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苏夏|| 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文/苏夏
与其说今天的我是焦虑盲目的,不如说近一个月以来的我是焦虑盲目的。很难静心,做家务的时候,躺着坐着走着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都在盘算,盘算着“形象”“语言”“情感”“人物”等;盘算着“巨人的形象”“攀爬者的形象”,盘算着香雪,小通讯员,新媳妇……嗬,有人说我神经质,走火入魔。确实的呀,很呆子,很矫情。
新教材,拿到手了。第一单元《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哦,香雪》全陌生!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知识”全陌生!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压根儿没看过!哦,我的天哪!我贫瘠的知识储备呀!新课程的改革,无疑给老师给了巨大的挑战,前所未有的不知所措。除了刚上班那会儿夜以继日的扎实备课外,今年的备课也算得上够认真扎实了,但总感觉还是远远地不够。同仁开玩笑地说:“就当是我们重新入职”。对的,当一切重新归零,重新开始,一切又是重新审视,这种感觉其实很好。汪曾祺说:“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活出自己的价值。”
今天教师节,铺天盖地的关于教师节祝福的话。很骄傲自己是人民的教师,很惭愧自己是人民的教师,有时候也很后悔自己是人民的教师。呵呵,矛盾的矫情。统编版高一语文上第一单元已经上了第四课时了。按照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标准,语文课程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立足于任务群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如何顺应新课改?如何具体落实?从拿上新课本的那天开始,我就盲目的不知所措。终于在我们高一级备课组全体老师的协作下,第一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的单元教案出炉了。带着满满的激情和期待上了几节课。还好,学生能配合,在呼应。但是,好尴尬呀!我的任务更本就没有按照预先的设计进行。我依然是传统的讲授,学生依然是被动的听讲。这根本就不是新课改。新课改要求师生一起参与课堂,师生都是学习的共同体,在开放的,自主的,多元的,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结果。可是,我目前的课堂还不是这样的。我的学生“不拨不动,一拨才动”。他们连起码的做笔记,也要我说。
为了更全面的理解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这一主题。我用了一节起始课,从整体上介绍了整本书的结构框架,学习内容以及单元的学习任务。再用两节课详细分析了《沁园春.长沙》,想着以《长沙》为例让他们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之后的《站在地球边上放号》《俄日多雪峰之侧》等篇目就要以群文对比的形式展开,最后让他们自主鉴赏,学写诗歌。可是到了今天的第四节课,我觉得群文整合的设计暂时行不通,还得一篇一篇的来。怕是不行,我心里说。可是,我学生的实际水平就是这样。一课时两三首群文,他们就只知道个大概,更细的知识点就白过了。是我不放心?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差?
昨天带着焦虑和困惑,连线了兰州榆中名师陆燕舞老师。她给我解答说:“开放的课堂和开放的自我是一样的,首先都是我们对孩子和自我的信任。我们要相信孩子有非凡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信任和控制往往会扼杀着课堂的活力,也窒息着孩子的学习力。”对啊,老师就是不放心。怕他们这个不会那个不懂,像管家婆一样事无巨细。翻看叶圣陶先生《教育名篇》,老先生也提到了放手教育。“课堂上,老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从“教”到“不教”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啊。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既然,这辈子选择了当老师,并且很多事实证明自己已经无法改变这一使命。那么,四十应该不惑。在离退休的这十来年间,愿自己有所方向。
2021年9月10晚9时写于渭北和畅苑
编者语: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身处于千万教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我们是渺小的,但教好一门课是用心的,备好一门课是需要花心思的。有人说: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精心去雕琢,作者的焦虑与盲目,应该是每个初尝者的共同感受。多思考,多历练会好的。
苏夏,原名王玉花,女,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人,中学语文教师。喜欢阅读,喜欢运动,喜欢旅游,喜欢用文字点缀清清浅浅的生活。有多篇论文、散文和诗歌发表在各期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崇尚简单、随性的生活。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