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女权主义:真正的男女平等,永远不是向男人要来的

18世纪的时候,启蒙思想家卢梭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那就是人人生而平等,后来,这句话被写进美国的《独立宣言》里面。

卢梭说没分男人和女人,因为不管男人和女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

可是这个社会,一直没有做到。

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了头号工业王国,可是还是“男人创造世界,女人创造男人”,男人的事业就是工作,女人的事业是嫁人。女人只要嫁给一个有钱有权的男人之后,即便自身不是富家女,也能妇凭夫贵。

不愿意接受这种命运的女人,就开始反抗,要求女人拥有和男人一样的权利,比如选举、或者工作,这些人被称为“女权主义”,或者叫女性主义,其目的是为了争取女性的独立和自由。

在那样一个背景之下,女孩夏洛蒂·勃朗特15岁读寄宿学校,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并开始写作,20岁时,她鼓起勇气将自己的作品寄给当时挺出名的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骚塞,此人被英国王室封为桂冠诗人,他给勃朗特回了一封充满羞辱的信,有一句是:“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女人写作被骂成伤风败俗,被说成离经叛道,就像武则天当了皇帝,却只留下一块无字碑,可是你要是问:这伤的是什么风?败的是什么俗?离的是什么经?叛的又是谁的道?很多人也只能说,传统,以前就没有这样的先例。

也幸好勃朗特没有被那个浪漫主义诗人唬住,否则就不会有《简爱》这本充满“平等和自由灵魂”的书。

01

《简爱》给我们传达的平等是什么样的平等?给我们传达的自由又是什么样的自由?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最近两年一直挺热的“女权主义”。

papi酱曾在一个综艺节目说过自己“独立”的婚姻观,她说自己过年不用去婆家,甚至她的父母和丈夫的父母两家人都没有见过。

和传统的婚姻比较起来,papi酱的婚姻,可以说是与众不同了。

papi酱就成了独立女性的代表。

然而,事情的反转在2020年,papi酱生了一个孩子,孩子跟丈夫一样姓胡,就遭到一些所谓女权主义者的攻击,他们认为,papi酱把让自己的儿子跟丈夫姓,这就有违女权而成了“婚驴”和“胎器”。

“女权”到这种程度,就开始变味,被“妖魔化”了,而被妖魔化的女权,逻辑是“我是女权主义者,在我的世界里,女人最大,方方面面都要以女人为主。”要把男人踩在脚下。

在一位老师的社会学课堂,有一章是讲女权主义思想的,课程还没怎么讲,就有男生站起来说:“难道男生就不辛苦吗?难道男生就应该伺候女生吗?”

这位老师听得莫名其妙,她要讲的就是男女平等,怎么就变成男生伺候女生了?

其实就是因为网络上“女权主义”者们的一些宣言,实在是吓人。

这位老师解释说:

“女权主义本来的意思,是启蒙女性,争取做人的自由的权利。”

“真正的女权,是女性享受做人的,自由的权利,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话语权。”

最后这位老师说:“现代社会虽然还有封建礼教的残余,但是也给了女性们完全自由的选择权利。女人们做人的权利在自己手中,不是和男人要来的。

其实这句话放大了说,任何人做人的权利都在他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向别人要来的,他们要摆脱的,就是自己心里的束缚。

种子已经被播撒在土里,至于能不能发芽,剩下的就要靠自己了。

《简爱》被很多人看做是一本“女权主义”的书,其实在现在这个“自由平等”“男女平等”的口号已经人人皆知的世界,人们要做的,就是从里面去找到一条真正“自由平等”的道路,让那颗埋在土里的种子发芽。

02

孤女简·爱,被里德舅舅收养,可是不久,里德舅舅也去世了,剩下舅妈,对简·爱可不怎么友好,舅妈嫌弃她,打她,骂她,将她关在可怕的“红房间”里。

抛开舅妈,她那几个表兄妹对简·爱也是又打又骂,她年幼,干不了多少活儿,被舅妈说“连佣人都不如”。

舅妈甚至扬言说自己的孩子跟简·爱在一起就是一种侮辱,简爱不甘落后,直接回应:“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

对于表兄的欺压打骂,简也没有因为寄人篱下就唯唯诺诺任打任骂,她“不再畏惧,勇敢地同他打斗起来”。

被关进红房子,简被吓得直接生了一场大病,但是她没有被吓到,依然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被送进孤儿院,简的处境并没有变得多好,她个子小,有“校园恶霸”想欺负她,简说“如果他敢用木条打我,我就会夺过来然后将其折断”

这样一个简爱,遇到不公就反抗,是因为她在心里知道,自己和别人一样,虽然是一个孤儿,但是不比任何人低下,这是一种源自心底的平等,因为有了这种平等,所以对于不平等的事情,就难以忍受。

真正的平等,应该要先从心灵开始。

人这一生,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心灵”服务,心里看到什么,自然会去做什么,心里看到平等,自然就该行平等的事情。

但是如果在心里就觉得,自己和别人是“不平等”的,那么在灵魂上,就已经矮了半截,之后再怎么理直气壮,也只是色厉内荏。

(《简·爱》剧照)

03

18岁,简爱学有小成,她打算离开孤儿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发布求职广告,后来成了桑菲尔德古堡的一名家庭教师。

在桑菲尔德古堡,简穿着朴素,但她并不因此觉得见不得人,而是穿得干干净净的。

那个时候,家庭教师是个很没有地位的工作,简爱也担心那里的 人不好相处,但她只是觉得,如果人好相处,那生活会愉快很多,如果不好相处,那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桑菲尔德古堡的人对简爱礼让有加,但是对于家庭教师这个职业,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说:“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

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起初也处处言语刁钻刻薄,试图为难简爱,但是简爱从不屈服。

她不卑不亢,一点也没有因为自己家庭教师的身份而觉得低人一等,他们聊天辩论,罗切斯特说他的故事,简爱渐渐理解了他,他们互相爱慕。

罗切斯特送给简爱贵重的礼物,但是简爱拒绝了。

她坚持经济独立,需要什么可以自己去买,买不起的就不要。

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十五年前就已经结婚了的时候,她选择离开。

面对罗切斯特的挽留,简爱无法忍受这种欺骗,她说:

“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我不是只鸟儿,也没有落尽罗网,我是个自由自在的人,有我的独立意志,我现在就运用它决心要离开你”

人人平等,并不是一句空话,穷人和富人拥有同样的平等,男人和女人拥有同样的权利,美的帅的和丑的最终同样都要死。

简爱的选择,其实就是在说“我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里,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人平等,在灵魂上就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有勇气去接受这种平等的代价呢?

(《简·爱》剧照)

04

在今天,简爱的选择或许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惊奇,但是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就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就像鲁迅先生在《伤逝》里写的子君,是人们觉醒的一个标志,尽管《伤逝》里子君觉醒得不够彻底。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经济发达,文艺辉煌,同时也充满压迫和虚荣。

就像莫泊桑的《项链》里,一个女人为了一件珠宝,毁了一生。

当时,女人连写作都受到歧视,找工作也没什么可以找的,简爱已经算是一个有知识的女性了,可是她离开罗切斯特后,她的处境有多艰难呢?

“我现在的处境已由不得我面子问题了,我不得不切入正题了。我身无分文,又无亲无友,我必须我找点活儿干才可以。可能干些什么呢?我向谁求救,求谁又能帮助呢?'你知不知道附近是否有谁家需要佣人?’”

她甚至沦落到乞讨为生:

“你能给我一点儿面包吗?我实在是饿极了”。

如果不是恰好得到了牧师的收留,这个牧师又恰好是简爱的表哥,简爱可能就要饿死街头了。

简爱在选择离开的时候,她不知道离开后会有多难吗?

再或者,在走出一段路后,在几乎已经面临绝境的时候,她本可以选择回头,但是她没有,依然义无反顾地前进。

毫无疑问,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是如果你知道自己掌控命运的时候充满困难,如果你知道当你选择自由的时候要面临无数磨难,你还会这样选择吗?

其实人人都可以去平等,关键是你敢不敢去平等,人人都可以选择自由,关键是你敢不敢去自由。

社会习俗是一种压力,生活是一种压力,这些压力在现在,尽管还是存在,但是你选择反抗压迫,并不会有人把你拉去杀头,你现在选择平等,并不会像几百年前的奴隶那样被主人打死。

但是,选择之后,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简·爱》剧照)

0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里面说:人人都可以为自己负责。

其实,这里的“为自己负责”说的也是一种根本上的平等和自由。

简爱在离开罗切斯特之后,并没有一直落魄下去,而是得到了一笔不菲的遗产,她因此成了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

简爱凭借这份遗产,回去找到破产的罗切斯特,爱情归于圆满。

这是比较浪漫的结局,大团圆式的结局。

也是当时夏洛蒂无法解答的一个问题,在当时,很多女性能做的工作,都是一些很普通的工作,要么就是家庭教师,要么就是打字员,要么就是工厂里面的职工这些工作能自己养活自己,但要说成为一个富人,基本不可能。

迫于社会习俗和长期以来的习惯,富贵人家的女人,享受着男人提供的锦衣玉食的生活,社会又有一种声音说,女人的工作就是嫁一个有钱人,就是相夫教子,就是把家庭经营好,除非逼不得已,否则资产阶级的女子,绝对不会出去工作。

1792年,一个女性首先提出了女权主义的思想,觉得“婚姻就是长期卖淫”,大胆地反抗了传统之中的性别偏见,她主张女性应该和男性拥有同样的权利,比如选举权、工作权、受教育权。

其他的不说,但是工作权是女性独立的基础,但是却受到当时很多贵族妇女的反对的,因为她们生活在丈夫提供的物质环境里, 不愁吃、不愁穿 、不用工作、有佣人伺候,这么舒服为什么还要独立呢?

所以有些人就觉得,就算没有自由,就算没有尊严,也不愿意打破这种舒适的生活。

选择独立,那就要挑起生活的担子,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06

那会儿,平等确实没有外在的条件,也没有那样的文化环境。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平等的外在条件渐渐有了,波伏娃又开始了第二次平等运动。

她在19岁时就直接宣告:“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任何人的意志”,在《第二性》里,波伏娃提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后天的很多观念,让很多女人成了世人眼中的女人,他们应该嫁人、应该生孩子、应该穿漂亮裙子,应该“主内”。

到现在,世俗的传统虽然还存留,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只要女性真正从意识层面意识到“平等”,那这一层观念的束缚自然就可以消失。

《简爱》最让人感动的一点就是,整个传统都在反抗又如何,整个世界都在阻止又如何,生活落魄不堪又如何,只要我愿意自由,只要我愿意独立,我就永远可以选择,并且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而我觉得,当外在的条件有了之后,真正的平等,就需要从心里去寻找,不管是对于男人,还是对于女人,都是如此。

(《简·爱》剧照)

07

据我观察,当今的社会存在的一个问题,男性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整个大环境,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女性。

看到很多关于相亲的,很多女性开口必问,工资多少,房车有无,对于真正独立的女性来说,要求这些,寻找门当户对,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如此要求,仅仅是源于自己想要借此逃避生活的责任,那就是离独立自由和平等越来越远了。

之前跟很多人聊天,都谈到过的一点就是,作为男性,应当承担更多,所以男性压力很大,很累。

但其实很多人之所以选择这样,是因为他们内心也肯定了这样的观念,反观女性,同样如此,她们在很多地方,也将自己看做弱势的一方,抛开极端的环境而言,其实大多数时候,这就是内心的不平等。

就现在而言,外在平等的条件,社会已经在努力提供,但是内在的自由,还有一段很漫长的路要走。

文|不有趣灵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