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读油画大师如何触动人的心灵,用情感穿透人的心灵!
一,大师是如何在油画作品中表达情感的
前面我们论述了在油画人物创作中画家应该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体验情感,适时的抓住灵感,合理的选材,巧妙的构思以及采用能够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色彩这几方面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当然这些仅是从理论上的论述,要画出充满情感的作品,我们还需要一些“另外的经验”,就是从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去体会和总结一些经验和方法。
在人物画中,对眼睛的描绘可谓是绘画的灵魂所在,是沟通心灵的最重要的渠道。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物画中眼神表现到位,可使作品的情感溢于画外。被誉为“西班牙画圣”的格列柯,其人物画风格独特在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他常用“在画中人物眼睛瞳孔加一道白线的特殊手法,使人物显得泪眼淋漓、眼珠晶莹剔透,格外有神韵。”如其《圣彼得的眼泪》这幅画中,彼得双手十指紧握于胸前,泪眼汪汪的凝视着天空,祈求上天的宽恕。在画中格列柯便用他特有的方式在人物瞳孔画上一道白线,使彼得虔诚的心灵展示得淋漓尽致。这说明了眼神的描绘在表达情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表现眼神也是复杂的,需要高度的凝练,以及细致入微和恰当的描绘,如曹雪芹描写宝玉说“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仅仅二十字就将宝玉的相貌神采描述出来。可见在表现人物情感时对眼神的描绘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对眼神的描绘只是一个方面,来看看梵高,他被称作艺术世界里的苦行僧,将自己一生的全部热情献给了绘画。一生创作了几十张自画像,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向观众展露无遗。在《自画像》中,梵高凝视着观众,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较“冷静”的自画像,红色而略整齐的须发、紧闭的双唇以及微锁的眉心,似在冷静的审视着世界,然而在冷静的外表下,我们可以看出画中充满着卷曲而上升笔触,像翻滚的浓云,更像跳动着的蓝色火焰,这是梵高掩饰不住的内心的激动。那颤抖而跳跃的笔触让我们感觉到了其内在的狂热。试想梵高如果用安格尔的笔触来表现,那还会有梵高吗?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同的笔触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也就是康定斯基所谓点和线的“张力”。
除此之外,对描绘对象的夸张和变形也是很有表现力的一种方法,比如蒙克的《呐喊》中,画家为表现惊恐的呐喊之感将主人公整个身体“软化”,扭曲成奇怪的“S”形状,面部被变形成一个正在呐喊的骷髅。这样的夸张使得这呐喊来的更加惨烈、刺耳,更加穿透人的心灵。
再如夏加尔的《我与村庄》将人物和羊的侧脸对视,均分画布,从画面中心放射出所有的图像,就像浮现在眼前一样。以这样的构图..表现出画家的内心与村庄的亲近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再有其《生日》中描绘了画家腾空而起,吻着手捧鲜花也正要冉冉起飞的妻子,浪漫的爱情鲜活的跃于画上,这样充满想象力的画面使其情感溢于画外。
综上所列,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眼神和表情、夸张变形的手法以及特殊的构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诸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当然,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来帮助我们,使我们成为一个富于表达情感的画家,在此将不再赘述。
二、真实的情感才能触动人的心灵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我国宋代词人辛弃疾对“愁”的感受和表达过程,从“不识”愁,为了写词而“强说”愁,到“识尽”愁,却发出了“欲说还休”的感慨。真正的情感来自于自己亲身的生活体验,当诗人“年少”不知愁的时候,又怎会知道愁是什么滋味呢?为赋新词他也只能“强说愁”,他那时的情感是臆造的,不真实的,这样的诗显然是不会打动人的,最多只是些矫揉造作的词藻而已;当他真正知道什么是愁的时候,才会以真实的情感发出令人回味悠长的感慨。这样的情感才是真挚的,是美的。
真正的美存在于人类的情感之中,世界的真与善也蕴含在人类的内心深处。就像诗人后来的愁,乃是来自内心深处深切的情感。而情感一旦在人脑中产生,它就产生了一种力量,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能量。它作用于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乃至艺术家),与接受者产生共鸣或认同。产生共鸣或认同之后,接受者则会对此作出一种审美的评价或审美反应。这也是艺术家在认识和表达过程中都必须以其真实的生活感受为前提才有意义的原因。也正因为这样,艺术家才能体会到存在于人类情感之中的人类真正的情感之美。若不如此,人类的情感只是一种苍然无力的论辞,产生的作品则会流于神秘、空洞,而那些所谓的认识在其本质上也必将是对艺术的亵渎。
所以说真实才具有美感,比如喜悦、悲伤或嫉妒这样的情感,无论积极与否它都是人的心理状态真实的反映。这是一种“纯粹的美”,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人为性。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呼吸,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于生的欢乐、死的痛苦、对爱情的向往、对孤独的恐惧和空虚带来的焦虑……这些活生生的人,才散发着纯粹的自由的真实的美。这美无处不在,它存在于赤子清澈的眼睛里,存在于女孩羞涩的笑靥上,存在于饥饿者苍白的双唇上,也存在于老人悠然的皱纹里……只要用我们的心灵去体验、去领悟,纵一双沉思的眸子亦给我们无限的触动。
笔者在毕业创作中便是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创作的题材。这是我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最熟悉也是最充满感情的。在我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积淀着我的回忆,他们是我永远的财富。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需求奔波着,但每个人都以其自身的存在影响着对方。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与我发生的每件事都记载着我的情感变化,我想使我的每一幅画都成为生活的记录。我想用它们构筑起我自己的艺术殿堂,我的情感经历越丰富,这个殿堂构筑得就越完美,从而使我的作品的情感愈加的丰富。
我的毕业作品《Look--Thisshadow.》,正取材于我寝室的同学。当时他们喝了红酒,由于酒精的作用,使他们非常的兴奋,其中一个人拿起了红酒瓶漫无目的的舞了起来,并邀请另一个人一起“舞蹈”。他们的状态体现出了一种极度松弛的醉态,看到这一幕我非常的激动——这不就是尼采所谓的“酒神精神”吗?他们面对着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却在一个偶然的夜晚,由于酒精的作用使他们暂时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尽情的挥洒那短暂的自由。在当时,我产生了将这难得的状态记录下来的冲动,于是,伴随着灵感的出现,很快便打下腹稿,将这瞬间的感觉记了下来。接下来便是漫长的构思阶段,要表达这种感情,构思是关键,起初为了使画面保持这种感觉,我如实地将当时所见的情景尽数表现出来,然而当我画出草图时,却发现与我之前想的大相径庭,画中人那种微醉的精神状态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中琳琅满目的点缀。鉴于此,我将画面进一步简化,只留下了白墙、灰地板和表现的主体,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用错落的空间使画面统一而丰富,还可使整幅画带有一丝丝的神秘感,这正是我想要的!
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我对画面的色彩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将画中的颜色尽数抽去,只剩下人物面部仅存的一点色相,其它都以黑白灰代之。这样一来画面就只是在近似单色调中寻找变化了,背景的灰白与人物的黑色衣服及灰色的地板形成对比,从而使色彩的灰给人带来了情绪上的灰色调,这种灰色情调恰与最初人物
那种“醉”的状态相吻合。在这期间,我用刷子将人物轮廓甚至眼睛扫虚,显示那种醉酒后精神的玄虚感。并将投影夸张放大,以显示人物松弛的身体后紧随着其沉重的灵魂。为了在错落的空间里寻求平衡,画面是由地板上的一点(即人物脚的位置)放射出来,并强化了地板的机理,放大了地上的纸片。在最后的整理阶段,加上了英文标题“Look——Thisshadow.”,使画面的装饰意味显现出来。
从总体上看,此次创作还是比较顺利,从选材立意到对色彩的斟酌都是一气呵成。纵观我此次毕业创作,也是尽我所能的表现了我在这个世界当中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无助时,想寻求一种短暂的休息的渴望,以及表现在当下青年人或渴望、或孤单,或脆弱的精神状态。这要感谢我身边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真实的生活,我的创作是不可能完成的。正是他们给了我深深的触动,使我发现在严酷的夹缝里,任有一些柔软的、脆弱的东西是值得我们珍藏的。
三,结语
在我少年懵懂之时,就曾被罗中立的那幅《父亲》所深深的感动。在画中,一位饱尽沧桑的老农手捧着碗,那深沉的眼神和铜色的皮肤诉说着中国农民的坚韧和伟大,这个形象俨然是我自己的父亲。在那份坚韧不拔中不知倾注了画家无限的真情实感。再来看看米勒的画吧,诸如其《牧羊女》、《晚钟》等每一幅画都充满了对农民深切的关怀,这是多么的“亲切而感人”。它们(米勒的作品)洋溢着画家多少真挚的情感!没有体验过劳动者苦难的创作者,不会知道劳动者的伟大,也绝不会创造出像罗中立和米勒等这样充满感情的作品。自古以来,那些没有倾注真挚情感的作品既不真实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美,纵然在眼前能获得一些利益,但在真理和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没有承载着真情实感的作品必然会像鸿毛一样被清风吹走。只有承载着情感的作品才能承载历史的沧桑和纯洁,才能承载生命的坚韧与伟大!
总之,在油画人物创作中,真实的情感才能触动人的心灵,一个对生活有着丰富情感体验的画家,适时的抓住灵感,再加其合理而恰当的选材与巧妙的技法,就能很好的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出其思想感情,从而创作出真实而永恒的作品。作者:陈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