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卒姆托的设计,科伦巴博物馆(科隆)
科隆还有个地方,有点特殊,既是个教堂,又是个博物馆,重点是建筑的设计者,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1943年生于瑞士巴塞尔。为人非常低调,却个性很强。他的作品很多在瑞士及欧洲的偏僻乡村或山上(大多交通不便),他从不在国际知名大都市做地标性建筑,所以非建筑专业的很少人知道他,但他却在2009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每年只给一个人或一个工作组。瑞士一共有三人得过这个大奖,另两位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2001年),就是帮咱设计鸟巢的。所以卒姆托又是众多建筑专业学生的崇拜的偶像,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建筑类学生朝拜的地方。
科隆的这个建筑是我们看的第一个卒姆托的作品,后来又陆续去过四个(田野兄弟教堂,瓦尔斯温泉浴场,山顶教堂和Leis House),还去了他于1979年在瑞士库尔附近的一个小村里建的工作室,以及他的出生地巴塞尔,今后会慢慢写,对卒姆托的介绍也放在下篇,田野兄弟教堂。
不过说实在话,看过几个卒姆托的作品,确实不是很容易看懂大师的思想。这座教堂最初叫做圣科伦巴教堂(St. Kolumba),历史可追溯到公元980年,中世纪不断扩建,是科隆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二战时,教堂几乎被全部炸毁。1947年,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废墟上的圣母小堂”。2007年,在科隆教区的主持下,建成了这座宗教性质的博物馆,大主教教区博物馆。
也就是说,废墟上的圣母小堂被整合在新建的科伦巴博物馆内。残存的教堂既没有被拆除,也没有像其他教堂那样完全按照过去的样子重建。卒姆托将残存的教堂基础全部保留,让新旧建筑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我不知道有没有铭记战争的想法。
Madonna in den Trümmern,废墟(瓦砾)上的圣母(小堂)的意思。设计师也是位德国著名建筑师,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Böhm),也是普利兹克奖得主(1986年)。建筑师生于1920年,今年已经98岁高龄。这个小堂是他1947年的设计作品,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出当初的外观了。
这是小教堂内的通告栏。关于教堂的名字可以有两个,一个是最初的名字,圣科伦巴教堂,一个是1947年的小堂,废墟上的圣母。
小教堂入口处,下半部分是教堂原来的墙基,上面的灰砖为卒姆托的设计。这个黑黑的雕塑是只熊,为何放个熊在这呢,这就要说到教堂得名的人物,圣科伦巴。
圣科伦巴(Saint Columba,257-273),3世纪的基督教女圣人,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戈萨的贵族家庭,16岁时从西班牙到了法国桑斯,受洗皈依了基督教。据说皇帝奥勒良(罗马现在还有奥勒良城墙)想让他嫁给皇帝的儿子,科伦巴拒绝了,于是被抓起来关在一个斗兽场内,一个看守想强暴她,结果被斗兽场的一只熊给救了。皇帝下令烧死科伦巴和熊,结果熊逃跑了,天又下起了雨,于是科伦巴被砍了头。
卒姆托的设计,有意保留过去的地基残留,有些还有可能是罗马时期的。圆形支柱为后添加的支撑。
小教堂的主祭坛
主祭坛前的圣母像是十五世纪的。以前还有幅范德韦登的祭坛画。
约翰为耶稣施洗。
这个大理石制作的烛台,起名叫做“生命之树”。
上方的圆洞,有自然照明的作用,不知是不是卒姆托的设计,但确实是他比较喜欢使用的一种模式。
外墙下方只有不多的老教堂残留墙基,上方是卒姆托设计的,似乎有两层是带孔的灰砖,实现部分内部采光。
现在的小庭院,过去曾是教堂的墓地。
建筑的上方
消防通道,外挂的铁楼梯。
相差一千多年的新旧墙体就是这样契合在一起的。
博物馆部分完全是卒姆托设计,展览以宗教历史内容为主,展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大看点。我们去的时间不合适,两次都没开门,有点遗憾吧。
卒姆托在设计时,考虑了教堂及博物馆周边的环境,尽量做到与已有建筑的和谐。
比较有意思的是,对面的一个的商场(蓝色玻璃,外观比较奇异),是1947年废墟上的圣母小堂的设计者,戈特弗里德.玻姆的设计。
这里离科隆大教堂不算远。
现在,我们离开科隆,前往下一个卒姆托的代表作品,田野兄弟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