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送学

在早上上班的途中,我几乎每一天都能看到一对对送学的父母,他们或帮小孩提着书包,或拿着吃喝的食品,或双手抱着或一手牵着,都会亲自把小孩送上单位集中接送的大班车,在班车还没有启动前,他们还会在车外隔着窗户用眼睛和小孩对话,一副千言万语依依不舍的样子,直待班车发动、驶离、远去,他们的神情还是那么留恋和不舍,久久不肯离去,就是想多看一眼。这一幕幕的场景让人触动不已,由此想起了我曾经的求学经历。

三十年前,我带着对知识的渴望第一次走进学堂,那还是上幼儿园,父亲从家里扛了一张小木桌,我自己则提着一个小板凳,两人一前一后走在上学路上,父亲兴奋地和同样是送学的家长打着招呼。太阳很好,我们当时的心情也很好,因为新的生涯开启了,于父于子都满载希望,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现在自己的下一代终于可以入学了,对一个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来说,是多么渴望儿女能够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不再从事繁重辛苦的劳动生活啊,这便是每一个农民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真实写照。

幼儿园一个学期的学费是50元,没有正规的校舍,办在大队废弃的碾米厂里,离家不算远,也就一里地的距离。幼儿园没有就餐条件,一日三餐都得在家里吃,因此,我们这些五六岁的小孩都是结伴上学,结伴吃饭、结伴放学的,整个过程没有一家的孩子有父母相送,在他们的观念里,把你送到学校后他的责任便算尽到了,好学歹学就是靠自己的造化。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父母们一个学期充其量就送一回,那就是开学的第一天,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放心你拿着学费去报到,怕弄丢了,得他们亲自把钱交到老师手上才放心。往后,他们就不会再有送的举动了,因为需要送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学校犯了事,得由家长送去和老师做一个交代,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因此,我们都习惯于自己去上学,不论春暖花开还是寒冬腊月,都是一群群像放羊似的走在路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谈天说地嬉笑打闹,完全忘记了饥肠辘辘衣衫褴褛的窘境。家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背一个商店里买的书包,条件差的是用母亲自制的书包,条件最差的书包都没有,就是找一个塑料袋子装书,把笔握在手中或装在口袋里,像我这种情况是提塑料袋的,一个学期还没有结束,书本就找不到了,或撕毁了或丢失了,谁也不知书本去了哪里。穿着方面,没有校服,都是穿哥姐穿过的衣服,冬天里都是一双单胶鞋,有时因为起床起得晚了,放完牛来不及吃饭,胡乱地穿着鞋,一路飞奔着赶往学校,呼哧呼哧地跑进教室开始早读,要是在夏天,少数人是穿凉鞋,大多都是赤脚上学。

我的印象中,在春秋都是可以赤脚的,刮风也好下雨也好,赤脚走在上学的路上,寒冷并不见得有多厉害,它根本无法阻止你那双求学的赤脚。我们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还有雷打不动的家务劳动,比方说放牛、割草、挑水等,家长们在相互比较成绩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在比较谁家是小孩勤劳,帮家里干了多少多少活,这是最津津乐道的,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勤劳形象却让许多家长都艳羡不已。

时代的发展进步是众望所归的,也是谁都不能抗拒的,丰富、先进、发达是我们现在的主流生活了。我一直都认为物质条件的优越并不能促使人心智的成熟、并不能增加人的责任担当、也并不能助推人战胜困难的勇气,有时还起着相反的作用。现在的小孩不愁吃不愁穿,各式的营养都补充得很充足、各种的教育进行得很及时、各类的知识吸取得很丰富,他们都俨然成了一个个知书达理无所不能的小大人,但唯独缺失的是对艰难困苦的体会与尝试,酸甜辣便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