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

开学了,今起集中到校,获悉五个同事确认已调离,其中四个进城区学校任教。刚闻此讯,让不少同事感慨和深思。“人往高处走”,这样自然规律不可阻挡的!谁不向往给自己带来生活便捷和发展空间的城区学校?可此时也给原校领导带来挑战,给课务分工带来麻烦,虽说有两个新教师加入我校,可毕竟是新手,而离开的几位都是从教三年以上,甚至达到十余年教龄的骨干教师,他们进入城区当然对城区学校有益,谁会想到这样下去对乡镇学校生存和发展产生怎样的负面效应?!

都说“县域内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可眼前所见到的差距仍在扩大。成绩好的学生家长情愿多花钱让孩子到城里就读,家长重视子女学习的托关系找门路进入所谓名校,年轻能干的谁都想离开乡镇进城区上班,关系硬的根本不屑农村早已融入城区。结果农村学校里的学生大都是二流三流的,留守在此的教师要么是年岁较大,要么是教学业绩不咋的,要么就是被一顶官帽子“扣住”的。

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国家有关部门曾提出切实举措竭力向农村倾斜。如实行乡镇教师的经济补助,但迟迟难以落实;实行城区与农村教师的交流,好像就只说说而已;城区晋升高级职称等需有在农村的从教经历,那么这些离开农村的教师正是符合条件的人选,而一直留城任教的教师大都有其“背景”。

为什么好教师留不住,他们总向往进城工作?

首先确实城里教师的发展空间大机遇多。比如在农村上公开课只是面向全校,而在城里就不同了,级别马上提升,面向的是全区各校。其次在城里的工作容易出成绩。付出同样的劳动,在城里易见成效。因为城里学生的基础扎实习惯良好,城里的家长远比农村的尊师重育。

在城里辅导学生或从事家教,其收入远比农村高许多,这恐怕也是一部分人看重的。眼下一部分教师早将住房买在城里,这样能在城里上班,免去了来回奔波忙碌,安居乐业人皆向往。

在乡镇工作从教,眼界不宽见识不大,个人发展空间受阻。环境决定了自己被束缚在狭小的天地里,不少人就这样浑浑噩噩一辈子!现在年轻人看到过来人的经历,前车之鉴当引为自戒。有的领导还缺乏学校的长远发展观念,不够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够热情关心年轻教师的工作生活,学校还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一些教师难以实心实意服务于本校,总想机会另寻高枝。

如果教育部门的政策法规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如果局长校长等大小领导都能着眼长远考虑立足本职着想,如果教师们都能以爱生敬业为操守,如果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差不多的待遇,如果教育人不去人为扩大教育资源的差异,如果···,那么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能真正化为现实,教育的兴盛就会成为该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必将助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果能如此,那就不会有一个或几个“人往高处走”,从而使乡镇学校遭遇冷落。而是教师们感到自身尊严和幸福,是这一地区村民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愿这样的梦想不久能够实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