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出舒适区地走出舒适区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有一些概念非常高大上,所以经常被用来单方面强化自己的格局,或者解决问题。因为这些概念的定义是非常宏观的,很难一下子解释清楚,但广义上可以解决一堆问题,于是就成为“不知道”的替身。区别在于,“不知道”显得自己无知或者没礼貌,而给出这样的概念,就表现得差不多。另外,由于概念的定义广泛,所以只要自己有资本能进行解读,同样可以搞出一套说辞,来进行相关讨论。
这些高大上的概念,有一个是“走出舒适区”。走出舒适区是人生改革方式,能够确定,也是很多厉害的人物完善职业生涯的决定。典型的案例有演员为了不受限固定角色换戏路,等等。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走出舒适区同样重要,这让个体有机会过得更好。
走出舒适区也经常被误解,认为是放弃最擅长能将就但不够强势的生活方式。这只是答对一半而已。因为走出舒适区并且完全要屏蔽这样的模式,彻底重建的人生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对走出舒适区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是怎么扩大舒适区的范围,让个体做事更加舒适。而这个过程,也能够通过不走出舒适区来实现。
世界是动态平衡,没有绝对对立,很多看起来站在两端的人事物,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走出舒适区和不走出舒适区就能这样操作,这不是两个结果,而是两个过程,或者一个过程一个结果。走出舒适区是个体想要的结果,完全去过去式化,显然太过简单粗暴,不经循序渐进的改造,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需要先不走出舒适区,来进行缓冲和升级。
当然,不走出舒适区是相对的,在局部上,依旧要给出变量,否则没有意义。跟完全走出舒适区相同,不走出舒适区也不能太绝对。要结合着走出舒适区来不走出舒适区。也就是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些支撑舒适区的有价值因素,是能够保留的,这方面有很多。态度和积极性等当然不用提,比如过去失败项目能提供参考的一些成果。这些部分是能适应新的项目,可能需要一点修改。
另外,修改过去式也是走出舒适区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有时在初期是没办法激活任务的,这就需要保持不走出舒适区的节奏来进行过渡。贸然加速既不科学,也没办法执行,所以要通过相对接近的惯有模式完成这个过程的转变。伟大的改变——哪怕仅限个人而言的狭义伟大——都是特别费劲、随机,而且不确定结果的,这里真的太需要强大的自信和抗击打能力。
但免不了要认怂——这不是说要投降,而是战略性自我矮化,战术上不断承认自己没那么厉害,但该坚持的激情不减反增。励志案例都是片面的,个体未必能兑现这些假设。可走出舒适区是不满意现状最好的解决方式,这个过程绑定不走出舒适区,是比较现实的平衡。
走出舒适区有时也是因为舒适区不舒适的原因。因为太舒适,所以一旦环境失去活力,直接导致利益崩塌的话,那么就会特别不舒适。所以,往往走出舒适区就是因为不舒适导致的结果。通过不走出舒适区来改变命运,是常规操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