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灭中山之战: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小试牛刀之战,中山国彻底灭亡
中山国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唯一一个由非华夏民族建立起来的'千乘之国'。中山国鼎盛时期,拥有千辆战车,数万甲兵,还曾与齐共同伐燕,战果辉煌。特别是战国时期,曾与魏、韩、赵、燕'五国相王',是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雄。
中山国起源于一个从大山中逐步壮大起来的古老民族——鲜虞。公元前414年,鲜虞首领中山武公率领人民走出大山,向东部平原迁徙,并定都在诸侯国势力薄弱的石家庄西部。但是,仅仅七年之后就被乐羊和吴起统帅的魏国军队灭亡了。家国破灭的中山桓公又重新回到了大山之中,经过30年励精图治,复兴了中山国,并且达到鼎盛。
从鲜虞最早出现于史籍开始,至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灭亡为止,共历478年,几乎绵亘于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中山国势起而复兴,兴而旋灭,最终亡于赵国之手,它的盛衰兴亡反映了战国七雄间的实力变化,故清朝著名外交家郭嵩焘说:'战国所以胜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
赵国为何灭中山国?
战国时期,赵与中山形势图
从理位置来看,中山国位于赵国国土的腹地,给赵国南北疆域的沟通带来了相当大的阻碍。赵武灵王召集众臣开了五天的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如何解决中山国这个心腹大患。会议中,赵武灵王说: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此时的赵国就像是吃了不消化的食物,堆积在肚子里,想吐吐不出,想拉也拉不出来。北宋灭南唐时,宋太祖赵匡胤对后主李煜说了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这与赵灭中山异曲同工,但赵灭中山的过程更加艰难。
赵国如何灭亡中山国?
赵国为了消灭有'九千乘'之称的中山国,在中原诸侯国中率先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公元前 307 年,赵武灵王在抵制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入侵中发现:敌人是以单人骑兵为主,机动性能明显强于战车,而且他们穿着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饰,更适应在马背上拉弓搭箭。为了增强赵国的军事战斗力,实现消灭中山国的目标,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开始着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这不仅是一场旨在强化军事实力的改革,同时还带有风俗习惯的变革。
胡骑射的意义
- 表面上是:便于骑射,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前的赵军,衣服是上身宽衣、下身长袍, 这样的服饰只适合于原始的马车作战和步军作战,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在抗击游牧民族入侵的过程中,赵武灵王赞叹道:
胡人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
胡人骑兵作战,都是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长裤,既灵活又方便,这时的赵雍意识到,建立一支行动迅速的、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太重要了。经过反复的思索,他下定决心要打破了民族观念,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让赵国男子统一穿胡服,随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骑兵部队,极大地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同化胡人,招募胡骑为己所用
史料记载武灵王在谈及变法意图时说:'继先王之意'、'简襄之烈'。也就是说,此项改革的目的是继承祖宗的遗愿。'计胡狄之利,启胡狄之乡'这就是赵简子和赵襄子在创业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御边强国之法。在与北方胡人战争的同时,采用政治及民间联姻等方式,同化融合周边胡族,这在赵国乃至整个中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之后,使赵人与胡人在外表上已无法区分了,因而改变了胡汉敌对心理,使得部分胡人与汉人融合。
胡服骑射改革后,林胡和楼烦二族归顺赵国,献上了众多的良马和精兵,这在赵国攻打中山国的战争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开始对肚腹中的中山国进行一系列的'外科手术'
战前准备:公元前306年,武灵王到达今天的石家庄一带巡察中山国地势,同时降服了赵国西北的林胡,意图对中山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同步进行的还有与其他诸侯国的外交活动:
'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赵国开始了一系列针对中山国的军事行动。
赵伐中山
赵对中山数割数伐:公元前305年此时是赵武灵王在位的第二十一个年头,赵国20万大军兵分南北两路进攻中山。南路兵马由赵武灵王亲率,是此次进攻的主力;北路军由牛翦统率的新型骑兵和赵希统率少量胡、代骑兵组成。赵国采取了背后包抄,分割包围的打法,把中山国分割成两半,使其南北不能相顾。
赵国的北路军队先后攻取了丹丘、华阳与鸱之塞,赵武灵王总领的南路军队,取得了鄗、石邑、封龙、东垣。其中'井陉之口'石邑要塞的失手,使得太行山进入中山国腹地的门户被打开,国都灵寿危在旦夕。
此时的中山国迎来了复国以来第一次战争耻辱。中山桓公被迫与赵国求和,签下了城下之盟,割让鄗、石邑、封龙、东垣四个要塞给赵国,此次中山国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此时,赵国的疆界向北扩充,与中山国的都城灵寿只有80公里。
然而,中山国用土地换来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两年之后赵国卷土重来,赵国骑兵跨过刚刚划定的赵国边界线,攻下扶柳,亡国的命运再次临到中山国。据《史记》记载,在中山国重镇接连沦陷之际,中山桓公为了保住最后的江山,五割国土而与赵。此时的中山国在战争的蹂躏中,已经摇摇欲坠,就像是赵国案板上的肉,随时可以来割。
公元前299年,志在灭亡中山的赵武灵王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小儿子赵惠文王。率领大军再一次踏上了中山国的领土,直逼中山国都灵寿,孤立无援的中山国,只得背水一战。据《吕氏春秋》记载:
'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日吾丘鸾。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 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后死。'
面对即将灭亡的国家,这位中山国的大力士,'以车投车,以人投人'誓死不降。国都灵寿的守军和百姓,甚至是妇女、儿童,几乎全部站到城墙之上抵御赵军,这些都是中山人慷慨悲歌性格的真实写照。然而,中山与赵两国实力悬殊,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公元前297年,中山国首都灵寿被赵军攻破,中山桓公逃到齐国,一年之后赵国彻底灭亡了中山,打通了赵国的南北,此时的赵国的军事实力仅次于雄踞西北的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