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买多少书,才能抚平焦虑感

要说买书,我们先从书店说起。

今年书店数量在全国各地爆炸式增长。昆明在今年下半年新开业的书店七八家,几乎全部开在商业中心,不乏大规模、大品牌的书城。昆明书店业的发展,只是全国书店空间发展的一个活标本。

书店行业似乎已经度过的短暂的寒冬,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我最早的昆明书友会的群里,大家也都经常在讨论最近哪里又新开了一家书店。其中还有不少感叹:开书店的情怀和梦想需要支持。

看到这样的论调,我努力的翻了一个白眼。何止开书店需要情怀,现在做手机、卖土特产、朋友圈卖面膜的微商,都有大把过剩的梦想和情怀呢。

真正有情怀的书店,是不会把情怀挂在嘴边、诱导购买的。明明质量很一般,但好像只要声称自己的产品是情怀产品,消费者不买单都不好意思了。卖点是情怀的产品最好不要买,因为除了情怀,在质量和实用性方面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卖点。

独立书店或许还有一点情怀,但是独立书店能持续运营的原因是它的经营特色。入驻商场的书店空间和品牌是有明确经营方式纯商业项目,有着资本、品牌、多业态集合和人流量的巨大优势,但是也将面临着残酷的市场考验。我也一度怀疑过这么多大体量的实体书店空间未来将如何生存,资本不应该如此盲目扎堆啊。最近我又慢慢想明白了。

首先,昆明新增的书店空间全部都是多元化经营的,盈利方式也很多元化,而且书的成本又不高,还能吸引顾客(哪怕不买也没关系),所以不论是以书店为主的店还是其他咖啡店、茶空间、文创店、杂货店、家具店、酒店都要放点书才像样。比如咖啡店+书店=卡夫卡书吧;酒店+书店=不信书店;文创+书店=猫的天空之城;杂货店+书店=生活方式书店;书店+杂货=文艺复兴书店;家具+书店=米巢书店……

其次,图书的销售额一年比一年高。其实书的需求量一直没有减少过。近几年图书的实际购买量显著增加也是有两个以上的原因。首先要对比前几年图书销售额不断走低,跟电子书设备和盗版电子书籍的泛滥有相当程度的直接关系。在打击了大量免费、混乱的数字资源之后,电子书籍付费模式逐渐形成,电子书也成为正规出版发行渠道之一。但是电子书的价格并没有很低。往往新书的电子书价格跟实体书差距很小。所以实体书的销售得以回暖。其次,从图书出版行业的最上游来说,出版机构不断创新,好书越来越多;出书的门槛不断降低,新晋作者也很多,造就了出版市场的繁荣。再次,图书的价格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翻了至少一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很愿意为这些书籍买单。

书本来只是工具而已,但是现在的人太把书当做精神慰藉而不是精神食粮。书单的流行,各种网络购物狂欢节图书打折大促活动都让人忍不住剁手囤书。因为买书可以慢慢读,只要是好书,总会有用的。晒购物车,不如晒购书单。就算一年只能读完四五本书,但是至少要花四五百在购书上。普通大众对知识无比饥渴,这是时代和环境带来的心理焦虑感在作祟。学习和努力奋斗是非常辛苦,买书却很容易,也能够很有效的缓解这种心理焦虑的状态。

前几天看到数个公众号仿佛赶潮流似的美化焦虑感,说焦虑是一种天赋人权,因为焦虑我们才更有动力,因为焦虑我们的社会才更文明。这种文章本身就是缓解焦虑的良药,如此大肆流行,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焦虑到极致了。

不仅买书可以缓解焦虑,还有学习哦。今年网络微课悄悄流行起来,很多课程一般,但是围观报名的人不在少数。微课内容五花八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我们真的从微课、线上课程当中学习到了什么?一堂课真的能学会一个技能、养成一个习惯、提升工作的能力还是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是焦虑安慰剂。甚至有些学习上瘾的人,一天要完成四五六个打卡,要写读书笔记,要画画,要练习一大堆课后作业。这些课程的背后,是一波又一波的商业策划。没有多少人真的关心你学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连你自己都不会关心这些。

当我们物质缺乏的时候,我们会极度渴望物质;当我们物质满足以后,又有人告诉我们,精神空虚很可怕,所以我们又拼命的追求精神和文化。

焦虑所带来的追求动力和自觉自发的追求精神成就是两回事,结果也截然不同。

所以,今天,你焦虑了吗?

(我书柜的一角)


你的爱情,我的神灵

丢失的文明,回不去故乡

如果你也想去台湾

你不知道的人文大理:妙香佛国,禅茶之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