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真实含义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这个节日,远早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周代《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此处的牵牛、织女应为织女星、牵牛星,“襄”有变化、移位的含义。
甲骨文、金文中的七字,其形状是“十”,意思是交变、轮回。按《河图》《洛书》《周易》,“七”是阴阳加五行之数(生数),二(地、坤、生)、七(尽、成、极)同道,“七”是女子的生长周期。《黄帝内经》有女七男八的说法:“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七七,任脉衰,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甲骨文、金文“夕”与“月(肉)”同形,也是“女性”的含义。故“七夕”其实就是“七七(七月初七)”的含义,而不是指“七月初七的晚上”。因此,“七夕节”就是女人节、女儿节。
“七七(七夕)”中隐含“四十九”之数。按《河图》《洛书》《周易》,在一到十自然数中,奇数为阳(生数),偶数为阴(成数)。阳数一、三、五、七、九之和为二十五(25),阴数二、四、六、八、十之和为三十(30)。阴阳(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55),天地之数五十五减去五(小衍之数,生数)得到的五十(50)为大衍之数(成数)。用蓍草起卦时,为得到易之变(成数变为生数),要从所用的五十根蓍草中拿出一根,余下的数为七七四十九(生数)。这个数理与佛教的轮回转世是相通的,佛教认为人死后在七七四十九日内,经过七个阶段随业力投生。因此,“七七(四十九)”的含义是繁衍、生生不息、世代延续,这是七夕节、七七节的另一层含义,与女人节、女儿节也是相通的。
易中天说“七夕(七七)”不是“情人节”是对的,说“七夕(七七)”是“乞巧节”只是民间的俗称,并非“七夕(七七)”的真实含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