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人际关系的底层规则
现代人的通病是什么?理性大于感性,总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一切,当这种态度面对情绪时,鸿沟就出现了。
用理性去理解情绪、感性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往往给人冰冷不近人情的感觉。何况理性能将情绪理解到什么程度呢?
小C的故事
小C认识F是因为同年级另一个班的同学,通过那同学的介绍而认识,当然仅局限在线上。小C说曾经偶然看到朋友圈的照片,就可以发现F的装扮很像男孩子,短发精神干练。
她俩在某一个时期成为至交,在于相互的欣赏:她们都有的果断和理性。F拥有更多利益视角的分析,小C有更多中立地判断。
F是理性的人,和小C一样,有着类似的观点。遇见问题,两人一讨论就可以得出一个彼此都觉得合适的方案。
这很神奇,当两人把所有问题归结为方案时,是再自然不过的。
只不过小C在一段情绪崩溃的时期后,开始留意到她自己内在不稳定的情绪。至此小C与F就不再同频了。
小C清晰地意识到:她想听的不再是方案,而是一种情绪上的抚慰,比如:嗯,确实是令人难过的事情。如果是我也会,抱抱。感同身受这件事情,虽然是奢望,可某种意义上它是有效的——缓解他人的焦虑、安抚人心。
一个月前,小C发现她犯了一个严重的工作错误,严重到觉得下一刻公司会解雇她时,惶惶不可忍受,下一刻也许就崩溃了。惊慌失措之下,翻开通讯录找到F,开始呼她。
一如既往,她说这有办法解决的,不要慌。可惜这次小C不满足于一个方案……因为方案小C早就有了,并且已经执行。但即使有了方案,小C依旧很惶恐,她需要一个外在的力量告诉她没有事的,别怕。
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小C的惶恐变成了一种逃避心理:不想工作了。为什么总是越做越错,每次错误之后老板的表情让她非常难受。已经尽力避免了,为什么还是出现?一个循环的漩涡扯着小C不断向下……
不可抑制地小C开始宣泄这种情绪,说了一堆撑不下去了,想要任性一回不再工作的话。F却当头浇了小C一盆冷水:成年人有成年人的负担。言下之意,小C你不要任性,你没有任性的资格——不工作你无法养活自己。
F没有说错,可看到这些话的小C,突然由难受转到了愤怒:“所以和你说不下去,每次都这样!”之后两人的对话戛然而止。小C继续默默处理自己崩溃的情绪。
事后,小C想起每次她们的对话其实并非如此完满的。F的笑点、F的话时常让小C不知所措,接不了口。小C总是纳闷:这有什么好笑的?这些办公室政治那么黑暗吗?难道不是F视角的问题?小C的纳闷不过片刻,不值得留意,默默岔开话题,说些她能接的话。
小C与F的局面
曾经在某个低落抑郁的时期,F拉了小C一把,F是能够共情小C的。可是那似乎成为一段遥远的记忆,昙花一现。之后那样的F就不再出现了。很多时候F的共情、笑话、发自内心的建议,回头看去,总会发现些总让小C不那么适应的地方。
这时小C意识到也许很早之前就有端倪了,只不过她或压抑或忽视,从来没仔细探察过这些细微的感受。
当时能做到忽视,而现在小C却做不到了。小C开始疏远F,F发现突然之间小C就回避她、远离她。她似有所感,一段时间里主动找小C对话的次数明显增多,可是小C兴致缺缺。
小C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再回避远离,又或一直保持这样……小C觉得这段友谊要尽了,显然两人已经走在不同的路上时,一切已然不同,两人谁也没有做错。
人与人之间如何共舞
原先可以相互理解的两个朋友,因为各自际遇环境的不同,最终不再相互理解。一方要求的,另一方给不了,就好像一支双人舞,步伐不再一致,总是相互踩脚,苦不堪言。
小C与F的鸿沟就在于F没有理解小C的情绪感受,小C没有去和F谈论这件事情,放任关系的淡漠。在此不评价小C的做法,毕竟她的经历、环境造就了她的行为与选择。
但观察小C与F的关系就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夫妻、母子、朋友、同事,每一种关系都是一场舞蹈,如何跳如何走,端看双方的节奏。
最最重要的就是双方的相互理解、共情,体会到对方不易,体会到自己的不易,相互沟通。不要对方踩一脚,你也踩回去,也不要避之不及,故作回避。只有好好沟通感受,保持耐心倾听,才能把这支舞跳顺。
持续在人生的舞场中共舞,抑或中途离场,都是一个结果。共舞的人来了又走了,总是络绎不绝:有些人来了片刻就走了,有些人留在场上许久;有些人离场后不会再被想起,有些人则留下一些痕迹。
舞伴的离开,诚然会失落、伤怀,但也应为离去的舞伴鼓掌,感谢其陪伴;要为现在的舞伴喝彩与欢呼;要期待下次能更好地与新舞伴进行一次精彩的共舞。
人生的奏鸣曲,高低应和,时欢时悲,精彩共舞方不悔。
…..........................................................
玖阁之中,有九格,一格之中,有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