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种食材越吃越健康!五脏六腑都润一遍,再不吃就过季了

蜜桃厨房

优质美食领域创作者

之前我教大家做马蹄糕,北方小伙伴疑惑:马蹄是啥东东?

哈哈,中国地大物博,尤其是咱南方的宝藏风物,多着呢!

这些年我常在粤、闽两地来回跑,所以这俩地方的吃食也分享得最多。

却忘了还有一方宝地——江南!

赶着秋风,今天就带大家一起领略下传闻中的江南“水八仙”:

图片来源:《博物》2021年7期,绘图/李聪颖

水八仙,指的是八种江南的水生植物:

鸡头米、菱角、 莲藕、荸荠、茨菰、茭白、莼菜、水芹。

这名字多妙啊。

灵气、清润,还带着点泥土气。

有古诗云,“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菇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

一句话道出了水八仙的奥义:生命线从春走到冬,但无一不沉淀于丰收的秋季。

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

应季的鲜味,搭配精妙的烹调方式,再加上厨子的百般本事,这八种食材,大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势头。

这也充分解释了,本是水里长、泥里来的寻常食材,却被冠以“仙”之名的原因。

遇上了会吃、懂吃的人,这水八仙,“仙”气又更足了!

# 水八仙 #

莲藕

莲藕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夏季赏花季节过去,莲藕就作为一道秋令时鲜开始登场。

从小课本里便学习它的廉洁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再污浊的水面捞出一截莲藕,内里依旧保持粉白,脆嫩。

新鲜挖出的莲藕们,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

进入初秋时分,先登上桌的是脆藕。脆甜,清爽。

去年还用这脆藕做了糯米藕。软糯的糯米填入脆嫩的秋藕中,淋上一勺秋意满满的桂花蜜,正式来了个入秋仪式感。

入了深秋,脆藕才成了粉藕,这时气温已经转凉,粉藕煲几道暖汤,粉糯绵甜,暖上心头。

喜欢吃藕,脆的粉的也都在行,也将它炖、煮、焖、炸都试过一遍,后台回复“藕”可以获得一份莲藕菜谱合集噢!

鸡头米

不熟悉的朋友,估计要先打个大大的问号?鸡头上怎么还长米?

鸡头米就是鲜芡实,因为浆果球形如鸡的头部,下端弯曲的花柄又似鸡的脖颈,上端的萼片呈半开状,如鸡的喙。其它部位长着硬刺似鸡的羽毛,这才得名鸡头米。

老祖宗们取名,相当绘形啊~

图片来源:微博@无锡文化旅游局

鸡头米每年春末夏初发芽出水,相邻莲藕,花有紫、白、红三色,秋令结果。

其中,水乡苏州葑门南塘产的鸡头米,可称为全国最佳,色呈玉白,粒粒如珠。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这是饕客们对鲜嫩水灵的鸡头米的赞誉。

苏州还有道时令美食——南塘虾仁,用的就是新鲜的南塘鸡头米,与鲜虾仁烹炒。

吃起来虾鲜,鸡头米清甜。不过家常的吃法,入汤或与粥同煮最多。

南塘虾仁

到了我这里,最爱的是用鸡头米来做糖水,圆润软糯的口感,余味清甜。

那种白嫩细糯,更显江南水乡之“姿色”~

即使无山珍海味,用心烹煮的家常汤羹,亦是简中丰味,适得其时。

如清代袁枚所说:“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水芹

芹菜是菜市场最常见的蔬菜之一,但水芹又略有不同,可以说是南方水乡特有。

水芹多长在河边或者水田边,出落得根茎白嫩,枝叶翠绿的娇俏模样,就像芹菜中的“小家碧玉”。

比起实心且纤维感很强的西芹和香气比较霸道浓重的药芹,水芹的“腰身”显得更为纤细,茎叶多也柔嫩。

许是水生环境的因素,水芹吃起来口感要比普通芹菜柔嫩很多,气味也更温和、清爽。

只用来凉拌清炒,就很具特色。偶尔用来装饰汤面,能调出一股特别的香气。

烘托了主菜但又不抢味,甘愿在油脂菜色中担任小众的那抹青绿。

菱角

我觉得带壳的菱角有一种野性的美丽,那对分明“牛角”似有锋芒般,引诱人的探寻。

但是剥去“粗犷”的外表,又透出秀美的一面,如名中的“菱”,有种小姑凉的怜美感。

未采摘时,菱角会躲在菱叶子下方,同浮水面。王维诗词曾描绘:“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似是窥见一幅菱塘美景~

采菱是个有趣的活儿,采菱人坐着一米长、半米宽的椭圆形菱桶;

在密密麻麻的菱叶中划行,弯腰伸手,拉住水面上的菱叶,翻过来就能看到藏匿在叶子下的菱角。

动作不快,但手要稳,用力一掐,往菱桶后方一抛。

等菱桶划动到岸边,桶里的菱角已可以用手来捧。

图片来源:@江苏新闻

嫩的菱角可当水果吃,清甜脆爽。老菱角也独有风味,只需盐水一煮,粉绵咸香。

但嫩菱要比老菱更受欢迎,清代诗人朱彝有诗词:“门外南湖菱角美,胜它风味鸭馄饨”。

赞誉的是浙江嘉兴南湖菱角,这里的菱角以高产、无角、壳薄、肉嫩、汁鲜、脆甜而驰名中外。

荸荠(bi qi)

两个字的读音,我常常读为“bo ji”,每回说它,总要先去看看拼音,以免误人。

不过大多时候,我会叫另外一个更好读的名字“马蹄”,一个外皮黑褐,圆扁形状的果子。

不挂枝头,长于烂泥田里,但却生出一副白净、干脆的“肉身”。

因为肉质洁白,生吃醇甘清香,味甜多汁,胜似秋梨,故有“地下雪梨”的美称~

只是这“雪梨皮”,还得细细的去了。

你们见过削马蹄片的手法吗?一个丸子大小的马蹄捏在手指尖,刮皮刀飞快的上下左右削动。

看得我总是担心摊主的手指尖皮见红,至今未见到,可见这门手法当可“看家”了。

深秋的水田,这会应是要干了水分,收起荸荠来了。

当收也是当吃之际,《名医别录》言其“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此时的秋燥扰人,用它来煮水做糕,皆为秋季食养佳品。

茭白

茭白之前在五月初跟大家介绍过一次了,咦?怎么入秋还有它?

这就不得不提到,苏州的这个民间故事:茭白本来一年只熟一季,后来被铁拐李施了法,就一年熟两季了。

哟,莫非“八仙”也爱这“水八仙”之味?

哈哈,和仙人有没有关系说不准,不过双季茭白的培育,应该更仰仗于现在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人多年积攒的培育智慧。

所以到了秋季,我们还能重逢茭白。

此时气温逐渐干燥,遇上生津除热的茭白,还更加互补了。

新鲜的茭白吃起来会有一股特别的鲜甜。

切块焯水,加点调味,就是一道很纯粹的美味。

茭白切丝炒肉,口感柔而不韧,回味清爽怡人。

属于江南水乡的甜味,也尽在其中。

茨菰

见着茨菰,你会觉得它精神,叶呈燕尾状,极有风致的挺立着。

沈从文曾说茨菰“格和品比土豆高”,至于为何如此形容,约有拟形谈味的意思。

此处,长相憨厚的土豆表示委屈。

茨菰和荸荠,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

样子标致,烧起菜来也是不含糊的。

茨菰与膏脂厚重的荤食做搭是最佳,饱浸油脂后,更鲜滋润粉糯。

一亮相,筷子争先抢后的朝它去,肉都没其味足。

从食疗价值来说,茨菰也不逊色;民间有“内火旺,喝碗茨菰汤”的说法。

《本草纲目》中记载茨菰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清热消肿。尤其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

看来,茨菰与荸荠,倒是可以作为秋季菜榜的“双侠”,共赴养生大道~

莼菜

莼(chún)菜,自古至今都被人视为珍贵蔬菜,形似睡莲,不过它的枝叶更小,且叶子几乎是蜷缩的。

莼菜的珍贵不无道理,它的生长环境对水质的要求极高,必须是清洁纯净的水中才能长出,可以说是很纯正的“绿色蔬菜”了。

环境优渥,自然养出天生丽质——莼菜的嫩芽天然带着一层透明果胶,这也是判断莼菜好坏的标准:水质越好,果胶越厚,入口更滑润。

图片来源:微博@光明日报

叶圣陶先生在《藕与莼菜》里写道:“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因此莼菜也最常被用来煮汤羹,如西湖莼菜汤、鸡火莼菜羹,鲫鱼莼菜汤等。

图片来源:微博@光明日报

最出名的当属莼菜鲈脍羹,当中还有个典故:话说西晋时期有个文学家,秋天到了,因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羹,不惜辞官返乡,也要吃上这口鲜。

再后来就被传为一段佳话,有了“莼鲈之思”的成语,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嗬!这鲜美劲儿直让人连工作都不要了?

要是逮着有机会,真得亲身尝一次这莼菜汤羹~

写完这一篇,我一湖北同事不服气了,说他们老家也有“水八仙”,不过不完全是江南的那八个;

另一个同事:我们那还有“素八仙”、“荤八仙”的分法呢(骄傲脸)

哈哈,这倒是不必争个高低~

反正不管哪种,都是咱老百姓对食材的珍视,还应和了老祖宗“不时不食”的养生之道~

若你有幸在市场遇上“水八仙”,可千万别错过了!

秋意正浓,愿它们能滋润你整个秋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