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老后难相处的父母,“界限感”比“孝顺”更重要

你爱自己的父母吗?

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爱,他们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长大,说不爱不成白眼狼了吗?

你和父母的关系好吗?你愿意和他们相处吗?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你愿意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吗?

回答这些问题你似乎迟疑了。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成人,父母也渐渐老去,当“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角色发生转换后,问题也显露了出来。

在我们身边,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例:

爱父母,却没办法和他们相处;

爱父母,却只能靠中间人传话;

爱父母,却只愿付出金钱而不愿付出时间;

爱父母,却对他们的关怀询问避之唯恐不及;

爱父母,却无法忍受他们的唠叨碎念;爱父母,却不肯面对他们越来越需要你的现实……

不管你是否愿意,父母终将老去,需要你照顾的一天迟早会来临。爱不会改变,但你准备好了吗?

如何陪伴父母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受伤害,是摆在每一个中年人面前的课题。

而《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则是与年长父母良性相处的实用手册。这本书的作者是格雷丝·勒博与芭芭拉·凯恩,他们是有着超过30年资历的临床社工师。

1982年,二人共同创立了“暮光服务网”这个全国性的看护网站,专门协助个别家属关怀和照顾家中长者,有丰富的老人看护经验,面对许多难相处的父母,他们提出了最务实的应对建议,帮助你用更健康的陪伴心态,与家中长辈实现更顺畅的沟通。

伴我们长大的父母终会老去,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做好心理准备,陪伴、接纳父母?如何理解父母的言行并恰当地应对,避免和父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中?当你转换思维后,与父母的相处就会变得轻松。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启“疗愈之旅”吧。

你的父母难相处吗?

知乎上有个话题叫做“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下面的回答里记录了数不清的绝望瞬间:

顺着他不行,逆着他不行,不说话不表达还是不行,没有活路可走的感觉;

如果不是过年,我想去上班都不想和父母相处;

有时候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血缘至亲,而是毫不讲道理的混混……

看着这些回答,不禁会产生深深的疑问,为什么明明是最爱的人却带来了如此多的伤害?

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开头,有一份“父母难相处程度有多高”的调查问卷,上面罗列了“难相处”父母的41种麻烦行为,比如:

对成年子女提出无理要求;

爱抱怨,看什么都不顺眼,极度挑剔;

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从不在乎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这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将难应付的父母分成了6大类,分别是依赖型父母、泼冷水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自恋型父母和恐惧型父母。

对照这份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其实大部分的老人在其成年子女的心里是难相处的,这不仅使亲子关系蒙上了阴影,子女的一生更是深受其扰。

最近几年有个心理学上的词语很火,叫“原生家庭”。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威力真的有这么大吗?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她表示,孩子对父母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会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他们会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然后模仿父母的行为。在原生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里,孩子无法获得来自外部的参照,会把在家里获得的关于自身和他人的信息当作普世真理,铭记于心。

这也佐证了阿德勒说过的那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生,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能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你就是在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做和解。

为什么父母老后难相处

父母的难相处,很多时候让子女感到无计可施。你会发现讲再多的道理、做再多的尝试都不一定有用。

那为什么父母老了以后变得如此难以相处呢?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找到问题的根源。

首先,是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中,提到一位母亲罗丝,她是典型的依赖型父母,一听到儿子要离开她就会生病,不管是儿子儿媳二人去度假,还是和朋友们去聚会,只要一离开她的视线,她就会头痛、胃痉挛。这样的状况多了,儿子儿媳不堪其扰,觉得她是在装病,母子关系变得很紧张。

经过心理咨询后,才得知罗丝在童年时期有过被抛弃的经历,这种创伤在晚年的时候显现了出来,让她时时担心自己被抛弃、被忽视。

当你搞清楚你的父母之前所遭受的苦难以及那段过往对他们的影响后,你可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用更多的同理心来和重建和父母的关系。

罗丝的儿子有此领悟后说道:“当我知道我妈妈这么难相处,是因为她的性格而不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松了一口气,同时,带着这种崭新的视野,我变得更加包容母亲。”

如果父母年轻的时候和子女的关系还算融洽,但到了晚年以后却变得阴晴不定难以捉摸,那可能是因为身体机能老化或是晚年遭受了某种打击以后带来的影响。

人逐渐变老后,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和打击,可以说,每个人的晚年都充满了无数的危机。

有人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或是严重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有人会面对亲人朋友的离世,或者是迁离故居等等。

就算是年轻人,遭遇以上经历的一种,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调适,更何况是面临多重失去的老年人。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如何做

当我们了解到父母难相处背后的成因,就已经迈出了理解的第一步。而理解,是改善和促进与父母关系的第一步。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 别急着动怒,别急着说理,别教父母怎么做,管住自己的嘴巴

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女儿:妈,你要我每晚给你打电话,但我偶尔总会有事啊!

妈妈:你有空做这做那,就是没空给我打电话!

女儿:(失去耐心)只要我没准时打来电话,你就开始担心,但你应该知道,我不可能每次都能准时呀!

妈妈:哼!

女儿:(怒气攀升)我真没见过你这么不讲道理的人!

这次对话双方都不欢而散,而且根本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你要记住,无论父母多么让你受挫,愤怒都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双方更难受。母亲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只看到了女儿的不耐烦和暴跳如雷。

这个时候,你首先要做的是,调整自己回应的方式。不要生气,不要发火,也不要讲道理,转移话题,转移父母的注意力。

2.同理父母的处境,认可并正视他们的痛苦

管住自己的嘴巴是避免冲突的第一步。接下来,你要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老反观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曾经热播电视剧《都挺好》里的父亲苏大强,在妻子去世后面临即将成为空巢老人的情况下,他不仅将软弱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还通过极其“作”的个性,让他的儿女整天围绕他转,每天为他解决一系列问题,引起观众的一顿吐槽。

但如果站在苏大强的立场,这种“作”其实可以理解。强势的妻子去世了,三个儿女关系不佳,自己又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他面临的处境是最难的。

假设自己是个老人,也许80多岁,或者更老;可能失去了不少动心,包括视力、听力、活力、行动力等等,你也许就能明白父母种种难相处的背后实际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力感。

很多时候父母的性格已经根深蒂固,身为子女,不妨卸下伪装,以理解的态度和他们相处。你要知道,你的父母绝非坏人,相反,他们也是自己性格缺陷的受害者。

3.对父母的要求设定界限

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孝敬父母的时候,看见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委婉地提出建议。如果父母不接受,就不要再提了,不能对他们心生抱怨,仍然要保持尊敬。

设定界限,是成年子女需要面对的一项重大难题。说“不”很难,尤其是对曾经予取予求的父母说不,更是难上加难。但越是这样,你越要向父母表明,哪些事你能做到,哪些事你做不到。

很多中国家庭都会面临的一个现实就是,当父母老去后,会不可避免地需要子女的照顾,需要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处,相处不好的话,会由此带来一系列家庭矛盾。

当父母表示要和你一起住,而你认为你们之间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太久后会对彼此的关系造成伤害,你可以直接和父母说:“爸爸妈妈,我认为我们之间无法相处太久,分开住对彼此都会好一点。”

设定界限,不是不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而是在体谅和尊重父母的同时,努力捍卫自己的立场,这是最最重要的。

就以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为例,可以选择在离自己家近的地方租一间房子给父母,也可以经常性地回去看望父母,或者是养老院、养老中心,只要你觉得这些地方远好过每天在一起相处的鸡飞狗跳。

记住一句话,受到控制还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你可以有所选择。

要做到界限感,就要克服愧疚感。

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霍金斯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发现最负面、最伤害身心的情绪,不是愤怒、悲伤和恐惧,而是羞愧与内疚二者合二为一的愧疚感。吊诡的是,自我要求愈高的人,愈容易感到愧疚,负担责任愈多的人,愈常感到愧疚。

请忘记他曾经为你遮风挡雨的高大形象,放下一定要让父母幸福的执念,不再坚持所谓完美的照护。因为,照护好自己的心,才能照顾好父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你改变不了父母,但至少可以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学会接受这一切,尽可能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并不再步父母后尘。

结语

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说,人到晚年,最大的功课便是总结一生——能正面、温柔地接纳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这份功课很难,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做好,这需要与生活中不断的失去与磨难做和解。晚年,是总结之时,也是我们与终将结束的此生和解之时。

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朱迪思·维奥斯特在她的经典著作《必要的丧失》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我们在失去、舍弃、放下中成长,这是必要的丧失。而这些失落的经验,无论好与坏,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人生。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此生只有归途。

父母已经陪了我们足够长的时间,就让我们好好陪他们走完这最后一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