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己能感同身受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这句话听起来是个病句,毕竟自己和感同身受在正常情况下很难搭配在一起,不过只要情景改变,结合现实考虑,就很容易得到这个结论。感同身受一般都是用来指代其他人在心理学和社科方面有至少无师自通的觉悟,并且对应在个体身上起作用。从来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即便是再关系亲密的人,都受限自身经历和意识肯定保持个性。
这里有两句名言很好说明,当然包括鲁迅——“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和“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从字面意义就可以读出,那种深入基因的寂寞。但觉醒自我意识后,寂寞并不存在,当人生被世俗任务和命运早已暗中标好价格所赠送的礼物所牵扯以后,那样的感受反而变得特别厚重。因为只有太过无聊,有太多类似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资本浪费,才会感觉寂寞。孤独,则是另外一回事。
孤独大概适用在事业和生活上,需要自己应付的一切烦恼。不好对外公开,也无法被感同身受,有时连要点敷衍都没被施舍,这时反而是我们对付的宿敌——现实可以提供支持。就像我给过的结论,“现实是最好的励志”。现实就像一道程度,既在验证本事,也提供参考公式。无论怎么唯心主义,包括物质在内的可接触真实时空,才是标准答案。
利用现实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人类的常规操作。人是群居动物,而且需要找经验并温故知新,再意识独立的人物都无法完全独立意识。永远没有永远,信仰也会崩塌,视野决定三观,再固执的思维也难免被现实征服,或许还会成为过去最讨厌的类型。现实限制我们的个性,同时也提供“捷径”成为最符合大众审美的群体。比如通过积累财富、威望和名声,哪怕是大量存在感,都能定义我们。
整合这些因素在个体并没起来时工作量不大,但繁琐,也无法被承包和分工,只能依赖自我调整完成进度。所以会孤独,因为这是无法被理解,连安慰都会失效。另一方面,当孤独不仅成为常态,更是生活、人生或者自我的一部分,那个体反过来会依赖孤独来推动成功。这也就是武侠小说中,宗师们动辄闭关。现实不存在,但同理:对自我有作用的对话,参与者不会超过一个人。六神磊磊归纳金庸小说就有个规律,越是重要的会议人数越少。
孤独只是工具,人才是主角,但这种情绪反映出来的就是开篇那个结论:只有自己能感同身受。皇帝都自称孤家寡人,他如果说自己很烦估计全天下都不信。但我们读过历史就知道,皇帝确实不好做,在巨大福利背后可能是会压垮任何人的现实。宋徽宗和李煜换个年代是大艺术家和大文学家,结果出生帝王家,就跟社会相互耽误。他们的孤独也是孤独,只有自己能领悟。
想要感同身受,除非跟自己对话。因为我们所分裂出来的“自己”,其实是自身现状结合现实和趋势导出来用于维持动态平衡的感觉。对自己感同身受,换个说法就是权衡利弊做决定,增加了主观互动的玩法。理解自己,有时并不容易,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