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常压脑积水弥散张量成像:临床评分与脑脊液流动的相关性
特发性常压脑积水弥散张量成像:临床评分与脑脊液流动的相关性Ref:PMID: 31771415研究背景特发性正压性脑积水(NPH)最早于1965年由Adams及其同事描述。它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步态障碍、痴呆和尿失禁三联征,在没有持续升高的脑脊液(CSF)压力的情况下伴有脑室扩大。鉴别NPH患者十分很重要的,因为它的许多临床表现可以通过脑脊液分流术逆转。然而,NPH可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痴呆。NPH的诊断是基于患者的临床状况,并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以及脑脊液流量测定支持。NPH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包括:(a)非脑萎缩或非先天性脑室增大(Evans指数0.3);(b)无肉眼可见脑脊液流动障碍;(c)至少有以下一种支持性特征:非海马萎缩造成的侧脑室颞角增大;胼胝体角40度以上;出现脑含水量改变的证据,包括CT和MRI上的脑室周围信号改变,而非微血管缺血改变或脱髓鞘;MRI显示导水管或第四脑室流空。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特发性NPH患者的DTI定量参数,并研究DTI结果与临床评分和脑脊液流动测定数据之间的关系,以便为临床诊断为特发性NPH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磁共振方案。 研究方法15例特发性常压脑积水患者和15例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采用1.5T MRI系统进行脑脊液流量测定和弥散张量成像。利用感兴趣区图谱对9个脑区进行了分数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率、轴向扩散率和径向扩散率的计算,并对两组进行了比较。此外,对于特发性常压脑积水患者,评估弥散张量成像参数与临床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额叶功能评定表)和脑脊液流量测定数据。研究结果特发性常压脑积水组的胼胝体小钳(forceps minor)和运动皮质的平均分数各向异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特发性常压脑积水组胼胝体膝部和小钳的平均轴向扩散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弥散张量成像参数与脑脊液流量测量和精神状态评分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胼胝体小钳微小分数各向异性与额叶功能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没有发现流量测量与临床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图1:脑脊液(CSF)流量分析示例。(a) (b)矢状T2加权序列用于FLASH定位:注意脑室扩大和脑脊液“流空征”;(c)报告脑脊液流量(Argus)的定量数据。
图1:弥散张量成像测量的例子。分数各向异性脑图像(a-e)和纤维束成像重建(f)中的等直径感兴趣区域定位。
表格1: NPH与健康个体的临床特点。
表2:DTI感兴趣区测量参数
表3:两组比较的FA值。
图3:正常压力脑积水(NPH)组与对照组在小钳水平上的分数各向异性(FA)分布。
图4:正常压力脑积水(NPH)组与对照组运动皮质水平的分数各向异性(FA)分布。
图 5:正常压脑积水组与对照组在胼胝体膝水平上的分数各向异性分布。
图 6:散点图显示分数各向异性(FA)与额功能评分(FAB)(上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小钳、运动皮质、胼胝体膝和敏感皮质水平上FA与卒中体积(下部)之间的相关性。仅在小钳水平上,FA与FAB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所有脑区FA与脑卒中量无相关性。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特发性NPH患者与对照组胼胝体膝部、运动皮质和胼胝体小钳的DTI参数有显著差异,DTI与胼胝体小钳的额叶功能评分有相关性。结果提示,胼胝体小钳是特发性NPH患者分析的最佳部位,DTI与临床状态的相关性优于脑脊液流量测定。因此,DTI应纳入特发性NPH患者常规磁共振方案。讨论特发性NP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2%。原发性NPH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室周白质和邻近胼胝体的牵拉、压迫和损伤有关。一些先前的研究已经证明特发性NPH患者额叶FA值较低,但只有少数研究将DTI与临床数据相关联。该研究数据与先前的研究一致,表明特发性PH患者在额区和小镊处的FA较低。此外,该研究揭示了DTI参数(FA)与额叶功能评分(FAB)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特别是在胼胝体小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