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谜案:千年盛典为何消失
音频正在赶来的路上,请各位客官随后在【喜马拉雅FM】APP中搜索 “大锤说史” 关注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友情提示
大锤粉丝交流群已经建立啦!各位读者老爷可以添加群助手微信:447925803178 进群!
咱们一起畅聊古今历史八卦,分享有趣的故事,大锤在这里等着您~
节目开始前,大锤要继续说一下题外话,现在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关键时刻,在此大锤向所有抗疫的逆向前行者致敬。
书归正传,2月4日是农历的立春,这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二十四节气之首,国内不少地方有在这一天吃春饼的习俗。熟悉咱们大锤说史栏目的读者听友都知道,我们这个讲史栏目是非常善于“蹭热点”的,之前我们在立春的时候也曾经推出过一期节目叫做《春饼和春卷曾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流行1500年后却消失于清末》。本期我们在立春之际,继续说关于立春的历史故事。
我们本期要说的,是一桩关于立春的历史谜案。
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同时也非常隆重的民俗节日。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立春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在这一天,汉代居民要在郊野组织迎接春天之神的仪式,而且这个仪式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只有在立春之时才有,其他夏秋冬三季都是没有的。
这种与神仙占卜相关的立春祭祀活动,核心点正是立春所代表的春耕工作,这可是古代农业社会的核心经济活动,因此民间和官府都异常重视,东汉皇家在这一天要搞出动以青色布置的车辆旗帜在东郊祭祀,并且发展出了一整套严肃的皇家祭祀礼仪。而在民间也流行迎接青衣青帽打扮的“春神”。
进入唐代,立春的活动集中在了立春第五日的春社。春社不仅是朝廷的大典,要组织朝廷宴饮并且还要给大臣赏赐,在乡里民间也表现出了更群体化更加热闹的特点,那就是以宗族和乡邻为单位,组织大规模的集体祭神活动,这个活动是杀牛宰羊的非常隆重的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分享春社的酒肉贡品,大吃大喝,热闹非常。晚唐诗人王驾曾经专门做诗,描述当时乡里春社饮宴的胜景,诗人写道:“桑柘[zhè]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到了宋代,民间的立春成为一场盛大的春神祭祀仪式。从汉代开始,已经有了在立春祭祀时使用春牛来送寒迎春的习俗,到了宋代,立春的迎春仪式,已经正式成为由官府操办、民间广泛参与的盛大祭祀联欢活动。
那时候,北宋所在的都城开封以及南宋所在的都城临安,当地官府在立春这一天将春牛、农具等具有农活象征意义的物件送入皇宫,然后用彩色木杖击打春牛三下,寓意就是春天到了,赶紧驱赶牛下田耕作,农夫们不要误了春耕的时候。
这里大锤解释一下,所谓的春牛,这可是一个延续两千年历史的立春老习俗了,从汉代就有,所谓春牛不是真的牛,它是立春举行迎春祭祀活动时候使用的道具,一般是用粘土或者纸张制作的。两宋时代皇家都十分重视立春“打春牛”活动,结果上行下效,各地方也纷纷举行打春牛仪式,皇城这边自然是皇帝来打春牛,地方上就是各地官府长官出来打春牛了。
而且整个打春牛活动需要首先迎春牛,然后装饰春牛,最后运春牛入宫廷或者官府,整个过程中有大量的鼓乐加入,沿途还有各种花色装饰,因此这个游街过程就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由此,立春打春牛就成为了一项盛大的春季庆典,延续千年之久。
到了明清时代,不仅王朝统治者继续延续隆重的立春祭祀活动,而且民间参与的立春庆典更加热闹了。比如在明代,江南地区的立春打春牛庆典,就融合了当地的社火表演和集市贩卖,因此热闹非凡,而且往往要提前立春十天就开始筹备,要民众筹款邀请各种戏班子啊、杂耍啊还有官妓等等前来加入春社表演,各种立春戏剧盛行,剧目包括什么昭君出塞、西施采莲等等。
这一加入各种文艺演出,打春牛活动就更加热闹的不得了,经常是到了立春这一天全城出动,打春牛虽然仍旧是核心活动,但是它的吸引眼球程度,早就被之前花里胡哨的各种表演啊集会所取代了,甚至妇女在这个时候还有机会出来逛一逛看热闹,甚至有人在数十里外专门赶来观看。
但是到了民国时代,准确的来说,就是在1930年代前后,立春盛典已经基本在我国大面积消失了,只有少数地区还保留这一习俗。曾经繁盛千年的立春庆典,为何突然就大面积消失了呢?
后世学者对此有很多研究,解释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立春的盛典之所以能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官府活动与民间活动在立春这个时间点上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立春庆典显得特别盛大。
但是这个让立春盛典壮大的特征,在民国时代反倒成了立春庆典消亡的关键因素。——因为进入民国之后,封建帝制官制都终结了,过去在明清时代充当立春打春牛活动核心动力的封建帝王和官僚们,都已经被扫入了历史垃圾堆,带头的皇帝都没有了,他所带头的立春庆典也随之无人问津。
失去了封建皇权仪式规则的立春庆典,很快就失去了其财力和权力的号召力。而与此同时,后继的民国政府则从移风易俗的角度,曾经一度大力禁止立春庆典活动,(因为这些庆典中往往包含一些封建迷信等内容),内忧外患之下的立春庆典,由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时至今日,我们生活于工业社会甚至一只脚已经踏入信息社会,古老的立春庆典的基础——农耕社会的基本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曾经繁盛千年的立春庆典,虽然如今在一些地区还有保留或恢复,但是只能作为历史隧道中的遗珠,已经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渐行渐远,只有在追溯传统时才能引起我们的精神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