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聚焦“舌尖上的安全”,解读中澳“食物链”

本篇共6422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最近,笔者因为看了一篇报道而感到寝食难安,十分担忧国内家人的健康问题。想在这里跟《澳洲财经见闻》的读者们分享一下。

前段时间,北京“活鱼下架”成为热搜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多个超市活鱼下架。

虽然官方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但很多媒体猜出此次下架或许又与孔雀石绿的滥用相关!

注: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杀真菌、杀细菌、杀寄生虫的药物,长期超量使用可致癌,无公害水产养殖领域国家明令禁止添加。

阅读导航

一、了解孔雀石绿

二、澳洲食品安全卫士

三、从土壤抓起的澳洲食品安全防控链

四、进口标准严格,守住关卡

五、环境保护是食品安全的源头

六、对奶制品严苛的安全标准

七、超市有责任维护食品安全

八、外出就餐安全

孔雀石绿

20多年前,很多国家把孔雀石绿作为“好东西”来推广,这当中有人发现添加了孔雀石绿的水产品不仅对鱼体水霉病和鱼卵水霉病有特效而且还能杀灭鳃霉病、车轮虫病等。但是随着孔雀石绿的广泛使用欧美国家渐渐发现了,食用过用了孔雀石绿的鱼的人普遍会出现生体不适的现象。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学者确证了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于是,1992年加拿大率先禁止使用孔雀石绿作为渔场杀菌剂,1993年美国FDA也规定了,食用水产品中禁止检出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而1993年在国外已经明令禁止的孔雀石绿,也是在这一年才正式引入国内,作为第一代的水产消毒剂,因为其高效,便捷又便宜,所以迅速的成为了水产养殖户的必备法宝!

孔雀石绿在中国大行其道发展了数十年后,越来越多的病例证实与孔雀石绿相关,于是在2002年的时候,我国推出农业行业标准《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鱼药使用准则》,明确的把孔雀石绿作为禁用药。

然而,虽然国家明文规定静止“孔雀石绿”的使用,但很多商家为了牟利依旧选择铤而走险,甚至不惜冒牢狱之灾的风险。

背后的原因离不开庞大的市场需求。

因为中国人都爱吃活鱼,觉得越是活蹦乱跳的鱼越是新鲜,健康。

而事实上让商家喂养“活蹦乱跳”的活鱼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有些水产品要经过多天的跨省运输才能到达内陆市场,这个时候鱼要想活蹦乱跳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只要在集装箱里撒一把孔雀石绿,奇迹就会出现,那些奄奄一息 ,病怏怏的鱼立即变得生龙活虎。

而且购买孔雀石绿也不需要任何相关的手续,并且现在价格更是只要7元一大包,国内购物网站随手一搜就有还能包邮。这就更加助了孔雀石绿的滥用!

而很多不明真相的中国人到市场挑鱼还专门挑那些活蹦乱跳的鱼,而且这些添加了孔雀石绿的鱼的口感比那些普通的鱼还要好,所以买家们更是执着于买活鱼。

记者在采访天津塘沽区一养殖户时,养殖户表示从没吃过自己养殖的鱼,并称:“你说哪个鱼塘不用药?不用的话,还有活鱼吗?”这些人更是坦言:“我们从来不吃自己养的鱼”。

其实活鱼养殖使用孔雀石绿早已是旧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商家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的新闻发生。近15年过去了,孔雀石绿却从未在市场上消失,隐蔽地被用于活鱼经营的各个环节。

那么澳洲人是怎么对付孔雀石绿的呢?答案很简单:不吃活鱼。

在澳大利亚这种四周都是海的地方,所有水产品基本都是以冷冻的形式出售。超市中完全不会售卖活鱼。

然而在中国这一招或许不管用,第一很多中国人还没有相关孔雀石绿知识的普及,第二无论死鱼还是活鱼仔中国市场都难逃孔雀石绿的“戕害”。

有些商家为了让死鱼看起来健康新鲜,也会对这些死去的鱼下手,使用孔雀石绿后的鱼即使死亡后,鱼鳞也会闪闪发光,颜色较为鲜亮,仿佛刚死一般,消费者很难从外表分辨,这大大增加了死鱼出售的概率。而没有加入孔雀石绿的鱼鳞早已没有光泽。

中国近年来一直被食品安全丑闻困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一名官员说,今年前三个季度已发现50多万个违规案例。其中包括出售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大米、餐厅循环使用“地沟油”,以及继续销售含有工业化学物质三聚氰胺(melamine)的婴儿奶粉,其含量足以致婴儿死亡。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于近日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报告称,尽管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深层问题”依然存在。

全国人大的官方网站公布的这份报告显示,中国食品安全部门在今年前三个季度进行了超过1500万次个别检查,发现50多万起食品安全违规行为。报告说,违规行为包括虚假广告,假冒产品或产品成分以及销售污染食品。

澳洲食品安全卫士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澳大利亚也出现过多起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引起澳联邦政府高度重视,在1998年8月澳联邦政府开始组建食品监管机构,并陆续颁布了《食品法案》和《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

在这之后,澳大利亚又围绕《食品法案》、《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了许多配套的规章。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所有食品类别以及从农田到餐桌的种植、养殖、储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

澳大利亚立法基于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及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主要依靠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本身自律,利用市场自由竞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等手段来保证。

澳大利亚国民非常相信本国的食品质量,这也与日常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透明有关。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均设立专门网站,公开检查人员对食品经营单位的日常检查结果,其他相关媒体也予以公布报道,影响广泛,不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将面临市场的淘汰和市民的质询。

从土壤抓起的澳洲食品安全防控链

大部分澳洲人表示他们很少或从来没有担心食品不安全,他们认为商家有一定的良心,政府也有足够的监督,在此之下,商家没可能会如此大胆坑骗消费者。大部分人对出外就餐表示信任。

国内一位学者最近到澳洲访问,回来后在博客写道:“刚到澳洲第一天,赵总(在澳洲从事食品进出口生意)就请我们去海边的鱼市吃龙虾。当然不仅仅有大龙虾,还有基围虾、生蚝、三文鱼等。很生猛的是,所有的东西都生吃。有人因此担心把肚子吃坏了。听了这话,有本地华人笑着回答:“如果在澳洲吃坏肚子,那你们就算是中大奖了,因为餐馆要付给你们一笔可观的赔偿费”。

在各类食品中,澳洲人对奶制品的信任程度最高,几乎可以说,他们以高质量的奶制品为傲。而且越是初级的产品,他们的信赖度就越高,例如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海鲜、果汁等;相反,方便面、油炸食物、冷冻食物、速食类食物,他们则担心人工添加和色素等等是否有害。

进口标准严格,守住关卡

澳洲的食品来源主要有二,其一是进口,其二是本地生产。

进口食品,无论是个人还是商业,都由农林渔部门下的检疫检验局管理;本土食品则由农林渔部门协同州和当地政府实行监管。 

澳洲对进口食品检查非常严格,严格程度简直吓坏初次进澳的中国人。中国人去哪里都喜欢随身携带食品,特别是留学生初次进澳,通常会带很多家乡特产。可是在澳洲一下飞机,他们就傻了,食品、含奶和蛋的食物、蔬菜水果、坚果、零食,凡是能吃的都要申报;假如不申报,一旦查出,除了没收还要当场罚款220澳元,严重的话还会被起诉,罚款可以高达66,000澳元,也有可能面临长达十年的监禁。

对商业进口的食品,检查就更加严格。要出口食品到澳洲,公司首先要取得出口到澳洲的资格,对要出口的食品要进行申请。他们必须填写表格,递交检疫检验局以获得通过。一旦通过,公司在出口地要进行清关,到了澳洲也要再一次清关。

澳洲对食品进口有详细的分类,每种食品的申报、税率和操作都不同。对于高风险的食品,例如奶、蛋和肉类,海关需要对每一个集装箱进行检查;对非高风险食品则进行抽检。只要海关查出食物达不到标准、或不如实申报、或有可能危害澳洲食品安全,那么这些货物通通不能进关,而且还会施以极高的罚款或是永久性禁止出口至澳洲。

澳洲严厉至极的食品进口要求,很好地保护了当地人的食用安全,也促使那些出口到澳洲的国家提高食品标准。

环境保护是食品安全的源头

农业和畜牧业是澳洲最早开发的产业。澳洲人认识到食物从生产前到食用之间的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上一级环节出了问题,必定影响下一个环节,最后人是受害者。所以澳洲很注重水土保养,因为水土是农、林、渔最根本的基础。

澳洲大部分地区分旱季和雨季,在旱季可能一滴雨都没有,雨季则洪水泛滥。于是澳洲严格控制其最重要的农业灌溉和供水河流达令-墨累(全长3719公里)水系,在旱季蓄水并科学用水,到雨季来临前则提前排水。大约每个月,甚至不定期,有关人员会在各个水域对水进行检验,以确保水体的污染和毒性不超标。

一直以来澳洲对污水处理都是从海岸向海洋排放,此举大大污染了海岸的海水。后来澳洲政府意识到污染的严重性,逐渐改在深海建设污水处理基地,避免对海岸和主要捕鱼区污染。可是有时暴风雨会将深海或支流的污水带进近海,那么澳洲政府就会下令商业捕鱼船不能在污染严重的海域捕鱼,直到污染程度降至安全水平。政府还会在各大媒体发布信息,警告钓鱼爱好者避免在某处海域活动,并教育人们识别容易积聚毒素的鱼种。

对土壤的保育,澳洲政府做得比对水体保育要好。澳洲可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多,大多集中在达令-墨累水系沿岸、昆士兰州和新州北部。而土地的保养直接关系着澳洲的几大产业———农业、畜牧业和林业。澳洲是不允许向土地投放有害化学剂,对土地所用的肥料全部进行检验才允许使用,而且不允许使用人的尿粪作为肥料。在中国,人的尿粪是有机肥料,可是澳洲发现使用这种肥料会引来血吸虫和大量苍蝇,对卫生造成严重威胁,于是一律禁止这种施肥方法。

对公共林区和绿地,政府会定期维护;对河流沿岸的湿地会进行检验,看泥土是否被污染;对农场的土地,农场主有义务按照政府公布的标准进行维护,政府也会进行年度审计和突击检查。

环境保护是食物安全的第一步,有干净的水源、土壤和空气,才有健康的产出;而培养全民环保意识比制定一千个措施要有效得多。

现在澳洲是全民垃圾分类,居民将垃圾按不可回收、可回收和植物类垃圾分类,由政府收集。此举起码减少了30%的土壤和河流污染!澳洲人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首先不乱扔垃圾,而且大多数人见到垃圾也会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

其实,看一个国家食物是否安全,看看周围垃圾多不多就知道了。 

对奶制品严苛的安全标准

澳洲的水能够直接饮用,澳洲的土壤是不受污染,那么澳洲的农作物自然更加安全可靠。澳洲的畜牧业和农业都是依赖农场经营,农场的规模可大可小,政府一律平等对待。

要指出的是,澳洲的农牧产品生产是以诚信为基础,澳洲政府制定行业标准和食物安全标准,农场主自觉执行。政府是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例如政府为了鼓励农场主保证牛奶质量,对自愿引进对牛奶“残余含量”进行检测的农场提供资金补助和免费的咨询和学习。

大家都知道,在维护牛只健康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使用药物,虽然澳洲政府要求这些给动物服用的药要达到人类可以安全服用的标准,可是仍然要防止药性超标,以免一些未发现的或隐含的药性影响人体健康。

大多数农场都愿意参加政府提供的鼓励项目,因为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资金补助,而且农场的产品得到安全认可,销路就会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澳洲政府在保障食物安全上,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可是一旦出现问题呢,政府的惩罚可也不轻。根据出错和性质和程度,政府可以进行罚款甚至直接关闭农场,一点都不手软。像奶品公司,一旦出了严重奶制品安全事故,就根本不可能在证券交易所、各大小商场见到它的身影。

  

超市有责任维护食品安全

这些农场生产的食品,大部分会流向超市、杂货店、水果店等等零售商。那些向消费者销售的商店,在食物安全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以超市为例,他们有责任保证陈列的食品不是过期的和没有安全问题。消费者认准某些有信誉的品牌,超市自然迎合消费者的需要。所以在采购上,超市是偏向采购有信誉的品牌产品,对小的、新的品牌则需要经过无数测试和安全检验。一些“盗版式”的食品,一些无法验证真伪的产品,在澳洲的大型超市是绝对看不到的。

对新鲜的蔬果和肉类,超市会标明食用日期,一旦快到期就打折出售,到期就一律扔掉。一些超市还会淘汰还没有过期的食品,理由是“看上去不新鲜了”。这种“维鲜”的做法一方面造成了浪费,可是一方面却有效保证人们的食用安全。超市为了减少浪费,更加专注发展供应链管理,以求将供应和需求最优化。

对于被怀疑有问题的食物和消费者投诉的食物,超市会下架并检查哪里出问题。如果健康出现问题,超市还要承担巨额赔偿和应付官司。

食品除了经由超市销售,还会直接从农场出售。有民间调查显示,同一样的水果,或在超市出售,或直接从农场销售,人们更认可后者。

为了减少食品的运输距离和扶持当地小型农场,澳洲成立了一个由政府认可、由小农场组成的连锁机构。居民只要上网或打电话去订购食物,当地连锁农场就会免费派送。(网址:https://www.localharvest.org.au)该机构有完善的客服服务系统,随时可以打电话去反映问题,网站还注明产物的产地和检验标准,还详细解释食物出现问题,顾客如何向政府机构投诉等等。

为了增加食物来源的透明度,澳洲的食物,无论是在超市购买还是从农场购买,除产品有很详细的标签外,生产商和销售商还在年度报表和广告中展示他们采购的来源可信和安全。对初级产品如是,对零食类就更加如是。

外出就餐安全

对于餐馆来说,有安全的食物,其出品就让人少了担心,但政府在监管餐厅卫生安全上,同样没有丝毫的放松。经营餐厅,必须通过审批,拿到经营资格证后,餐厅设施必须要遵循法律规定,例如必须要有两个厕所、残疾人通道、抽油烟机、三个水池分别用来洗碗、洗菜和洗拖把等。

澳洲政府对餐馆的监管,主要以食物安全条例为依据。条例的执行是通过一个叫做“危险点分析管理”的模型来进行。这个模型对餐馆经营中的食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指出特别容易出问题的关键环节和要注意的地方,将食物安全执行标准化。

例如,对售卖生蚝的餐厅,规定厨师们先用消毒皂洗干净手和手臂,擦干后戴手套,用消毒过的工具撬开生蚝,用带过滤器的水龙头冲洗,然后将其连壳放在冰上至少冰冻五分钟再给客人食用;生蚝制作要客人即点即做,上桌前每个生蚝还配一块柠檬。在悉尼鱼市场,客人还能亲眼看着店家从水里拿出生蚝,当面撬开让客人挑。

地方政府会在餐厅开业6个月之内进行第一次审查,然后根据餐厅卫生执行情况制定复查频率,一般为3-6个月审查一次,审查者是有职业执照的独立监督人员。其中维多利亚州的餐厅食物安全标准尤其严格,每个餐厅必须有一套白纸黑字写下来的食物安全计划,像记账一样将计划执行的细节记录下来。

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提供对餐厅持续的卫生和食物安全进行培训,也要求餐厅对所有员工提供正规培训,还会免费发放治虫害的用品。

政府没有强制要求餐馆缴纳卫生责任保险费,可是几乎每一间餐馆都参与了保险。餐馆出了安全事故,除了经营者连带责任,与此相关的所有人,例如餐馆的物业所有者都有责任。所以房东们都不愿意租场所给没有上保险的餐馆。

END

总的来说,澳洲能够以食品安全而闻名,其最根本是健全的法规、严格的执法以及诚信。

食物安全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应该打破这种诚信。

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吃,我们的父辈,我们这一辈,我们的孩子、孙子和后代都得吃。如果每一个人都怀着作奸犯科的心态去经营,偷工减料甚至罔顾食物安全,那么最终受害的还不是自己和自己的后代?

在国内仍存在许多食品造假、违规使用添加剂的行为,因其极低的造假成本,可以在卖得更便宜的同时获取更高的暴利。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关注点也往往在于价格,并不具备鉴别能力。而生产商与商业链条,则均可通悄无声息地获取高额利润。如此利益驱动之下,无疑是给整个造假产业链打了鸡血。

当最起码的商业规则都被违背时,任何的说辞都是谎言与借口。造假作坊固然是造假之源,但这一黑色产业何以能相安无事地存在几年之久,究竟是保密工作做得天衣无缝,还是暴露出监管失职与漏洞?

基于此,食品安全产业链的崩坏,其实再度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的羸弱,更是让人担心这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舌尖上的中国”,究竟靠什么来护佑安全?恐怕不应长期无解。

(0)

相关推荐

  • 成千上万草莓无人敢买,已成废品,害惨澳洲农户!事件仍在发酵!

    自己农场出产的草莓被人藏针,超市拒绝再拿他们的存货.大量草莓农场受影响,有一家已经被逼到了死角. Stephanie Chheang的母亲和继父运营着的Donnybrook Berries就是这家农场 ...

  • 东西自己拿?收银台没人管?面对粮食浪费,澳洲超市还可以这样开?

    中国,食物浪费远比想象中的要可怕,如何应对过期食物.减少粮食浪费,成为不得不的面对的问题.在澳洲,OzHarvest Market是全世界第一家「商品任你挑,金额随你付」的剩余食物超市,在这间超市顾客 ...

  • 舌尖上的故乡记忆中的年

    每年春节期间,身在他乡,我能想像老家亲人们每天在做什么,在吃什么,也尽自己所能,让故乡的风味在舌尖回味,让故乡的风情在记忆中氤氲. ********************************** ...

  • 【绿眼睛原创】舌尖上的童年——年之味

    记忆里,小时候的过年,是从寒假开始的.小时候的过年,都是好吃的. 放假没多长时间,家里就要杀猪啦,然后新鲜的猪肉.猪血.猪肝--加点地里的青菜或者大白菜烧烧,只要盐和生姜,根本不需要什么味精鸡精,就是 ...

  • 文学原创 ·《舌尖上的记忆》作者:老树

    舌尖上的记忆① 作者:老树 夏天一盆焌米茶, 刀拍大蒜腌黄瓜: 冬瓜莲藕雑胡椒, 架柴凹烤火烧粑. 注①:原本以舌尖上的潜江为题,恐遭炮轰.也是,如今要说潜江美食,首当其冲要数小龙虾了.而在老树儿时, ...

  • 原创|舌尖上的淮北

    原创|舌尖上的淮北 文/周妍 时间/2018-05-18 22:18 [引言]美食总能勾起浓浓的乡愁,来听听淮北籍美女诗人周妍的美食体会吧. [正文]原创|舌尖上的淮北 淮北美食馆,浓浓故乡情. 不偿 ...

  • 【吃在陕西】杨小妮原创:舌尖上的童年

    编者按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 ...

  • 【原创】舌尖上的广告

    前言 大家都知道,人生有五味,哪五味呢?酸.甜.苦.辣.咸是也.于是,有好事者将人生提炼为五种境界:酸.甜.苦.辣.咸,并曰:只有尝尽了人间的五种滋味,他的人生才是完美的,因为他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这才 ...

  • 舌尖上的安全(8)——解读牛奶中的β-内酰胺酶

    长篇食品安全科普连载之八: <舌尖上的安全>(8)--解读牛奶中的"β-内酰胺酶" 本文关键词:食品安全,牛奶,违禁添加物,抗生素,β-内酰胺酶. (前7期文章的链接, ...

  • 舌尖上的安全(7)——解读牛奶中的硫氰酸钠

    食品安全科普长篇连载之七: <舌尖上的安全>(7)--解读牛奶中的硫氰酸钠 本文关键词:食品安全,牛奶,违禁添加物,硫氰酸钠 (前6期文章的回顾,见本文末的链接) 一.五年前的一桩&quo ...

  • 舌尖上的兔子经理之浅谈中国饮食礼仪中的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

    很多人搞不明白,兔子经理那么大的实力,为什么开的都是小店,而且大多数都"隐藏"在并不繁华的地段,奇怪的是,生意却出奇的好,四面八方的人驱车打的开着导航往他们那里跑--其实,这里面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