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教授:父母不要当孩子老师,那样孩子容易厌学

养孩子过程中,相信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同样是教导孩子一件事,他听老师的,而不听父母的。甚至,有时对孩子的指教,同样的话,出自老师的口,孩子不伤心,但由我们说出,孩子就委屈、就感到被伤害。

有段时间我为这个问题伤透脑筋。女儿平时学钢琴,课上无论老师说什么,怎么说,温柔也好,严厉也好,她都乖乖听,做得也很好。课后还对我说“最喜欢钢琴课,最喜欢弹琴”。可是平时陪她练琴呢,我像老师那样说话就不好使。首先是磨蹭着不愿开始,得催着上琴。然后是不能指出她的错误,否则不高兴,就算是提醒也不行。只要是我说的,就不爱听。

有时我也恼火,老师交待的任务必须陪她完成,这样不配合,怎么练?越是这样想就越来气,也越着急,于是就变成鸡飞狗跳了。我也跟她诉苦:“我比老师难多了。同样要注意的事,老师轻飘飘一句话你就乖乖听了,可我说很多次你也不当回事,我好伤心。

女儿说我太严厉了。

我说,“我是妈妈,亲妈。我们这样的关系,严厉一点有什么呢,还不是为你着急么?你要是不相干的人我急什么呢,正因为你是重要的人,我才着急。”

女儿不接受这个解释,还是不喜欢我的严肃脸。

当然我也反思过自己的问题,有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我仍然认为教育需要严厉的时候。

这天我看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的一个视频。他说:

孩子希望你是他的亲人,是他的亲友团,他希望你在学习活动中,你爱他没商量。但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扮演了教练员和督战队的角色。

这样在孩子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概念:我学习,爸爸妈妈会讨厌我,那么他怎么可能爱学习呢?

原来如此。

我不该当老师,我是妈妈,就该一直是妈妈。

教育孩子也不能忘了亲子关系。

关系的重要性也不用多说了。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都更愿意听和我们关系好的人的意见,听我们信任的人的话。同样一句话,不同人说出了,我们解读就不一样,由此产生的感情也不一样。

所以要孩子听话,先要建立好亲子关系。这是孩子从小到大,养育中最为关键的。

那么怎么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呢?

心理学里有个人本主义,关注人性善的一面,好的一面,关注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关注人的主观感受和自由意志,自由选择。人本主义认为,人有天生的趋势,或者说需要,想要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自然,发展需要良好环境的支持。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根据人本主义的三个原则,我们要做的是以下三点。

01,真诚:与孩子相处时,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情绪,是诚恳的,开放的。

真诚,一是不靠压抑自己、牺牲自己来成全孩子,我们的需求、感受要说出来。比如下班回家我们很累了,孩子就是拖延不写作业。这是就直接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我很累还有陪你写作业,可你还不听,这让我更累了。我希望你能做好自己的事。

说这些的时候不要带着厌烦,嫌弃,如实表达就好。如果孩子不听,那也只好告诉他,他得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包括承担后果。

真诚的另一点是,如果我们错了,也要给孩子道歉。如果拉不下面子,说不出“对不起”,那就是虚伪了。其实一家人一起生活,难免磕磕碰碰的,不是什么大问题。错了就是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怎么善后,怎么和孩子沟通。

02,同理心: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经历,或者感受。

现在都说要培养孩子情商,孩子的情商主要也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同理心是我们必备的情商之一。

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带入到孩子一方----别人这么说我,别人对我做这样的事情,我会不会舒服?这样想想,很多事情就想得通了。

比如我女儿不喜欢我的严肃脸,我想着如果我学习时,有人一脸严肃的看着我,我也会紧张,会战战兢兢,怕出错。

另外一个,考虑孩子的感受要优先于讲道理。

孩子犯错了,我们就会逮着机会说:“你看看,我说过的吧,告诉你要……你不听吧,现在好了!”我们觉得这样说孩子才会记住,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可是在孩子听来,这些话就是补刀啊。我们指出孩子错误,看上去无比正确,但实际上,作为父母,作为孩子最亲的人,不如去理解他的处境,有点儿同理心。同情他一下,安慰他一下,孩子觉得被理解了,才更愿意听我们的。

而且,我们有同理心了,看事情的角度不同了,由此产生的情绪和行为也就会不同,不会再看到什么就气不打一处来。

03,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时刻提醒自己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强化好的一面。也可以说是我们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尊重他的,接纳他的气氛。

比如孩子写字写得不好,尽量说一个好的方面,比如写得挺快的,这个笔画写得挺好等等,给孩子一点信心写得更好。

有个爸爸说自己孩子是个慢性子,做什么都慢。为了鼓励儿子写作业快一点,哪怕只比昨天快了一分钟,也夸一番。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不停地提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一路夸下去。他儿子也越来越自信,各方面越来越好了。

无条件积极关注,说起来就是多表扬,做起来其实不容易,因为我们习惯关注负面的事情,这点是要克服的,挺难的。

那么至少要做到前两点,真诚和同理心。

还是那句话,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我们是父母,这是我们的角色定位。我们不是老师,不要总是抱着改造孩子的想法指指点点。孩子的一生中,教育他的老师有很多,但能让孩子始终如一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只有父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