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天才崔浩:奉命编北魏国史,因写得太真实,在刑场淋尿后被杀|资治通鉴|太武帝
玄舅崔浩,每与玄言,叹曰:“对子真使我怀古之情更深。”浩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玄止之曰:“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有几人!宜加三思。”浩不从,由是得罪于众。——《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谈《资治通鉴》,今天千古君来说说《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北魏天才文物崔浩。
崔浩,在北魏史上是一位才华出众、见识过人的大政治家,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曾辅佐过北魏太武帝祖孙三代,且在北魏统一北方的道路上,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崔浩的晚年是不幸的,被拓跋焘无情斩杀,就连亲戚家属也都受到了牵连。
当时,崔浩的处境并不好过,他是汉人,而他所在的朝廷则是鲜卑政权,其地位也可想而知了。作为当时汉族世家大族在少数民族政权中的代表,崔浩非常清楚汉人与鲜卑人之间存在的隔阂,也知道如果触犯了鲜卑贵族的民族感情,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也是因此,他在北魏做事非常谨慎,连说话,都是仔细思量之后才敢发言。
虽说如此,但崔浩有时候也会犯错。
就如本文开头《资治通鉴》所记载的那番,崔浩作为一个汉人,胆子居然大到要去改革,要去创立新的规章制度。虽然当时有卢玄劝他,可他还是要跟皇上反应,最后不但没有改革,反而崔浩自己变成了大臣们的公敌。
浩不从,由是得罪于众。——《资治通鉴》
除此事之外,崔浩也曾口误过,犯过忌讳。
比如有一次,著名的士族王慧龙从江南到了北方。当时,崔浩的弟弟因为羡慕王氏门第高贵,便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王慧龙。
此事在当时惹出了不少闲言碎语,有人说王慧龙根本不是真的王家子弟,是冒牌的。听到这些话后,崔浩坐不住了,他根据自己研究族谱所得到的知识,知道王氏门中世世代代都长酒糟鼻子。而正好王慧龙就是酒槽鼻,凭这一特征便可断定王慧龙是真的王门子弟。验证之后,崔浩便非常高兴的喊道:“王慧龙是真正的王门子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
崔浩这不喊还行,喊了之后便犯了大错误了。因为当时是在北魏境内,在那里只有鲜卑人才称得上贵族,那崔浩说王慧龙是贵族,自然就是犯了忌讳了。
此事被报告给北魏太武帝之后,皇帝立即召见了崔浩,大加训斥。如果不是崔浩知道自己“犯错”,承认了错误,此事还不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呢。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在那个时代,民族问题也一直是北人和南人间最大的问题。如有不慎,便会引来杀生之祸。不仅如此,如果你在北方说鲜卑族的错误,也会引来杀生之祸。就如崔浩一般。
崔浩能在北魏历经三代,其看人说话的本事自然是有的。可尽管如此,崔浩最后还是死了。
在崔浩晚年时,他曾奉命编北魏的国史。编史书,头等重要的自然就是实事求是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崔浩编写的时候,便把鲜卑族过去的发展历史都原原本本的写了出来,并刻在石碑之上,竖立在都城路边。
后来在鲜卑族人检查之后,脸色当场就变了。因为,崔浩把鲜卑族如何如何落后,贵族之间怎么争夺土地的都写在了上面。这在鲜卑人眼里不就是摆明着骂祖宗吗?于是,一些贵族便把此事添油加醋之祸,告到了皇帝那里。
北魏太武帝一听,这还得了,立即便召来了崔浩。因北魏政权当时已经巩固,崔浩这等谋士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太武帝便判了他死刑。
行刑那天,崔浩被装在了一辆囚车之中,被几十名士兵押着前往刑场。到了刑场之后,这些士兵开始轮流向囚车撒尿。可以说,崔浩是在侮辱之下死去的。
在我看来,崔浩之死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在太武帝身上,而是在他跟北魏贵族的矛盾身上。而这一矛盾,早在崔浩想要改革时就已经存在了。“修国史”一事,只不过是崔浩被害死的一个导火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