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即删”的青春与被轻视的实感 ——读金原瞳新作《云端少女》

《文汇读书周报》第1817号第七版“三味书屋”

(2020年12月25日发行)

“阅后即删”的青春与被轻视的实感

——读金原瞳新作《云端少女》

刘 媛

——相较于金原瞳以往的作品,《云端少女》无疑触及了当代青年更为隐蔽也更为艰难的困境——置身虚拟现实编织的数码幻境,被瞬息万变的信息流裹挟,如何才能真正地成长?
《云端少女》
【日】金原瞳著
蒋 葳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在于时代的“少女作家”
——以处女作《裂舌》获日本纯文学领域最高荣誉芥川龙之介文学奖后,金原瞳又凭借刻画都市年轻人生活的后续作品接连捧得多项文学奖,更被媒体追捧为“少女写作”风潮的引领者。
——金原瞳受惠于开明的家庭氛围,她曾跟随身为文学教授的父亲前往旧金山生活,呼吸迥异于日本国内的自由空气;回到日本后,她又因为无法适应校园生活,在高一时主动休学并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显然,金原瞳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决断力和特立独行的秉性,不驯服才是她真实的人格底色,一如野地里的蔷薇,不过是被花朵点缀的另一种荆棘。
——尽管金原瞳早早地开启作家生涯,在媒体访谈中更是展现出成人式的冷静,但她心智的一部分无疑仍是少女。在芥川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代表评审团发言的前辈作家村上龙给予金原瞳这样的评价:“她从时下年轻人放纵的生活方式中,捕捉到了偶尔闪露出的纯粹的情感。她不仅用文字构建了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同时也深刻传达了生于现世的女子的心情。”其中,被高度评价的“现世感”恰恰源自金原瞳真实的、不作伪的少女心智,也正是少女心智将她与象牙塔里、书房中的作家区隔开来。在她的笔下,少女是鲜活的、率直的,也是混沌的、压抑的;她们热衷幻想,也受惑于感官逸乐;她们行走在灯火摇曳的街头,行走在人的海洋中,不可避免地被流行文化裹挟,也被虚拟的网络社交所吸引;她们渴望恋情,却又常常陷于极端的情感和情绪无法自拔……少女是都市生活的“缩影”,是金原瞳最热衷书写的人物群像。但她们之于金原瞳,绝非被观察的他者,更不是被加工、裁剪乃至宰制的对象——因为她们也是她,在她们身上,金原瞳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命运的一种可能性在她们身上演绎。
——与都市青年一代的强烈共情,使得金原瞳的创作具有一种超越价值预设和道德判断的真实,一种内在于时代的真实。也正是这种可贵的真实,使得金原瞳对于现代都市生活有着异乎寻常的体认和感受。从第一部作品《裂舌》开始,她就坚持书写青年人超越世俗价值的另类体验——对抗麻木的身体改造,抵抗虚无的肉体迷恋,追求极致的畸恋——不可避免地,也招致了日本部分文学界前辈的批判。
金原瞳
——2011年,初为人母的金原瞳基于育儿经验完成了长篇小说《母亲们》,此后她的创作放缓,甚至连随笔专栏也暂停更新。就在读者们以为叛逆的“少女作家”在酝酿转型甚至隐退时,金原瞳携长篇新作《云端少女》归来,延续她最擅长的另类青春书写。
“阅后即删”的青春记忆
——时间未能让金原瞳变得驯顺,也未曾让少女的心智蒙尘。尽管相较于成名作《裂舌》,《云端少女》的题材和行文似乎温和了许多,但整篇小说仍旧直指经典青春叙事的关键问题——一个人究竟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成长?围绕这一话题,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给出教谕,所谓“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德国作家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则以少年之死凝固了最纯洁的热情,喊出狂飙突进时代的最强音;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则让谜一般的少女承载了一代人梦幻又不失伤感的青春记忆,完成了对20世纪中叶的回望与抒情。然而,对于成长于20世纪末的“80后”作家金原瞳而言,上述答案都已失效。
——金原瞳在《云端少女》中,刻画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少女杏和理有。美貌的妹妹杏不认同记忆乃至历史的延续性,只求活在当下,追求即刻的满足。目睹母亲死状的童年创伤却是她最深的恐惧,她一再陷入混乱的恋情,不过是以新的混乱掩盖记忆的疮疤。稳重的姐姐理有一度逃离令人窒息的成长环境,却终究缺乏改造自己的勇气,回归按部就班的人生。她不断为自己的平庸、软弱和逃避寻找“合理化”借口,却又不得不承认所谓人生的“合理性”实则脆弱得不堪一击。杏和理有无疑代表了时下年轻人的两种貌似迥异的生活方式,前者寻求片刻的享乐与刺激,后者则竭力维护整个人生的合理性,然而无论做出何种选择,两者始终被虚无情绪和情感匮症所困扰。
——小说的开篇,妹妹杏目睹男友的背叛,失手击碎手机,盛怒之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却仍是“我备份了吗?”。这一精准的细节描写,无疑道出了当代人对数字媒介和信息网络的高度依赖,也传达了金原瞳对当下年轻人精神困境的洞察:当个体经验可以脱离“此在”,变成可供复制、拷贝、备份乃至篡改、盗用的“云端”数据,经验将大幅贬值,真实的情感和情绪将成为稀缺品。实际上,一些时髦的网络社交软件也深谙当代人的心理,以营造“回忆”的幻觉作为噱头。例如小说中少女杏格外依赖一款名为Snapchat(中文名“色拉布”)的手机拍照软件,这款软件以“阅后即删”作卖点,所有的照片仅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户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照片会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杏沉迷于这种瞬间记忆的幻觉,在她看来正是“因为会消失,才能共有那个瞬间”。类似的,貌似沉稳的姐姐理有试图摆脱对父亲的依恋,摆脱母亲的阴影,却从未真正改变自己,而是在不断篡改往昔的回忆,想象着父亲还在透过摄像镜头和她对话,想象着母亲还活在文档中。她憎恶自欺欺人的虚伪经验,却又不得不将它作为“合理性”的根基,甚至不无绝望地承认“我们与巨大的数据库共存,已经无法从中捕捉决定性的谎言或决定性的真实。能够无限制地保存文字、图片、影像等各种数据的我们,深知它们统统无非都是可以进行加工修改、靠不住的事物。我们能做的只有去选择采用哪个信息而已”。
——《云端少女》藉由描绘青年一代的“云端”生活,揭示了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当代生活与现代人的虚无感之间的紧密关联——当个体的记忆被可备份的数据所取代,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接被数码世界的虚拟现实所取代,青春将不可避免地化作“阅后即删”的记忆碎片,而追求人生的“合理性”更是沦为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
被轻视的实感经验
——金原瞳擅长以场景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推动小说情节。她似乎有意以电影分镜的方式展开叙事,因而小说中有大量蒙太奇般颇具电影感的动作场面和近乎画外音的心理描写。这种音画感十足的叙述无疑也与小说中角色的感知体验相契合——在充斥着嘈杂信号的都市,人们已经丧失了在现实情景中与人面对面表露幽微心声的热情,宁愿在声光乍息的瞬间,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微弱呐喊。实际上,在部分对话中,金原瞳甚至有意取消了双引号,取消人与人面对面对话的情景感,将人物之间的对话处理成各自的内心独白。这种微妙的处理,营造出一种自说自话的氛围,也暗示着对话人物之间的隔膜,进而呈现出现代人疏离、隔绝、缺乏实感的生存状态。
——实感一词来源于日语“実感”,意指相对想象、空想而言的接触实际事物的感觉,也指涉犹如亲身经历过的生动感受。《云端少女》中,无论是母亲中城由利佳还是女儿杏,都表现出对实感经验和日常生活的轻视。身为小说家的中城由利佳“对生活敷衍了事,轻视日常”,固执地将自己困在文字的世界中,与外界有限的沟通往往藉由以文档、电子邮件完成。然而,挥之不去的空虚感却让她过早地丧失了生存的意志,最终心力交瘁而死。妹妹杏则高度依赖手机中的即时沟通工具,将记忆和经验等同于信息的流动,拒绝与他人、对外部世界确立真正的饱含情感的联结。父亲曾善意地提醒杏,她所迷恋的不过是事物最肤浅的表象,当她谈论“喜欢”或“爱”时,“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事物的本质”。但遗憾的是,直到父亲去世,杏都未能从父亲的话中得到启示,认清“喜欢”和“爱”的本质。实感经验的匮乏,使得她们渐渐丧失敏感的官觉、持久的激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进而错失了在现实人生中试错,磨练,挑战,进而成长的可能。
——显然,金原瞳的写作无论在选材还是思想上,都具有先锋性。小说标题中的“云端”,既指涉现代人缺乏实感的生存状态,也指涉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相较于以往的作品,《云端少女》无疑触及了当代青年更为隐蔽也更为艰难的困境——置身虚拟现实编织的数码幻境,被瞬息万变的信息流裹挟,如何才能真正地成长?或许,和希腊神话中飞向太阳的伊卡洛斯一样,“云端”的少男少女们只有融化了蜡质翅膀——关掉电脑,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才能降落。
END

微信编辑丨周怡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