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审计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内审才能有为有位

《古文观止》一文云:「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意思是说: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叶适曾说:「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他指出,必须从具体事物中总结出规律和原则来。

在现实中,多数审计人员比较重视审计方法的研究和审计报告的撰写,而没有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特别是通过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为审计成果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审计结果的运用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审计项目的目标实现,关系到审计的权威性。审计成果的转化,关乎审计工作的功能作用的发挥,关乎审计价值的体现,关乎审计工作的前途命运。如果这「最后一公里」跨越不过去,审计何谈「有为有位」?

审计结果是指审计部门组织实施审计时发现的问题和据此形成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专项报告、汇总报告等各项审计文书资料,如何促进这些审计结果的充分有效运用,并升华到审计成果,需要按照以下途径,不断探索和实践。

01

  针对被审计单位

1.通过「回头看」,开展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督办、复审、后续跟踪审计,力促审计决定执行和整改意见落实。

(1)看是否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管理措施,防止屡查屡犯。主要成效体现在企业风险体系的完善,对风险地图或风险清单进行删减或补充完善,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内控制度和优化业务流程等,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屡查屡犯问题。

(2)看是否根据审计发现问题严重程度和损失金额大小,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于严重违纪违法的人员,可通过适当的经济处罚、调整岗位、降职、撤职、甚至移交纪检监察或公检法,逐步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形成依法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2.通过审计整改情况的评估,有效提升审计整改成效。

(1)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台账,严格把握「完全整改」 「部分整改」「未整改」的判断标准,根据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打分。

(2)根据企业历史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建立分类审计机制,把企业分为A、B、C等类型,对频发重大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单位增加审计频次和力度。

(3)督促被审计单位将审计结果作为所属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与下属单位干部员工考核、任免挂钩。

02

  针对主管部门

(1)专业职能部门对审计发现问题应组织企业举一反三,排查类似问题,组织协调督促企业及时整改。由点及面完善相关专业板块或条线体制机制、相关风险体系、内控制度和业务流程。

(2)整改情况与绩效考核结合,促审计结果运用。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参考,同时要组织督促整改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等方面问题。

(3)纪检监察机构对审计移交涉嫌违规违纪或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等问题线索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并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处置结果。

03

  针对审计部门自身

(1)借助「管理建议书」「审计提醒函」等形式,发挥审计增值作用。

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入挖掘问题根源、揭示问题本质,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向被审计单位或管理部门出具除审计报告建议之外的独立的管理建议书、风险提示函等,促进完善体制机制和优化业务流程,发挥审计的增值作用。

(2)建立定期汇报制度。

定期对审计结果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综合报告,向党组(党委)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汇报。重点从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环境、内控制度建立的有效性方面提出建议。

(3)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对审计中发现的严重问题和重大风险事项,形成专题报告,向专业分管领导汇报。

(4)问题推送制度。

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定期汇总,向公司领导层报告,并推送相关部门。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比较多,可以通过对多个项目进行归纳形成简短的专题报告。

(5)建立「审计通报」制度。

对审计发现存在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单位或个人,经批准后,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公告,发挥审计报告警示教育作用。同时,鼓励其他单位通过审计通报进行自我检查,发现不足,起到免疫效果,实现审计一家教育一片的目的。

(6)梳理历史数据,总结审计规律。

对审计历史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总结问题发生的规律,形成常见问题库或典型案例库;对审计对象进行风险画像,形成风险预警模型库;总结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技术,形成审计查证指引库或方法库;对常见问题和风险引用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归纳,形成常见问题定性库;分析业务数据与常见问题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审计数据模型库。通过上述大量的总结、提炼,构建我们审计工作的智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