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夭折”

10月16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相互保”的区块链保险产品,一个星期后,参与人数就超过了900万。除了支付宝品牌所带来的流量外,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也是“相互保”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巨大关注的核心因素之一。

而上线仅41天后,“相互保”告别历史舞台。

今天上午,蚂蚁金服发布公告称,自当日中午12点起,相互保将升级为“相互宝”,定位为一款基于互联网的互助计划。 

   

支付宝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升级之后,运营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相互保”由保险公司信美相互承保,相关保障由信美相互和蚂蚁金服共同提供,而升级后的“相互宝”则是由蚂蚁金服独立运营的网络互助计划。 

   

“相互保”改名背后似乎释放了一种信号。

互联网保险野心受挫

据相互宝发布的公告称,我们接到合作伙伴信美人寿通知,监管部门约谈并指出其涉嫌违规,所以信美人寿不能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的名义继续销售《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所以被迫交回蚂蚁金服运营。

同样,京东金融推出的“京东互保”也在上线两天后就被迫下架,空留数千名用户。

互联网企业之所以扎堆保险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普及保险理念,吸引人群和流量;二是借相互保险的名气,为销售其他保险和理财产品铺路。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其他保险产品在“相互保”页面开设了入口,寄希望把流量转化为商机。

不过互联网保险需要相关的资质和牌照,业内人士指出,2016年6月三家相互保险组织经保监会筹建后,目前并没有新增,网络互助依然游走在灰色地带。

值得一提的是是蚂蚁金服升级后的这个相互宝同样存在涉嫌违规的问题。一方面是蚂蚁金服旗下公司是否有相关保险产品经营牌照和资质,另一方面是相互宝这个产品服务本身是否合规,后续存在再次被监管部门叫停的可能。

模式本身存疑

相互保险在我国刚刚起步2年左右,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类似相互宝这种民间互助形式,缴纳额度小、参与门槛低,近几年来颇受关注。目前市场上规模较大的有轻松互助、水滴互助、抗癌公社、夸克联盟、e互助、壁虎互助等平台。

“相互保”和“京东互保”的背后都有保险公司的运作,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令人担心的地方,一是由于门槛设置低,逆选择风险高,给此类产品的持续运营增加了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这种创新是否符合监管要求,是否有政策风险,也尚待观察。于是在产品详情中,“相互保”对这两项风险也有提及,当成员数少于330万或者受政策影响,该计划就可能终止。

历时41天的相互保险创新以“夭折”告终。在业内人士看来,“相互保”只是相互保险“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品,但由于支付宝的流量加持以及信美相互的辅助,“相互保”承载了远远超过它负荷的关注度。  

  

围绕着“相互保”的,既有怀抱试探心的监管,又有担忧可持续性的网民;既有抱着恐惧心的传统公司,又有跃跃欲试的互联网巨头。 

   

LifeBanker亚太区顾问李俊明认为:变换身份后的相互宝具有品牌和流量优势,不过缺乏运营和服务经验也会在前期制约其发展,后续能否提供优质服务才是发展壮大的关键。

入驻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