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冲刺丨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总结,考生必看!

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反馈)

[基础知识填空]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2.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一是经过完整的      ,二是适宜强度的      。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进行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通过      传递。
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       中,只能由       释放,然后作用于    ,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5.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   或阴离子(Cl)的   。
6.神经元上静息电位表现为     ,产生机理是     外流;接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     ,产生机理是     内流。
7.兴奋传至突触处时发生电信号→       →      的转变。
8.神经递质有兴奋类和抑制类。当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特异性结合后,会立即被酶分解失活或被移走,否则将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9.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      。
10.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     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有     、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1.         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而           和         均可升高血糖。
1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3.各种激素在生物体内都具有    和     、通过     运输、作用于   、   的特点。
14.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      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15.冷觉、温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     上,冷觉与温觉的形成部位是     ,而体温调节中枢在      。
16.体温平衡是由于产热与散热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促进产热是    作用,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17.水盐平衡的中枢在      ,渴觉中枢在      。
18.血糖调节以    调节为主,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是    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    作用。
19.糖尿病的病因之一是胰岛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易错易误判断]
1.反射是在神经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应,另外每个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3.在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4.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本质是相同的。()
6.突触前膜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8.神经递质分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9.突触小体属于突触。()
10.大脑皮层H区损伤后听不见别人说话。()
11.激素对细胞的代谢起催化作用,且与靶细胞结合后持续发挥作用。()[来Com]
12.激素作用具有专一性,每种激素只能作用于一种或一类细胞。()
13.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14.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侧重于生长,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侧重于发育。()
15.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所以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只有肝糖原。()
16.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小肠吸收葡萄糖来增加血糖浓度。()
17.肝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没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18.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
19.当人长时间不饮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考点回扣9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br

[基础知识填空]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一是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二是适宜强度的刺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通过突触传递。
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5.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
6.神经元上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机理是K外流;接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机理是Na内流。
7.兴奋传至突触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8.神经递质有兴奋类和抑制类。当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立即被酶分解失活或被移走,否则将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9.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10.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1.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升高血糖。
1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3.各种激素在生物体内都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14.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15.冷觉、温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内脏器官黏膜上,冷觉与温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16.体温平衡是由于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促进产热是协同作用,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17.水盐平衡的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18.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19.糖尿病的病因之一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易错易误判断]
答案:1.×(解析: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2.×(解析:反射弧不完整就能完成反应,但是不叫反射;另外每个反射活动的完成不一定经过大脑皮层的参与,如膝跳反射只需要经过脊髓)3.×(解析:在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但是,单独在神经纤维上是可以双向的)4.×(解析: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等。)5.×(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与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是化学信号,本质是不相同。)6.√7.×(解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8.√9.×(解析: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不能说突触小体属于突触)10.×(解析:大脑皮层H区损伤后听不懂别人说话)11.×(解析:激素对细胞的代谢起调节化作用,且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被灭活。12.×(解析:酶和激素作用具有专一性(对),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全身细胞。))13.×(解析: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14.√15.×(解析: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葡萄糖),但是参与调节血糖稳定)16.×(解析: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来增加血糖浓度)17.×(解析:肝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也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18.×(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单是由垂体释放)19.×(解析:当人长时间不饮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考点回扣1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基础知识填空]
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      、      和       等。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
3.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          三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指
;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                等。
5.人体免疫的第   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6.体液免疫过程中,      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      细胞吞噬消化。
7.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   细胞,进而与     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8.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细胞,且一种      只能分泌   种抗体。
9.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   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    细胞。
10.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二次免疫反应   ,产生抗体   。
11.胞内寄生生物,    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    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   免疫清除。
12.免疫功能异常会出现:     、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
[易错易误判断]
1.细胞外液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2.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完全相同。()
4.内环境稳定的人,其生命活动就一定正常。()
5.细胞只要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6.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均需抗原的刺激。()
7.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8.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但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
9.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抗体。()
10.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并消灭抗原。()
1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13.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14.癌细胞的清除说明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5.进入人体的弹片能作为抗原。()
16.抗原的最终消灭离不开吞噬细胞。()
17.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18.骨髓遭到破坏,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19.切除胸腺,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
21.艾滋病致死的直接原因是HIV破坏了免疫系统。()
考点回扣1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基础知识填空]
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指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5.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6.体液免疫过程中,浆(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7.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进而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8.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效应B)细胞,且一种浆(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
9.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10.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二次免疫反应快,产生抗体多。
11.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清除。
12.免疫功能异常会出现: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
[易错易误判断]
答案:1.×(解析:脑脊液)2.×(解析: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3.×(解析:血浆比组织液和淋巴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4.×(解析:内环境稳定的人,其生命活动不一定正常,比如:色盲)5.×(解析:各系统和器官协助)6.×(解析:T细胞、B细胞、的形成不需抗原的刺激。)7.×(解析.浆细胞不能够识别抗原)8.√9.×(解析: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10.×(解析: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但是不能消灭抗原)11.×(解析: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12.×(解析: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13.√14.×(解析:监控和清除)15.×(解析:)16.√17.×(解析:进入人体的弹片不能作为抗原,抗原的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有抗原决定簇)弹片没有抗原决定簇,也不会被吞噬细胞吞噬)18.√19.√20.√21.×(解析:艾滋病致死的直接原因是:HIV破坏了免疫系统,死于其他细菌病毒入侵或者发生恶性肿瘤)
考点回扣11 种群和群落

[基础知识填空]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    法和     法。

2.     和     、     和         决定种群的大小,     和  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3.在     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量,又称K值。

5.K值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    、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6.种群数量变化包括     、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7.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       以及群落的演替。

8.群落的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9.种间关系包括     、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0.群落的     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    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11.群落的演替包括    演替和     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    和    。

12.一般来说,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         ,稳定性   。

[易错易误判断]

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它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2.一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有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也可用样方法。()

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数量。()

5.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6.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7.种群的“S”型增长,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8.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9.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10.群落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1.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12.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群落的影响总是破坏性的。()

1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考点回扣11 种群和群落

[基础知识填空]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3.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5.K值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6.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7.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8.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9.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0.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11.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2.一般来说,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

[易错易误判断]

答案:1.×(解析:种群是由一定区域,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组成的)2.√3.√4.×(解析: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数量和边缘的: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记右原则)5.√6.×(解析: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还和空间面积有关。)7.×(解析:环境阻力)8.√9.×(解析: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10.×(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1.×(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12.×(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一般会发生变化)13.×(解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群落的影响不一定是破坏性的,如:退耕还林)14.√

考点回扣12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基础知识填空]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         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                 、        、         、          ,其中             为自养生物,                   为异养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生态系统具有          、            和          传递三大基本功能。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    、传递、转化和     (输出)的全过程。
(1)能量的源头——     ;
(2)起点——                        ;
(3)总能量——                      ;
(4)渠道——                     ;
(5)流动形式:                  ;
(6)能量转化:太阳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热能(最终散失);
(7)特点:            和           ;
(8)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
4.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反复,具有     性。
5.生物圈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但能量是   流动、逐级递减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    信息、      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   以及生物    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方面:      稳定性和       稳定性。
9.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      多样性锐减等。
10.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加快,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
11.生物多样性包括     多样性、     多样性和      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    价值、      价值和     价值。
12.      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
[易错易误判断]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2.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细胞代谢,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5.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7.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
8.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9.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摄入的能量,粪便量是本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10.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光合作用。()
1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围只是在生物之间,且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1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其不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1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14.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1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16.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17.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18.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能量。()
考点回扣12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基础知识填空]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全过程。
(1)能量的源头——阳光;
(2)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6)能量转化:太阳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7)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8)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4.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反复,具有全球性。
5.生物圈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9.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0.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加快,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
1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12.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
[易错易误判断]
答案:1.×(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2.√3.×(解析:硝化细菌都是生产者)4.×(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由生产者、消费者组成。)5.×(解析: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但是不能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6.×(解析:种类)7.×(解析:碳酸盐)8.×(解析: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10%,到20%,也可能低于或者高于,但是不能人为的提高能量传递效率)9.×(解析:)10.×(解析: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摄入的减去粪便中的能量)11.×(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围可以在生物之间,也可以生物和环境之间)12.×(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如草食动物的增多导致草消耗过多,反馈调节引起草食动物减少,利于恢复草的生长.)13.×(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14.×(解析:水稻、鸭、害虫和杂草不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环境两部分)15.×(解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不一定越大,如大树和虫子)16.√17.×(解析: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的元素)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