识在里面,而太虚则没有丝毫参杂人的意识,纯粹就是事物本身的实体,它不能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更加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物理学中的物质实体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虽然也有人认为太虚的地位等同于道,但是,整体而言,太虚的地位不如道。是从属于道的概念。

也有人认为,太虚是太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人体举个例子,我们之前把太极比作整个人体,天比作人的大脑,理比作人的心脏,道比作人的肺,那么,太虚就是人的肝。

我知道,人没有肝就一定会死亡。但是,肝的地位不如大脑,心脏和肺。也就是说,只要有太极,必然有太虚,不存在有太极而无太虚的情况。但是整体而言,太虚的地位不如天,理,道。

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太虚虽然经常被提及,但是整体而论,关于太虚的著作较少,换句话说,太虚在整个中国哲学体系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地位并不高,无法和天,理,道相提并论。

(0)

相关推荐

  • 太极、无极与格物致知——丹道修炼答疑(中)

    问:太极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答:对.太极和无极的关系,虽然我说一句话很简单,说无极是太极的本体,太极是无极的具体体现.那么你说它本来就是太极,怎么说体现无极呢?你这个太极如果搞得好,该阴多我就多点,该 ...

  • 母亲节:中国文化中,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孙娟的书房"设为星标

  • 画家汪意丰——在中国文化中创作当代艺术

    传承与创新是艺术界常谈常新的话题,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书画领域的"传承"和"创新"有着特殊之处,对之应有更客观准确 ...

  • 童俊:中国文化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文章为书籍<情感依附>后记,现已取得童俊老师授权,并经由童俊老师校对修订后重新发布 中国文化下的女性身份认同 (Mother, Infant,and Woman's Identity, ...

  • 中国文化中,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文 | 孙娟 授权转载自 孙娟的书房(SJDSFSJ) 在中国人的思维里,自己的面子和对外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做事情的动力来自于此,所受的伤害也来自于此. 一切他人,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关系.身份.地 ...

  • 何为阴?何为阳?阴阳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起源与运用

    阴阳(或阴阳)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复杂的关系概念,已经发展了数千年.简而言之,阴和阳的含义是,宇宙受宇宙对偶性,在自然界中可以观察到的两个对立且互补的原理或宇宙能量的集合支配. 阴阳哲学认为,宇宙是由黑暗 ...

  • ​中国文化中的“四大”

    ​中国文化中的"四大"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四大 ...

  • 赵世瑜:从晋祠看中国文化中礼与俗的分合

    赵世瑜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课程与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制订组核心成员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 ...

  • 朱东:家族观是上古贵族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印记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哪种文化,会像中国人,中国文化这样注重家族观念. 简而言之,所谓"五服"是指以人的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这就是一种有形可见的礼仪制度,它体现的就是人 ...

  •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关系

    文丨南鸢 · 主播丨苏木 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关系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认识天人关系是一个人如何认识天地宇宙.人生的重大问题. 天人合一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人融于天地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