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启:心香缕缕扑面来
心香缕缕扑面来
——读徐张然《被茶浸润的时光》
爱茶的我,得一本《被茶浸润的时光》(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似乎一下子就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茶香,更有他乡遇故知的美妙的感受。“茶亦醉我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此句足能表达此刻的我得一本书的感受。“这个世界,最能使我们心灵安宁的惟有大自然和艺术之美,懂得欣赏,我们就能为心灵找到永远的憩圆。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我们要学会忙里偷闲,让自己的肉身和心灵都闲下来,追求一种物质简单、精神富足的生活。”欣赏着这样的文字,感受到的是缕缕的心香和着茶香扑面而来。
爱茶的女子徐张然,算得上我的一位多年的朋友,人如茶,温婉典雅,一直在乡间的学校教书,可能是日久天长地与孩子们为伍,也使得她有一颗纯真的童心。“读书,喝茶,写作,我认为这是生活的三大乐事”,假如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人生也的确够简单的,这让我想起梭罗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当你简化你的生活,宇宙的法律将更加简便;孤独不会孤独,贫穷不会贫穷,也不虚弱无力。”
将一本二十多万字、一百多个短章串珠联玉的主线无疑就是文字所散发出来的芳香,正是这样的芬芳,使得看起来内容并无多大关联的“闲庭漫步”“且行且吟”“感思感悟”“往事如风”“故土亲情”等这么六个版块浑然成为一体。一百多个短章,就是一百朵绮丽的小花,散发着润泽心灵的香馨。徐张然结缘于文字,追溯起来要从懵懵懂懂的童年时代算起,“还记得一个灰蒙蒙的飘着细雨的日子,我们一家人为上南京大学读书的哥哥送行……”,就是这么一个极其普通的离别,打翻了她的心中的五味瓶,“我们站在村口的大树下,看着哥哥的身影渐行渐远,在蒙蒙的雨雾中模糊、变小以至看不见了……那时我还不知道用‘惆怅’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离别,只觉得心里一片空荡,一如远处灰色的、无边的天空。后来,我长大一些,喜欢读一些诗词,读到马致远的《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心头一惊,诗歌中那哀愁、优美的意境仿佛唤醒了我遥远的记忆……”文字的魅力震撼了她的心灵,爱上文字,这似乎就是最好的理由。
感悟人生,感念生活中的那些美好,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在徐张然文字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从寻常的小事中发现真善美,亲情、友情,即便是师生之情,回味起来也是兴味无穷。“女人的美是没有年龄界限的,无论是青丝满头,还是白发苍苍,都会焕发出不同的生机、不同的美。(《美丽的瞬间》)”这应该可以看成是审美情趣的升华,这样的升华无疑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的理性在她的另一个短篇《墓志铭中读人性》中互为印证,“人性是由正反两面组成: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好起来能做什么,还要看他坏起来不做什么,这样综合起来看,就比较公平了……人生在世,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果我们在这漫长而短暂的一生中,尽其所能把‘人’做好,到临终时,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总结,若能像前面的墓志铭中所言:尽管做过错事,但依然是个好人。那么,过去的一生也算问心无愧了。”这样的感思应该说闪烁的是思想的光芒。“当我们站在镜子前面自我欣赏时,不妨也借此机会鉴赏一下自己的灵魂。当为自己的容颜感到满足并报之一笑时,灵魂的容易是否也能发出让自己为之骄傲的光芒呢?(《欣赏灵魂》)”这样的话语,是能发人深思的,换句话说,能够发人深思的话语,才是有生命的。
生活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时会在这本朴实的文集里出现。用王小波的话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对于诗意的生活,徐张然的理解有些独到:“我想,它应该是更美好的、光明的、回味无穷的生活。诗情画意不是物质的产物,而是发轫于内心。心灵是一片天地,这片天地不拒绝来自生活的涟漪。当我们把人生的丰富视为五线谱上的音符时,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你更富有、更充实的人吗?(《诗意的生活》)”正是有这样宽广的胸襟,即使是最困窘的时候,生活也不乏情趣。“两个湿漉漉的一大一小的身影跨进了我家的大门,原来是一对乞讨的母女,很晚了,她们无处住宿,被人指到了我家来了。那时候,粮食不多,要饭的却多得出奇。我母亲的菩萨心肠在远近是出了名的,只要有人流浪在外无处安歇,总会被人指到我家,只有我善良的母亲才肯收留……‘妈,政府怎么不封你个官呀?’小妹说。母亲知道小妹淘气,笑着说:‘傻孩子,我能当什么官呀?’‘我看,有一个官最适合你不过了。’我们好奇地望着小妹,听她接着说,‘那就是——丐帮帮主!’(《餐桌上的回忆》)”读到这,实在让人忍俊不住。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善良,父亲的勤劳睿智,对于儿女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云:“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如果只追求辞采华丽而缺少思想感情,让人读起来一定会心生厌烦。反之,内容充盈,不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章,才是读者的最爱。《被茶浸润的时光》打动我的,恰恰就是溢满全书的心香。
责编:丁松 排版:丁智群
作者简介:范方启,安徽怀宁人,教师,安徽作协会员。迄今为止,已在《散文百家》《躬耕》《散文诗》《小说月刊》《金山》《作家天地》《美文》《四川文学》和《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民晚报》《今晚报》《扬子晚报》《宁夏日报》《大众日报》等一千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两千多篇,文章被收入各类年度选本数十次,常规出书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