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除了补肾还要治少阳?!
足跟痛多数认为属于骨刺,因此成药很多藤黄健骨丸,骨刺片等大都是补肾健骨等入手治疗,有些有效有些无效。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
前几日治疗一例足跟痛患者,于某女,45岁,伴有小腿酸痛,口干口渴,不欲饮,口苦,纳可,眠可有汗,大便不畅,日一行,尿黄。舌红苔薄边有齿痕。
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防己10克,穿山龙30克,木通6克,络石藤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
二诊:腿酸,足跟痛大减;胸闷减,口干口渴不欲饮,口苦多汗减,大便通畅,尿黄。守方石膏加量改为40克,再加威灵仙15克,加强通络。
本案五剂奏效,症状减轻,可见有效,所谓有效就是硬道理。这个方其实从六经辨证论治角度入手。患者口苦口渴属于少阳阳明,因此选用小柴胡合加减木防己汤合方加减,和解少阳清湿热,再加通络之类络石藤穿山龙等。
《素问·厥论》:“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少阳脉经气逆乱之时就会产生骨病,临床症状表现为骨与关节不灵活,腰部不适,颈项部不舒;同篇其他经脉“厥逆”多以内科疾病为主;由此可知“少阳”与“机关”二者关系密切。《素问·诊要经终论》言:“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正因为少阳者气终,致使“百节皆纵”。同时《灵枢·根结》曰:“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少阳为枢……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骨摇者”为骨节迟缓不收,站立不稳,可取之少阳。此3篇经文对《灵枢·经脉》篇内容进行了拓展与补充,这样《内经》中“少阳主骨”的理论思想从生理到病理乃至治疗都详细描述了少阳与骨的关系。
现代医学对“少阳主骨”的解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于全身性骨痛,二是应用于骨质强度下降、稳定性降低、易发生骨折的患者。谢健[3]以足少阳经穴位为主治疗痹证、腰痛、牙痛、头痛等52例患者,针刺2个疗程后显效20例,占总病例数的38%。“少阳主骨”系列研究早已纳入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项目,由此可见其理论价值及临床意义。
“少阳主骨”与侧重于藏象内容的“肾主骨”,二者有理论基础的差异,但也有密切的联系,肾主骨生髓,强调人体的生长发育,临床上各个阶段和类型的骨病都可责之于肾,但骨痛及骨折部分可运用“少阳”理论指导。二者皆可为针灸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纵观《黄帝内经》前后多篇论述“少阳主骨”的经文,其前后贯通,不相矛盾,理论架构完整。足少阳循行经过人体诸多骨与关节,包含多个主治筋骨疾病的腧穴,且“厥逆”之时表现为骨关节不利,以上均可从经络学说的角度论证“少阳主骨”的理论内涵。“少阳主骨”理论思想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有其独特的内涵,经文中系统地阐释了其生理、病理及临床特征,而且临床上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筋骨症状。总而言之,“少阳主骨”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治疗骨病具有重大意义。
本案无论从西医检查结果看,还是中医理论看,这例确实属于少阳主骨,加之阳明湿热阻碍经络不通则痛。临床有些骨病如果补肾壮骨效果不佳,可以考虑从少阳,论治也许有不一样效果。在方剂运用当中也可以考虑骨病从少阳治疗,比如已有复元活血汤,就是从少阳入手加入血分药,可以疏通一身气血瘀滞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等,理论是通而不痛。因此引申柴胡桂枝汤可以治疗少阳太阳合病,也可以治疗风湿骨痛出现少阳见证者;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散寒治骨痹一类;另有一身疼痛属于周痹不可祛风,需逍遥散加郁金等桑枝等疏肝理气活血通络,都是从少阳主“骨”论述。这则医案仅做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