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纹香茶菜,溪黄草基源植物
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来自于唇形科,香茶菜属,多年生柔弱草本,基部匍匐生根,并具小球形块根。
下部具多数叶,边缘具圆齿,圆锥花序顶生及侧生,花冠白色或粉红色,冠檐二唇形,下唇稍长于上唇,花、果期8-12月。
产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及浙江;生于沼泽地上或林下潮湿处,海拔500-2700米。
全草入药,治急性黄疽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咽喉炎、妇科病、瘤型麻风,尚可解草乌中毒。
文中的线纹香茶菜是在昆明尖山遇见的,关于他的文献资料多提到他与溪黄草间纠缠不休的关系,我们来看两者的差异吧。
溪黄草俗称黄汁草、香茶菜、手擦黄等,主产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湖北、四川、云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因喜生山谷溪旁潮湿处,新鲜叶片揉搓有棕黄色液汁而得名。
其在广东临床应用普遍,并开发出多种以之为原料的保健品及中成药,如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等。
在一些资料上,线纹香茶菜的药用名与溪黄草相同,因此在某些地方线纹香茶菜也作溪黄草使用,是溪黄草药材的混淆品。
大部分中草药重要论著收载溪黄草来源,均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的地上部分。
部分地方中药材标准收载溪黄草来源,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或溪黄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也有文献认为溪黄草药材基原应为线纹香茶菜,并认为民间使用的溪黄草是混淆品。
《广西中药材标准》将线纹香茶菜与溪黄草两者分别列出:溪黄草药材的来源为线纹香茶菜,蓝花柴胡药材的来源为溪黄草。
传统认为正品“溪黄草”的特征为:生长于溪边湿地,鲜叶揉搓有明显棕黄色液汁,叶微苦。
现代及产地调研证明,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叶形、黄汁特征、腺点以及味道等有明显差异。
线纹香茶菜及变种野生于林下、溪边等湿地或栽种于水田,叶片下面满布红色腺点,叶片揉碎后有棕黄色汁液,手指可染黄,与传统强调溪黄草的黄汁特征相符,味微苦,俗称“甜溪黄”。
而溪黄草生于山坡旱地,叶片密布白色小腺点,叶片揉搓没有棕黄色液汁,与传统强调溪黄草的黄汁特征不相符,味极苦,民间俗称“苦溪黄”或“副溪黄”,两者很容易区分。
从民间用药习惯及经验鉴别的特征考证,溪黄草来源应为线纹香茶菜。
线纹香茶菜有一个原变种和三个变种,三个变种为狭基变种,细花变种,小花变种。
商品“溪黄草”的植物来源除线纹香茶菜外,还有狭基香茶菜和纤花香茶菜及同属植物溪黄草。
溪黄草的主流商品为狭基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和溪黄草,纤花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目前已大规模种植。
作为药材使用的是纤花香茶菜,作为凉茶原料的是溪黄草。
线纹香茶菜的介绍就到这里啦,他才是真正的入药的溪黄草,只是溪黄草又是另外一种植物的名字,下次遇见溪黄草再做介绍啦。
李时珍言“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基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以往提供的溪黄草对照药材只有线纹香茶菜一种,经产地调查和文献考证,确定溪黄草药材的基原为线纹香茶菜,品种来源应为线纹香茶菜及其变种。
建议把植物来源为溪黄草的药材重新命名,分别收载,使基原为线纹香茶菜的药材与基原为溪黄草的药材能正确区分和使用,不再混淆。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1)溪黄草药材的基原考证 邓乔华 张慧晔 梁惠瑜 黄亦南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515
(2)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