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鎏金铜蚕

1984年12月20日,陕西省石泉县谭家湾农民谭福全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们到河边“淘金”。他们先在河岸边挖了一个两米多深的“金窝子”,开始淘取沙金。下午3点多,二女儿谭可春在沙篓里发现了一个金光灿灿的东西,仔细一看与家里养的蚕子一模一样。当时,一同淘到的还有数枚五铢钱。

  谭家淘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1985年9月23日,谭福全从堂妹谭福兰手中借来50元路费,怀揣宝贝搭车赶往西安,将其无偿捐献给陕西省博物馆(今陕西历史博物馆)。经考古专家鉴定,这是一件鎏金铜蚕,属汉代文物,为红铜铸造后施以鎏金工艺,在全国是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鎏金铜蚕,长5.6厘米,胸高1.8厘米,胸围1.9厘米,全身共有9个腹节,呈昂首吐丝状,栩栩如生。头部中间浮雕2个圆眼,两眼间有一凸线,上缘为额头阴刻状纹,下沿施2个小乳状突。颈背部刻出形凸线纹,腰背部横刻两道凸纹,尾部向背部翘起,腹部素面无纹,刻工精致。胸足、腹足、尾足完整无损。

  鎏金是一种在金属表面涂金的加工工艺,这一技术在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成熟,在汉代使用普遍。将金箔融化于汞,再涂于器物表面,加热后汞会蒸发掉,金就贴于器物之上。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而金蚕究竟长什么样谁也没见过,直到这只汉代鎏金铜蚕的发现,才算有了实物佐证。

  作为蚕丝的发源地,从史前到汉代,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鎏金铜蚕的发现,说明汉代陕西汉中地区的养蚕活动已形成了相当规模。

  张骞通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王朝向西方诸国输出的商品,也是以丝绸为主。鎏金铜蚕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在汉代中西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西北大学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也分别珍藏一件鎏金铜蚕。西北大学博物馆藏鎏金铜蚕通长4.9 厘米,最大直径约1 厘米,重19.5 克,保存非常完整。铜蚕首尾共9节,有8对胸足、腹足和尾足,有一尾刺,嘴部的十字分界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该铜蚕原本周身鎏金,因出土时间较早且经人把玩过,鎏金绝大部分已脱落,唯腹部及凹陷处还能看到部分残余鎏金。西安博物院鎏金铜蚕通长5.1 厘米,重20克,有尾刺,首尾共9节,鎏金大部脱落,尾部有残余鎏金,是1974年在西安北郊大白杨征集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鎏金铜蚕,头胸部昂起,没有尾刺,似在吐丝;西北大学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藏鎏金铜蚕,呈柱状,有尾刺,是蚕的中壮年时代,尚未吐丝。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曙明 文/图

(0)

相关推荐